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維·新視點·新力量設計叢書--設計共生——基于武漢“設計之都”建設的實踐與對策研究
定 價:¥59.8
中 教 價:¥35.28 (5.90折)促銷
庫 存 數: 2
叢 書 名:新思維·新視點·新力量設計叢書
本書將生物學的共生理論應用于城市可持續發展問題的研究,探索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發展的共生機理、模式和對策。理論層面,從政策、經濟和空間三個面向來探討文化及創意產業與城市發展的共生機理,分析制約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共生發展的主客觀因素;實踐層面,對2017年以來武漢創意設計的發展現狀展開實證分析,檢驗武漢獲批設計之都以來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共生發展的融合機制、政策設定及具體舉措,在此基礎上,結合國內外創意城市發展的典型經驗,探討以創意設計為驅動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具體對策措施。
2017年11月1日,武漢市正式入選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成為繼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國第四個設計之都。武漢申都的主題是老城新生。圍繞這一主題,武漢以創意設計作為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驅動力,推動工程設計、工業設計、動漫設計、服裝設計、美術設計與城市發展相融合,讓城市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更好地踐行以人為本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事實上,聯合國發起全球創意城市網絡項目,就是著眼于新經濟條件下的城市發展與文化多樣化,推動具有創意特色的地域文化建設,實現城市與設計之間的良好共生關系。2005年以來,首爾、神戶等國際創意城市將建設設計之都作為城市轉型發展的主要途徑,以創意設計為抓手,營造美好舒適的城市環境,滿足市民多元化的需求,為城市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供了典型樣本。 但是,如何有效激發設計對城市的創新驅動力?以武漢市為代表的設計之都,在加入全球創意城市網絡之后到底發生了什么樣的改變?如何通過設計之都建設,推動創意設計與城市的協同共生,以順應時代發展、創造更理想的城市人居生活?以上問題成為本書研究的起點。 本書以設計創新作為切入點,嘗試將生物學共生理論引入城市轉型發展研究,探索設計與城市共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構建設計與城市共生的理想圖式。理論層面上,從城市綠色轉型的機理、設計與城市融合發展的趨勢,探索設計與城市共生的核心機制;實踐層面上,對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的發展經驗和典型模式進行總結,對武漢市設計之都建設的心路歷程和具體措施展開回顧,對武漢文化及創意產業發展的現狀展開實證分析,剖析武漢市獲批設計之都以來設計產業與城市共生發展的成果,構建設計與城市共生的理想模型,探索推動設計與城市共生的實踐路徑和具體舉措。 本書從構思到完成,歷時近五年。在此過程中,著者有幸得到了諸多師友的無私幫助,感謝大家在百忙之中接受訪談、提供資料,并不吝賜教。同時,感謝化學工業出版社對本書出版給予的大力支持,感謝李彥玲等編輯對本書出版付出的辛勤勞動! 受本人學識水平所限,書中不足之處在所難免,敬請學界專家和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魏正聰 2022年5月
魏正聰,湖北工業大學教師,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博士后。研究方向:文旅融合發展、品牌形象傳播。近三年來主持完成人文社科項目1項,參與國家藝術基金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1項;主持完成首屆中國(武漢)文化旅游博覽會咸寧展館設計、宜城美麗鄉村文化建設、漢陽古城文化概念性規劃設計、漢陽鸚鵡風情美食街概念性規劃設計等橫向課題,科研到賬經費超過150萬;獲湖北省政府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1緒論 2基本概念界定 2.1 設計與設計學科發展 9 2.1.1 設計的起源 9 2.1.2 現代設計教育的發展 9 2.2 設計產業的概念與分類 11 2.2.1 設計產業的概念 11 2.2.2 設計產業的分類 11 2.3 城市的起源與發展 16 2.3.1 古代城市的起源 16 2.3.2 工業化城市的出現 17 2.3.3 現代城市的演進 