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中國 味無味:餐桌上的歷史風景》介紹古代人的餐桌、食具和食物,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飲食故事和飲食禮儀,揭示了古代飲食的起源、形成和背后隱藏的儀制,將上千年的飲食生活與文化聯系起來,從全新角度深刻挖掘中國文化。
將飲食融入中國古代文化,講述因為飲食而產生的一系列政治觀、飲食禮儀、為官之道,甚至是家族內部的相處之道。
這里有中國古代餐桌風景——梁鴻與孟光,是漢代時的一對恩愛夫妻。在進食之前,妻子每每要將餐桌舉起,與眉眼平齊,以示對丈夫的敬重。你能高高舉起餐桌嗎,不能,不可能。可孟光一個弱女子能,那是為何?
這里有中國飲食品格——春秋時代的黔敖先生,得嗟來之食,寧死不食。食為天,黔敖不以得天為幸,一定是有更加重要的東西。
這里有古代飲食中的為官之道——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曾令有司“申舉十五條”,對朝官上朝失禮行為進行了批評,其中就提及“廊下食行坐失儀”之事,并聲明對再犯者要進行嚴厲懲處,那些吃朝庭免費午餐的官員如果太放肆,就要罰扣薪俸一個月,如果經過提醒還不改正,還有降職的可能。
這里有中國飲食禮儀——周武王做太子時,很喜歡那聞著臭吃著香的鮑魚,可姜太公就是不讓他吃,理由是鮑魚從不用于祭祀,所以不能用這種不合禮儀的東西為太子充肌。
代序:考古學與飲食文化史研究
對于飲食文化史,考古學可以由食物史、飲食器具發展史、烹飪史、古代飲食方式、飲食禮俗、中外文化交流及飲食史分期等多方面開展研究。在這里我就分別從這幾個角度談談自己的看法。
1、中國食物史的考古學研究
研究飲食史,首先應當注重食物史的研究,谷物栽培制約著人類的飲食生活,也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在現代考古學發達之前,人們通常在先秦文獻所提供的資料中,尋找各種谷物起源時代的證據,如《詩經》和諸子著作等局限性很大。有了考古學提供的大量實物標本和年代測定數據,谷物起源的研究才有了真正的科學基礎。
農耕的發明,被考古學家確定為新石器時代到來的主要標志之一。中國現今發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存,最早的已有1萬年的歷史。確定不移的發現已經證實,在距今8~9千年前,中國已有粟、黍和水稻三種谷物的栽培。現在我們可以確認這三大谷物的原產地是在中國,但是更早的馴化標本卻還沒有找到,還有待史前考古研究領域的進一步拓展。其它谷物在中國的最早栽培年代問題,如小麥和高粱等,在文獻無法解決這些疑難的情況下,我們也只有寄希望于考古發掘了。
除谷物種植外,食物史理所當然地包納家畜飼養史在內,與此相關的家畜起源問題,也是新石器時代考古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考古發現證實:在中國較早馴育成功的家畜有狗、豬和雞,年代在距今7~8千年前。稍后,又有了家水牛、家馬、家山羊和綿羊。中國古代傳統飼養的“六畜”,在繁榮的青銅時代到來之前已經全備。
傳統的中國食譜,具有選料廣泛的特點,五谷菜蔬,飛禽走獸,皆可為美饌。古老的醫學典籍《內經》,早在2000多年前就提出了“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營養原則,正是基于史前時代即已建立起來的飲食傳統。對于這個傳統的深入研究,還需要史前考古學的幫助。
2、飲食器具發展史的考古學研究
炊器和食器的歷史過去都不曾有過全面系統的研究,盡管這類文物的發現已是數以萬計,人們對它們的用途有時還不完全清楚,有的甚至連名稱也叫不出來。
在中國古代飲食史上,可以劃出一個鼎食時代來,起自新石器時代,止于漢代以前,長達6千余年。這一時代使用大量的鼎類三足器,這就造就了古代中國的粒食與羹食傳統,對遠古的烹飪飲食方式乃至社會經濟和文化傳統的形成,產生了不可估量的影響。但過去對這個時代飲食器具的研究開展得很不夠,還可以提出許多研究課題來。
考古發現有時會令人耳目一新,如商代就有汽鍋,周代已有火鍋,史前見到陶鏊、陶甑,漢代有泡菜壇等,彌補了文獻記載的不足。從精美的彩陶,到莊重的青銅器、華美的漆木器、光潔的瓷器和輝煌的金銀器,都體現著美食美器的古老傳統,這些不僅要從藝術史的角度,也要由飲食史的角度進行研究。
3、烹飪史的考古學研究
烹飪史上的許多問題,都可以由考古研究獲得理想的答案。通過出土炊器的研究,我們可以全面了解古代烹飪方式和技法;通過出土食物的研究,可以窺見古代烹飪所取得的成就。
