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醫學作為一種具有獨特理論、確鑿療效的醫學體系,是融預防、治療、康復為一體的整體醫學,是中國傳統文化孕育和發展于中華大地的文化瑰寶。幾千年來,中醫學對疾病防治、人口繁衍和中國社會的發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2020 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在神州大地防治新冠肺炎的實踐中,中醫藥發揮出獨特的優勢。而應對新冠肺炎的辨治思路與治療方劑,則是淵源于《傷寒論》及后世在其理論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溫病學。
一
《傷寒論》,東漢張機著。張機,字仲景。東漢南陽郡(今河南鄧州) 人。生卒年不可確考,約生活在150 至219 年之間,似較華佗稍晚。據《襄陽府志》載,張機撰成《傷寒雜病論》,華佗讀后,喜曰:此真活人書也。北宋林億等校勘《傷寒論》時,在《序》中有云:張仲景,《漢書》無傳,見《名醫錄》云,南陽人,名機,仲景乃其字也。舉孝廉,官至長沙太守。始受術于同郡張伯祖,時人言,識用精微過其師。所著論,其言精而奧,其法簡而詳,非淺聞寡見者所能及。林億《序》中所言仲景事跡,引自《名醫錄》,此書系唐代甘伯宗所著。《名醫錄》,又名《名醫傳》《歷代名醫錄》,已佚。據錢超塵先生考證,《名醫錄》始著錄于《新唐書·藝文志·醫術類》,清錢侗輯佚北宋《崇文總目》有載。近代學界關于張仲景生卒年代、里籍以及官至長沙太守等事跡,多引自《名醫錄》,雖不乏考據,但孤證難立,依據不足,意見歧出,均非定論。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自序中說: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訓,博采眾方,撰用《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并平脈、辨證,為《傷寒雜病論》,合十六卷。從張仲景的自序中能夠看出,在其生活時代所經歷的疫病大流行的殘酷事實;從感往昔之淪喪,傷橫夭之莫救中,可以感受到仲景懷有悲天憫人的拯恤之心和仁愛濟世的憂患意識;從勤求古訓,博采眾方中,可以看出仲景的勤奮、謙遜與智慧。
張仲景在其宗族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的哀恐凄涼氛圍下,勤求、繼承《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之古訓,感懷觀今之醫,不念思求經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終順舊之庸疏世風,立志拯疾救世,廣泛深入學習、總結前人的醫學成就,結合自己宿尚方術的醫療實踐經驗,撰著《傷寒雜病論》十六卷。
《傷寒雜病論》問世之后,由于戰亂頻仍,社會動蕩,民眾難以安居, 導致是書在張仲景生前并未得到廣泛流傳。張仲景卒后不久,《傷寒雜病論》遂流于結構散亂,內容亦有不同程度的佚失,所以其原貌今已不可見。《傷寒雜病論》散失之后,經魏晉人王叔和搜集整理,錄其證候、脈診、方藥,編次條文、方藥、篇章等,稱為《張仲景方》或《張仲景藥方》, 此在隋、唐時的書目著錄中可見。
經過王叔和搜集整理的《張仲景方》也未能得到廣泛流傳,只是在民間輾轉傳抄。歷經兩晉、南北朝、隋唐數百年,到了唐代孫思邈時,其撰著《千金要方》只是耳聞《張仲景方》其書,而未見其全貌。孫思邈曾感嘆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因此只能把他所見到的片斷收入自己的著作中,這就是在今本《千金要方》卷九中所收錄的四十九條,也是后世宋本所載的三陰三陽條文。孫思邈到晚年,遇偶然機會目睹張仲景《傷寒論》全貌,遂收入其《千金翼方》卷九、卷十中。
