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系四川省社會科學“十三五”規劃重點項目的結項成果,主要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符號學本土化狀況進行整理與研究,包括三方面內容:一是全面梳理了馬克思主義符號學本土化的發展歷程及線索,認為國外馬克思主義符號學的本土化既是基于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的內在需要而對國外理論的批判吸收,也與中國文學及文化理論思潮的“文學本體論轉向”“現代及后現代話語轉向”等密切關聯,更與中國文藝理論從“重新回歸自身”到“自主發展”的全過程相伴隨;二是全面考察本土化進程中的核心理論及關鍵詞,重點從“符號形式論”“符號結構論”“符號實踐論”等微觀層面對國外馬克思主義符號學本土化進程中建構的30余個核心命題與關鍵詞進行梳理,從國內視野建構其理解與認知;三是探討本土化意義及價值,為全球化、符號化背景下建設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符號學話語體系提供參考,以開闊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論的理論視野,促進中國馬克思主義美學在符號學維度上的批判與審思。
匡存玖,文學博士,四川農業大學人文學院教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現為全國馬列文藝論著研究會會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會員,已出版著作6部,發表論文40余篇。
唐文燕,四川大學文藝學博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
馬云鶴,四川大學文藝學博士生,四川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教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
王碧海,四川大學文藝學博士生,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研究。
引言 國外馬克思主義符號學的本土化脈絡
第一節 20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符號學的發展線索
第二節 西方馬克思主義符號學在中國的接受
第三節 俄蘇馬克思主義符號學在中國的接受
第四節 東歐馬克思主義符號學在中國的接受
第一章 文學與藝術符號學美學
第一節 中國學界對盧卡奇形式符號美學的接受
第二節 中國學界對法蘭克福學派形式符號美學的接受
第三節 中國學界對布萊希特戲劇符號美學的接受
第四節 中國學界對穆卡洛夫斯基結構功能美學的接受
第二章 文化與傳播符號學美學
第一節 中國學界對巴赫金符號學美學的接受
第二節 中國學界對克里斯蒂娃詩學符號學的接受
第三節 中國學界對阿爾都塞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符號學的接受
第三章 社會與實踐符號學美學
第一節 中國學界對布迪厄政治經濟符號學美學的接受
第二節 中國學界對波德里亞消費符號學美學的接受
第三節 中國學界對赫勒社會與審美符號學美學的接受
結語
參考文獻
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