歐文·白璧德文集(第7卷):法句經——譯自巴利文并附論文《佛陀與西方》
定 價:¥128
中 教 價:¥75.52 (5.90折)促銷
庫 存 數: 1
叢 書 名:歐文·白璧德文集
《法句經譯自巴利文并附論文〈佛陀與西方〉》是白璧德生平著述中的唯一一部譯作,譯文之后另附有論述佛教與西方思想的長文,是西方佛學研究的重要文獻!斗ň浣洝肥前屠刂洸刂械囊徊拷浀渥髌,白璧德自巴利文譯出此作,意在呈現佛陀關于更高意志的原初教誨,并在附文《佛陀與西方》中將東西方的文化與思想進行對比,揭示出佛教對于人之內在生命真理的重視與實踐,并指出其中道學說具有人文主義特點。
本書系大師文集之《白璧德文集》第七卷,是白璧德生平著述中的唯一一部譯作。在本書附文中,白璧德將東西方的文化與思想進行對比,揭示出佛教對于人之內在生命真理的重視與實踐,并指出其中道學說具有人文主義特點。
新文化運動后期,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歐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1865-1933)的人文主義學說通過吳宓、胡先輔、梅光迪、徐震堮、張蔭麟、梁實秋等學人的譯介與闡釋進人中國,與其他西方觀念和思潮一同參與推進了中國的現代轉型,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與世界思想潮流相應,現代中國也出現了保守自由激進等不同思想支流,且其中某些成分可找到遠在西方的源頭,如胡適等自由派,即中國新文化派右翼,吸收了其美國導師杜威(John Dewey,1859-1952)的實用主義;李大釗、陳獨秀等激進派,即新文化派左翼,則選擇了馬克思主義。此外還有以吳宓為代表的學衡派等保守主義者,即新文化運動的反對派,繼承了其美國導師白璧德的人文主義。中國現代思想史上自由激進保守的三重變奏,實為思想界、知識界的先行者與愛國者汲引不同西方思想體系,就中國現實而提出的同一個問題中國的現代轉型問題,所給出的不同的乃至對立的解決方案,這在今天已成為學界共識。不過,激進自由保守三分法,僅是宏觀審視現代世界思想格局的大致框架,未可視為壁壘分明的固定陣營。 比如,作為現代中國自由主義及保守主義思潮來源地之一的美國,本身并不存在歐洲意義上的保守主義傳統。自由主義作為美國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自始至終占據著絕對的統治地位。如果一定要討論美國的保守主義,首先要明確,這并非一套固定不變的政治原則與意識形態,而更多地關系到人群的態度、情感與傾向,代表了人們維持現狀的愿望與保守既定習慣、秩序與價值的心態。在美國這片土地上,人們要保守的正是自由主義的基本信念與價值,從而美國保守主義的核心實為自由主義。這兩種主義就這樣在美國發生了奇特的錯位現象:保守主義的核心理念反倒是自由,意圖保守的是古典自由主義的基本信念;而自由主義的核心理念則是平等,此即美國自由主義思想體系中較為激進的一個分支新自由主義(new liberalism)的根本信仰。 20世紀早期的美國正處于進步時代(the progressive era,1904-1917),針對19世紀后期經濟飛速發展引發的各種問題,全社會展開了一場規模宏大的改革運動,社會思潮由此在整體上呈現出激進的品格。實用主義者杜威所倡導的以民主教育(democratic education)為核心的進步教育(progressive education)便是上述進步改革中的重要內容。這一教育理念吸引了諸多知識分子,如哈佛大學校長艾略特(Charles W.Eliot,1834-1926)率先推行的一系列教育改革即是進步教育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自此民主教育理念在美國逐漸占據上風,與此前占統治地位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理念恰好構成了一對反題。人文主義者白璧德作為自由教育的堅決捍衛者,針對杜威的教育理念提出了嚴厲批評:二者的對立當然不僅表現為教育理念上的沖突,而且是在更廣泛的意義上代表了自由原則與平等原則的對立,此即新老自由主義的對立。在社會整體大環境下,杜威被老派自由主義者斥為激進主義的代表,而白璧德則被新自由主義者歸入了保守主義的陣營。 自1915年秋天始,白璧德第一代中國學生陸續來到哈佛,后于20年代初將白師學說帶回中國,以之為理論武器,對胡適等人領導的新文化運動大加批判,譜寫了美國白(璧德)-杜(威)論爭的中國翻版。只不過,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那個曾經無比尊崇傳統的國度,已經以最大膽的姿態擁抱了自身的現代轉型,杜威式的激進主義與來自法、俄的激進主義相比,最多只能歸入新文化運動右翼陣營,而白璧德人文主義則頂風而上,與中國本土傳統力量一起成了頑固不化的極端保守主義的典型。就這樣,白璧德人文主義在美國與中國的特定歷史時期屢屢發生奇特而有趣的錯位現象,并將錯就錯在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歐文·白璧德,美國知名文學評論家,人文主義領軍人物,哈佛大學比較文學教授。白璧德強調教育及人文關懷,反對科學功利主義與泛情浪漫主義。梅光迪、吳宓等都曾受教其門下,深受其人文主義思想影響,而于回國后創辦《學衡》雜志并創建學衡派,成為中國現代文化中的一股重要思潮。
譯者簡介:
聶渡洛,中山大學國際翻譯學院副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古希臘、羅馬文學與文學批評,以及修辭學與人文主義傳統。
黃東田,香港科技大學哲學博士,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知識論、現象學、社會與政治哲學。
中文版編者序
原序
法句經
一 雙品
二 不放逸品
三 心品
四 花品
五 愚品
六 智者品
七 阿羅漢品
八 千品
九 惡品
十 刀杖品
十一 老品
十二 己品
十三 世品
十四 佛陀品
十五 樂品
十六 喜愛品
十七 怒品
十八 穢品
十九 法住品
二十 道品
二十一 雜品
二十二 地獄品
二十三 象品
二十四 愛欲品
二十五 比丘品
二十六 婆羅門品
論文
佛陀與西方
人名索引
譯名對照表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