孫思邈所見到的《傷寒論》傳本,其原貌是條證與方藥分列為前后兩部分,他根據自己定下的方證同條,比類相附的原則進行了調整。在《傷寒論》流傳史與研究史上,是孫思邈首先把方藥附列在相應的條證之后,同時又把同類的條、證、方、藥匯集在一起。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朝廷在編修院內設置校正醫書機構。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高保衡、孫奇、林億等以高繼沖本為底本校正《傷寒論》。據錢超塵先生《北宋校正醫書局校定〈傷寒論〉情況簡考》考證:荊南國末主高繼沖(942973),于北宋開寶(968976)中進獻并經編錄的《傷寒論》被校正醫書局選為底本。據今所掌握的歷史資料考知,此本傳自隋本,隋本上承南朝阮孝緒《七錄》之張仲景《辨傷寒》十卷,阮孝緒《辨傷寒》十卷本上承陳延之《小品方》之張仲景《辨傷寒》九卷本,阮本與陳本皆來自同一祖本《張仲景方》十五卷。《小品方》據東晉初李充《晉元帝四部書目》而成,則高繼沖本可追蹤至王叔和編次之《張仲景方》十五卷,其來源堪稱悠久矣。此書歷代藏于書府,至北宋治平元年選為底本,在中國醫學史上,影響深遠,意義重大。
林億等校定的《傷寒論》,后世人稱之為宋本《傷寒論》。此宋本意為宋代校定本,不是后世宋版書概念。宋本《傷寒論》的刊行,結束了此前《張仲景方》在民間若隱若顯、輾轉離析的傳抄,結束了傳本多歧、山頭各立的局面,也結束了孫思邈感嘆的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的歷史,使《傷寒論》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廣泛流傳,從而形成了《傷寒論》流傳史上的次研究熱潮。
由于金人、蒙古人南侵,北宋、南宋相繼滅亡,朝野文籍多遭毀熸, 林億等校定的原刻宋本《傷寒論》,至南宋時已流傳不廣,至明代萬歷年間已很少見,而至今則已不可見。由于宋代林億等校正鏤板的原刻宋本《傷寒論》可能是天壤間無存了,所以今人只能通過明萬歷年間趙開美翻刻宋板的本子來間接地了解林億等校正的宋本。
今人所說的宋本《傷寒論》,實際上是明代趙開美以他偶然發現的宋板《傷寒論》為底本,于萬歷二十七年(1599)翻刻的覆刻本。惜趙開美翻刻的覆刻本,到清初時也已很少見,近世以來已絕少于世,以至于近代醫家極少有目睹過真正趙刻宋本者。值得欣喜的是近十多年來,《傷寒論》版本研究有了新發現。據錢超塵先生、真柳誠先生(日)等學者考證,目前世存趙刻宋本還有五部, 即中國中醫科學院藏本、沈陽中國醫科大學藏本、上海圖書館藏本、上海中醫藥大學藏本、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本。趙開美后來曾對《仲景全書》中的宋本《傷寒論》幾處誤字進行修刻而重印,因此趙刻宋本《傷寒論》有版和修訂版兩種,真柳誠先生稱之為A版和B版。
......
五
本書以中國中醫科學院館藏趙開美刻《仲景全書》中翻刻宋本《傷寒論》本為底本,參校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趙開美刻《仲景全書》中翻刻宋本《傷寒論》本,并借鑒、吸收劉渡舟主編《傷寒論校注》重刊本、邱浩重校《傷寒論》等先賢時彥的成果。根據對原典條文文意的理解,重新句讀。原文改用簡化字,方后右 味,右字,按本書橫排形式應理解為上,為保持原貌,不予改動。
本書按趙刻宋本《傷寒論》原順序進行注譯。由于原文言簡意賅, 文思跳躍,無字處寓意深刻,在表達形式上不乏倒裝句、借賓定主、下文分承上文以及夾注等修辭和句式,因此,對原文直譯往往難以準確完整表達其醫理蘊意,故本書采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式。
趙刻宋本《傷寒論》原文無序號,為順應讀者檢索習慣,三陰三陽六病諸篇398 條之條文序號仍順承舊例,悉依1955 年重慶人民出版社出版,重慶市中醫學會新輯宋版《傷寒論》之序號,并以[ ]標記于條文末行之尾。
本書六病諸篇前之《辨脈法》《平脈法第二》《傷寒例第三》《辨痓濕暍脈證第四》,以及六病諸篇后之諸可與諸不可八篇,依趙刻宋本的自然段落,各自單獨編列序號。個別地方略有調整。
在明代趙開美翻刻宋本《傷寒論》中,自卷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至卷十《辨發汗吐下后病脈證并治第二十二》中,除了卷第八中的《辨不可吐第十八》《辨可吐第十九》兩篇之外,每篇的篇目與正文之間有若干條文,這些條文在底本中比正文低一格,這些文字的存在成為宋本的版本特征之一,有學者稱其為子目或小目。本書此類條文后( )內的編號,與同篇正文條文后[ ] 內的編號相對應。