18 3設計與城市共生的歷史形態演變 3.1 從田園城市到文化城市 23 3.1.1 全球蔓延的新城運動 23 3.1.2 新城市主義與城市文化復興 26 3.2 城市文化形態的多重面向 28 3.2.1 城市文化的顯性層面 28 3.2.2 城市文化的隱性層面 30 3.3 創意設計:城市復興的手段 34 3.3.1 創意設計介入城市裝飾性復興 34 3.3.2 創意設計介入城市旅游性復興 37 3.3.3 創意設計介入城市產業性復興 40 4設計之都:設計與城市共生的國際經驗 4.1 設計之都項目概述 47 4.1.1 設計之都發起背景 47 4.1.2 全球入選世界設計之都的城市 48 4.1.3 各領風騷的中國設計之都 49 4.2 世界設計之都形成的常見模式 51 4.2.1 原發型設計之都 51 4.2.2 誘發型設計之都 53 4.3 世界設計之都建設的經驗和啟示 57 4.3.1 推進設計之都建設的機制保障 57 4.3.2 世界設計之都建設的具體措施 59 5武漢設計之都建設探索 5.1 政府主導,設計之都建設提升到城市發展戰略層面 66 5.1.1 打造設計之都成為政府頂層設計重要內容 68 5.1.2 武漢建設設計之都的具體政策保障 70 5.1.3 落實設計之都建設的具體責任單位 73 5.2 行業協會在申請世界設計之都過程中的積極作用 75 5.2.1 武漢工程設計產業聯盟的成立及系列活動 76 5.2.2 湖北省包裝聯合會設計委員會的成立及系列活動 79 5.2.3 走向產、學、研、用一體化的湖北設計產業 83 5.3 武漢設計雙年展:設計之都的視覺盛宴 85 5.3.1 首屆武漢設計雙年展的舉行 85 5.3.2 連續六屆武漢設計雙年展的成功舉辦 86 5.3.3 武漢設計之都建設的轉型與變遷 88 6設計及相關產業發展實證分析 6.1 武漢市設計產業發展宏觀環境 95 6.1.1 武漢市設計產業發展宏觀政策環境 95 6.1.2 武漢市設計產業發展宏觀經濟環境 99 6.1.3 武漢市設計產業發展宏觀社會環境 101 6.2 武漢市設計及相關產業發展指數分析 103 6.2.1 武漢市設計及相關產業發展初具規模 104 6.2.2 武漢市設計及相關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105 6.3 湖北省相關產業發展指數分析 109 6.3.1 湖北省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總體概況 109 6.3.2 中部六省文化及相關產業發展指數對比分析 112 6.4 全國設計相關產業發展指數分析 115 6.4.1 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數據 115 6.4.2 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分地區橫向對比 116 6.4.3 20152019年全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縱向對比 117 6.5 武漢市設計產業發展總體評價 119 6.5.1 武漢市設計產業發展總體態勢良好 119 6.5.2 武漢市設計產業發展的問題分析 122 7設計的疫義:新冠疫情之下的武漢設計擔當 7.1 火神山、雷神山建設:見證工程設計的中國速度 127 7.1.1 火神山醫院建設 127 7.1.2 雷神山醫院建設 127 7.2 戰疫情,武漢能!主題創作征集全面展開 131 7.2.1 全國關于抗疫主題創作的征集活動概況 131 7.2.2 戰疫情,武漢能!2020抗擊新冠肺炎公益宣傳設計全球征集活動幕后 132 7.3 以藝戰疫:插畫設計建構英雄城市 135 7.3.1 大國抗疫的政治視像建構 135 7.3.2 富含傳統積淀的文化視像建構 138 7.3.3 萬眾一心的民族視像建構 139 7.3.4 多維立體的傳播機制 140 7.4 設計賦能:英雄之城浴火重生 143 7.4.1 新冠疫情彰顯設計的責任和擔當 143 7.4.2 疫情激發各界關注設計的疫義 143 7.4.3 設計是為了更好地生活 145 8共生的設計:設計驅動城市創新發展的理想圖景 8.1 設計與城市共生:城市綠色轉型的必然選擇 155 8.1.1 和諧共生:城市綠色轉型的核心機制 155 8.1.2 與城共生:設計產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157 8.2 設計與城市共生的PCRTSI 系統建構 163 8.2.1 設計與城市共生的條件分析 163 8.2.2 設計與城市共生的PCRTSI 系統模型 165 8.3 設計與城市共生的PCRTSI系統推進策略 172 8.3.1 政府主導:完善設計與城市共生的制度安排 172 8.3.2 六重賦能:搭建設計與城市共生的融合平臺 173 8.3.3 三方協同:培育城市綠色轉型的設計共生體 176 8.3.4 建立標準:推動設計與城市共生的創新實踐 177 9結語 附錄 附錄1 設計產業統計分類(試行) 182 附錄2 2021年度武漢設計之都創意社區名單 18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