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全面、獨到的視角對乒乓球文化發展與運動的理論與實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與分析,高度重視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在理論方面主要闡述了乒乓球運動的基本理論與文化知識,通過對乒乓球文化的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方面主要對乒乓球運動的技戰術訓練方行了細致的講解與分析。本書重視乒乓球歷史發展脈絡的具體理清,講究結合具體歷史發展階段乒乓球文化的突出表現,同時對乒乓球理論在教學、訓練、競賽等應用領域的技術問行研究,豐富了乒乓球技術理論。
本書共七章,內容包括:乒乓球文化發展、乒乓球運動的其他文化現象、乒乓球運動教學與訓練計劃制訂、乒乓球運動基本技術教學、乒乓球運動戰術教學、乒乓球運動的保健教學、乒乓球運動的身心訓練。
作為中國“國球”的乒乓球,是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中人們較為關注的運動項目,也是國際社會認識中國的重要名片。乒乓球文化對于發展體育文化事業有重要的作用,營造的乒乓球文化氛圍,能提高乒乓球教學訓練的效果。不同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發展,蘊涵著培養人,教育人的重要教育價值,賦予人類社會極大的精神財富,推動著人類文明的不斷提升,從而使這項體育運動得以發展壯大,尤其是在我國,乒乓球運動早已經成為一種影響巨大的教育文化活動,具有顯著的教育價值。
鑒于此,筆者撰寫了《乒乓球文化發展與運動教學研究》一書,在內容編排上共設置七章:章作為本書論述的基礎和前提,主要闡釋乒乓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乒乓球文化及其在中國的傳播;第二章是乒乓球運動的其他文化現象,內括娛樂化視角下的乒乓球運動、比賽視角下的乒乓球運動;第三章分析乒乓球運動教學與訓練計劃制訂,內容涵蓋乒乓球教學理念、乒乓球教學的方法與原則、乒乓球課教學建議、乒乓球教學訓練計劃文件的制訂;第四、五章探討乒乓球運動基本技術教學、乒乓球運動戰術教學;第六章論述乒乓球運動的健身價值、乒乓球運動的疲勞與恢復、乒乓球運動損傷及其:第七章研究乒乓球運動的身體訓練、乒乓球運動的心理訓練。
全書內容充實、結構完整、顏具新意。將乒乓球文化發展與運動教學相結合,在注重乒乓球理論知識闡述、擴大知識面的基礎上,提高乒乓球運動教學的實踐能力。
本書共計22萬字,由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的張天羽和周文龍合著,張天羽負責章至第四章的內容,合計1pan>萬字,周文龍負責第五章至第七章的內容,合計1pan>萬字。
筆者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得到了許多專家學者的幫助和指導,在此表示誠摯的謝意。由于筆者有限,加之時間倉促,書中所涉及的內容難免有疏漏之處,希望各位讀者多提寶貴意見,以便筆一步修改,使之更加完善。
張天羽,女,1991.0pan>,中員,講師,碩士,河南葉縣人。
20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年本科畢業于西安體育動訓練專業。2016年在職研究生畢業于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2012年2月至今在咸陽職業技術學院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是體育教學訓練。任教以來共發表體育科研論文7篇,參與院級以上課題多項。
周文龍,男,1988.09,中員,講師,碩士,陜西戶縣人。