這些所謂的子目條文,由于是從正文刪減而形成的,所以句讀發生了很大變化,某些條文語意跳躍性更大,邏輯顯得有些紊亂,在內容表達上與正文的原文有不同程度的出入,或出現不同程度的抵牾。如《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篇第46 條原文: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 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十六。用前第五方。此條內容經過刪減變為: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 八九日不解,表證在,發汗已,發煩,必衄,麻黃湯主之。第十六。用前第五方。下有太陽病,并二陽并病四證。再如《辨陽明病脈證并治第八》篇第214 條原文:陽明病,讝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里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六。用前第二方。此條內容經過刪減變為:陽明病,讝語,潮熱,脈滑疾者,小承氣湯主之。第六。用前第二方。
這些對原文進行刪減所形成的所謂子目條文,如果硬譯,難免在醫理上與原文產生歧義。同時,因為已有正文的全文翻譯,比照之下,翻譯這些條文會有冗贅感,所以本書對這些條文不再注譯。
為保持趙開美翻刻宋本的特征,本書保留了極少量的古今字、通假字,如:藏象用藏,不用臟;畜血,用畜,不用蓄;旋覆花,用覆,不用復;病差,用差,不用瘥。又如《辨脈法》第2 條中大便反鞕,用鞕,不用硬;《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第五》第12 條桂枝湯方后注中如水流漓之漓與《辨可發汗病脈證并治第十六》第2 條如水流離之離并存,等等。
為順應讀者閱讀習慣,在本書中,營衛,用營,不用榮;黃柏,用柏,不用檗;茵陳,用陳,不用蔯;用臟腑,不用藏府等等,不一一列舉。
在趙開美翻刻宋本《傷寒論》的若干條文中,夾有大量 小字注文,這些小字注文大多是宋代林億等校勘時所出,大體可分為四類。
一是注音。既有反切法注音,又有同音字注音。其中多數反切所形成的讀音,與現代規范讀音不同。如《傷寒例第三》第6 條中的讝之廉切,又女監切,下同,《辨脈法》第32 條中的聲嗢乙骨切等。在同音字注音中,有許多與現代規范讀音不同。如《辨脈法》第28 條中的?音噎,下同,《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第86 條中的直視不能眴音喚,又胡絹切,下同。一作瞬,不得眠。
二是注義。如《平脈法第二》第23 條中的:寸口衛氣盛,名曰高高者,暴狂而肥。營氣盛,名曰章章者,暴澤而光。高章相搏,名曰綱綱者,身筋急,脈強直故也。衛氣弱,名曰惵惵者,心中氣動迫怯。營氣弱,名曰卑卑者, 心中常自羞愧。惵卑相搏,名曰損損者,五臟六腑俱乏氣虛惙故也。衛氣和, 名曰緩緩者,四肢不能自收。營氣和,名曰遲遲者,身體俱重,但欲眠也。緩遲相搏,名曰沉沉者,腰中直,腹內急痛,但欲臥,不欲行。又如《平脈法第二》第10 條中的菽者,小豆也。這些夾注中對正文字義的注解,有的不正確,有的已經融入了注釋與譯文中。
三是注明不同傳本的差異。如《辨脈法》第3 條中的浮一作微,《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中第六》第89 條中的蛔一作逆,第94 條中的陰脈微一作尺脈實。
四是按語。在趙刻宋本《傷寒論》六病諸篇中,第14 條、第23 條、第25 條、第27 條、第40 條、第104 條、第154 條、第158 條、第176 條等九條中,有冠以臣億等謹按字句的大段小字按語,這是林億等宋臣在校勘過程中,對底本與校本所存在問題進行的說明,主要是針對校勘中發現的疑點進行訓解,對底本與校本的重要差異進行考證,這些按語有一定的啟發與學術意義,因此本書對這九條大段小字按語進行了注釋與翻譯。有鑒于上述子目條文的具體情況,對所謂子目中的條文進行翻譯已無實際意義,且會干擾對原文的理解;同時正文中的小字注文 所涉及的讀音、字義或已無實際意義,或已融入注釋與譯文中;而本書底本是選用趙刻宋本,傳本的異同不屬于本書的研究對象。經與本書責任編輯宋鳳娣編審認真討論,決定對這兩部分內容不再翻譯。
《傷寒論》篇幅不算大,但在漢代大白話中,夾雜古奧文辭,且一字多義,一辭多義,寓意深長,需要悟解,對其注釋翻譯必須合乎醫理、義理、事理,才能表達出文本原旨。承中華書局宋鳳娣編審邀約譯注,惶恐至極,雖竭誠盡心,亦難達盡善盡美,蠡酌之處,敬請方家教正。
李心機 時年八十
2022 年3 月4 日于歷下感佩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