考古還發現不少繪有烹飪和飲食活動的畫像石、畫像磚和壁畫等,也有一些相關的文字資料出土,這都是研究烹飪史的珍貴資料。
4、古代飲食方式的考古學研究
古代中國的飲食方式和禮俗,有自己鮮明的特色,悠久的傳統一直影響到現代人的生活。例如進食方式,過去認為我們古代只有筷子,而考古發現證實,早在先秦時代已有多種進食器具,吃飯用匕、食羹用箸(筷子)、食肉用叉,分工還比較嚴格。中國最早出現的進食具是餐匙,已有8千年的歷史。筷子則至遲在商代已開始使用。餐叉出現在新石器時代末期,戰國時代使用比較普遍。考古還發現元代配套使用的餐叉和餐刀。考古提供的證據表明,餐叉以中國發明的最早,西方使用餐叉不過只有幾百年的歷史,而中國卻有4千年以上的歷史。
5、古代飲食禮俗的考古學研究
在我們這個極重禮儀的國度,最重的要算是飲食之禮。食禮食俗包納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少出土文物都反映了這方面的內容。
古代以一種小食案進食,龍山文化發現了最早的食案,案上置有飲食器具和肉食。與小食案相適應的,是一種分食制,一人或二人用一案,這是漢代畫像石上常見的場面。
魏晉以后,由于高椅大桌的出現,古人改變了原來席地而坐的習慣,許多人可以圍坐在一張桌子邊進食了,象征團結和睦的合食制就是這個時代的產物。唐宋時代的壁畫和傳世繪畫,對合食時的熱烈場面都有生動的表現。
再有,周代貴族鐘鳴鼎食的派頭,魏晉名士縱酒酣飲的風度,唐宋文人試茶斗茶的雅致,考古發掘到的資料都可用于這些方面的研究,這些研究還大有潛力可挖。
王仁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邊疆考古研究中心原主任。在田野從事考古發掘工作多年,先后主持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四川隊、西藏隊、甘青隊、三峽隊、云南隊的工作,在邊疆作過多次大范圍考古調查,發掘了若干重要古代遺址。關注發掘成果的文化解讀,推動大眾考古學的發展,十多年的嘗試有了一些明顯收獲。有各類著作近50種,如《拉薩曲貢》《臨潼白家村》《中國史前文化》《人之初——華夏遠古文化尋蹤》《飲食與中國文化》《飲食考古初集》《往古的滋味——中國古代飲食的歷史與文化》《中國飲茶史話》《昨日盛宴——中國古代飲食文化》等。
無味 餐桌上的歷史風景
代序:考古學與飲食文化史研究 /007
壹 餐桌風景
舉案,如何齊眉 /012
小大之變遷:歷代食案餐桌 /015
分餐與會食 /019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023
8000年的淵源:餐勺 /025
4000年的小巧模樣:餐叉 /032
桌面上的分工協作:筷子與勺子各司其職 /035
食與人格:由“嗟來之食”說起 /078
戰國君侯:食客三千 /081
為官之道與飲食之道 /084
燒尾、買宴 /088
古代朝官的免費午餐 /093
歲時飲食:口腹之欲的人文情懷 /096
羞、鮮、羹、美說食羊 /101
孔子飲食觀 /110
老饕東坡的飲食世界 /113
紅與黒的暢想:彩陶食器 /148
饕餮猙獰:青銅飲食器 /151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155
富貴之象:金銀飲食器 /157
美食至美搭檔:光潔的瓷器 /160
漢代食尚:染爐與染杯 /163
御膳膳單:美食配美器 /166
飲食覓佳境 /169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175
商王后妃的老汽鍋 /179
貳 食大如天
進化:咀嚼長成的俊模樣 /040
鼎鼎大名:吃出來的政治觀 /043
酒氣:漢代畫像中的醺蒸樣 /047
魚影:漢代畫像中的跳躍精靈 /055
三秀:漢畫中的芝草 /070
叁 且食且思
舉案,如何齊眉 /012
小大之變遷:歷代食案餐桌 /015
分餐與會食 /019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023
8000年的淵源:餐勺 /025
4000年的小巧模樣:餐叉 /032
桌面上的分工協作:筷子與勺子各司其職 /035
食與人格:由“嗟來之食”說起 /078
戰國君侯:食客三千 /081
為官之道與飲食之道 /084
燒尾、買宴 /088
古代朝官的免費午餐 /093
歲時飲食:口腹之欲的人文情懷 /096
羞、鮮、羹、美說食羊 /101