20pan style="font-family:宋體">年本科畢業于西安體育學院民族傳統體育專業。2018年在職研究生畢業于西安體育學院,體育教育專業。2012年2月至今在咸陽職業技術學院任教。
主要研究方向是體育教學訓練。任教以來共發表體育科研論文7篇,參與院級課題多項。
第一章乒乓球文化發展
第一節乒乓球運動的起源與發展
第二節乒乒球文化及其在中國的傳播
第二章乒乓球運動的其他文化現象
節娛樂化視角下的乒乓球運動
第二節比賽視角下的乒乓球運動
第三章乒乓球運動教學與訓練計劃制訂
節乒乓球教學理念
第二節乒乓球教學的方法與原則
第三節乒乓球課教學建議
第四節 乒乓球教學訓練計劃文件的制訂
第四章乒乓球運動基本技術教學
節乒乓球步法與手法教學
第二節乒乓球球法教學
第五章 乒乓球運動戰術教學
節單打戰術教學
第二節雙打戰術教學
第三節賽事中的技戰術分析
第六章 乒乓球運動的教學
節乒乓球運動的健身價值
第二節 乒乓球運動的疲勞與恢復
第三節 乒乓球運動損傷及其
第七章 乒乓球運動的身心訓練
節 乒乓球運動的身體訓練
第二節 乒乓球運動的心理訓練
參考文獻
一、乒乓球運動的起源
乒乓球運動是由兩名或兩對選手分別站在球臺的兩端,在球臺中間隔放一個球網的球臺上,用手中的球拍,把對方打過來并擊中本方球臺的球,還擊回去,這樣打來打去的一項球類運動項目。乒乓球的特點是:球小速度快,變化多;運動量可大可小,不同年齡、性別和身體條件的人都可以參加的運動。
乒乓球運動的起源與網球有著密切的聯系,乒乓球運動英文名為TableTennis即為桌上網球。乒乓球運動于19世紀末起源于英國,流行于歐洲。大約在19世紀后半葉,由于受到網球運動的啟示,在一些大學生中,流行著一種極類似現在乒乓球的室內游戲,發球時,可將球直接發到對方臺面,亦可把球先發到本方臺面再跳至對方臺面。球拍是空心的,用羊皮紙貼成,形狀為長柄橢圓形。為了不損壞家具,在橡膠或軟木實心球外,往一層輕而結實的毛線,在飯桌上支起網來打,有時索性就在地板上用兩個椅子當作支柱,中間掛起網來打。雖然打起來不十分激烈,但頗有樂趣,這種游戲當初叫作“弗利姆一弗拉姆”(Fim-Flam),又稱為“高西馬”(Goossime)。它沒有統一規則,有10分、20分為一局的,也有50分或100分為一局的。
自從一位名叫詹姆斯·吉布(James Gibb)的英格蘭人到美國旅行時,偶然發現了一種用賽璐珞制成的空心玩具球,彈性很強。于是,他就將這種球稍加后,代替了軟木球和橡膠球,逐步在英國和世界各地推廣起來。由于拍擊球和球碰桌面時發出的是“乒”“乓”的聲音,所以“乒乓”的名字也就由此產生了。初乒乓球是一種游戲,歐洲貴族間的一種娛樂活動,后來逐漸流人民間。
二、乒乓球運動的發展
(一)球拍的發展
(pan>)1880-1900年。19世紀80年代在英國誕生了一種在窄長拍柄、橢圓形空心球拍兩面貼上羊皮紙的工具,即長柄羔羊皮紙拍、短柄羔羊皮紙拍。
(2)1900一1950年。1902年英國人庫特(Goodea)發明了顆粒膠皮拍。由木板入膠粒拍時代。球拍的演變,加強了擊球的旋轉性能和速度,了削球技術的發展和攻防戰術的演變。
(3)1950年以后。奧地利人發明了海綿拍,使球的聲音變小、球的速度有很大的提高。在第19屆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上,日本選手佐藤博治用海綿拍奪得了男子單打。乒乓球拍的演變,推動了乒乓球技術的發展。隨后又發明了正貼海綿拍和反貼海綿拍。球拍的革新,加快攻的速度,增加了擊球的旋轉,將乒乓球技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1959年國際乒聯通過了對球拍的限定。規定球拍應是木拍、膠皮拍或海綿膠皮拍,海綿膠皮拍厚度不得超過4毫米。隨后在我國又出現了覆蓋物是長膠粒的球拍;削球打法的運動員,使用長膠和反膠兩面不同性能,回球轉與不轉差別很大。
隨著長膠、生膠,防弧海綿拍的出現,乒乓球技術也變得更加復雜了。球拍的演變著技術的發展,同時規則對球拍又有了嚴格的限定,如兩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