孔子飲食觀 /110
老饕東坡的飲食世界 /113
紅與黒的暢想:彩陶食器 /148
饕餮猙獰:青銅飲食器 /151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155
富貴之象:金銀飲食器 /157
美食至美搭檔:光潔的瓷器 /160
漢代食尚:染爐與染杯 /163
御膳膳單:美食配美器 /166
飲食覓佳境 /169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175
商王后妃的老汽鍋 /179
肆 禮飲禮食
禮始諸飲食 /122
周禮:吃飯的規矩 /125
帝王的恩典:天下大酺 /128
御筵上的規矩 /131
御宴:拒赴與混吃 /133
清宮盛會:隆重的千叟宴 /134
友情相約:古代宴客請柬 /137
太官:古代宮廷的食官 /139
伍 美食美器佳境
舉案,如何齊眉 /012
小大之變遷:歷代食案餐桌 /015
分餐與會食 /019
桌面上的小主宰:勺子、叉子和筷子 /023
8000年的淵源:餐勺 /025
4000年的小巧模樣:餐叉 /032
桌面上的分工協作:筷子與勺子各司其職 /035
食與人格:由“嗟來之食”說起 /078
戰國君侯:食客三千 /081
為官之道與飲食之道 /084
燒尾、買宴 /088
古代朝官的免費午餐 /093
歲時飲食:口腹之欲的人文情懷 /096
羞、鮮、羹、美說食羊 /101
孔子飲食觀 /110
老饕東坡的飲食世界 /113
紅與黒的暢想:彩陶食器 /148
饕餮猙獰:青銅飲食器 /151
流光溢彩:秀美的漆器 /155
富貴之象:金銀飲食器 /157
美食至美搭檔:光潔的瓷器 /160
漢代食尚:染爐與染杯 /163
御膳膳單:美食配美器 /166
飲食覓佳境 /169
春的味道:唐人的游宴 /175
商王后妃的老汽鍋 /179
舉案,如何齊眉
筵宴要脫鞋登堂,在古代是早就有了的傳統。有時大臣面見君主,不僅要先脫去鞋子,而且還要脫去襪子,要光著腳丫,稱為跣足,這是一種禮儀。《左傳?哀公二十五年》說,有一次衛國國君出公與大夫們正在靈臺飲酒,市官褚師聲子“襪而登席”,沒脫襪子就入了筵席。衛出公認為這是一種無禮的舉動,十分生氣,褚師聲子辯解說:“我的腳上有傷病,與別人不同,如果讓人看見了,難免要惡心嘔吐,所以沒敢脫襪子。”聽了這話,衛出公越發不饒人,以為這人是故意與他作對,無論侍坐的大夫們如何解勸都不行,執意要砍斷他的雙腳不可。不脫襪子而登席,竟犯有如此大的罪過,這不是今天的人所能理解的。
到了漢代,對于這一禮儀教條,也不折不扣地繼承了下來,甚至一般的士大夫家庭,也嚴守不怠。《淮南子?泰族訓》說:“家老異飯而食,殊器而享。子婦跣而上堂,跪而斟羹。非不費也,然而不可省者,為其害義也。”一家之內,老人吃的飯要好,用的器具也要好,兒媳要脫光了腳才能上堂,盛羹時還要恭恭敬敬跪著。這些規矩都不可省卻,盡管你感到有些繁瑣那也不行。
作為一個女人,不止對老人要恭恭敬敬,結了婚,對丈夫也要以禮待之,這在漢代也是毫不含糊的。東漢隱士中有一位梁鴻,初時受業于太學,后入上林苑牧豬。還鄉時娶孟光為妻,隱居霸陵山中,以耕織為業。此后梁鴻又偕妻流浪到今蘇州一帶,住在一個有錢人皋伯通的屋檐下,賣力舂米度日。瞧這樣子,與當今遠行的打工者并無不同。每當梁鴻傭作歸來,妻子為他準備好飯食,將食案舉過眉頭送到他的面前,甚至都不敢抬頭看這丈夫一眼。那位皋伯通見此情景,深受感動,將這對患難夫妻請到自己家里住下,使他們免受風雨。
孟光的舉案齊眉,成為夫妻相敬如賓的千古佳傳。孟光或許是受了封建綱常觀念的影響,然而她這樣舉案齊眉,卻是那個年代一種通行的禮節。《漢書?外戚傳》說皇后朝見皇太后,也要親為舉案上食的。
一個女子,如何能將擺著飯食的食案舉那么高呢,原來漢代普遍流行使用矮而小的方案或圓案作食案,它其實是一種相當輕盈的家具。由一些畫像石觀察,飲食者坐在席上,席前設案,常見一人一案或兩人一案。案上置盤盞一二,或有耳杯數件,筷子一雙。其他較重的酒樽、酒壺和食盒等,一律放在案旁的地上,取用方便。后來有的夫妻盡管相親相愛不亞于梁鴻和孟光,卻難為再去舉案齊眉了,因為從食案到餐具都有了改變,餐桌太重了,不易頻頻舉起。
漢代因為食案矮小,所以餐具也很輕巧,有時連大些的盤子和碗都不用,卻風行直接用小小的耳杯盛肴饌吃,這耳杯本是專用于飲酒的。就連周代盛行的小鼎形火鍋,這時也都鑄成耳杯的形狀,再配以炭爐,分稱為染杯和染爐。這種耳杯的容量一般只有250~130毫升,與染爐合起來高不過10~14厘米,小巧玲瓏,可直接放在食案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