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OT的麗攀高速公路路地共建模式是對傳統路地共建模式的改進,既滿足了地方政府加快推進高速公路建設的迫切要求,也迎合了項目業主尋求政府支持的利益訴求,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遇到一定的困難,有必要對麗攀模式進行梳理和優化!吨貞c大學經濟管理文庫:麗攀高速公路路地共建模式與效益評價研究》通過分析麗攀高速項目的運營環境和路地雙方的利益關系,建立高速公路建設管理的典型模式——麗攀模式,在此基礎上對地方政府職能和業主單位管理制度進行歸納和優化,并通過建立路地共建效益評價模型,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吨貞c大學經濟管理文庫:麗攀高速公路路地共建模式與效益評價研究》研究成果可為我國高速公路建設管理提供重要借鑒。
晏國菀,女,四川隆昌人,管理學博士,主要從事建筑工程管理、投資項目決策與論證、房地產金融等問題的研究。公開發表論文11篇,主持多項科研課題,其中獲省部級二等獎1項。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概況
第三節 研究內容
第二章 麗攀模式的運營環境
第一節 麗攀高速建設模式的選擇
第二節 運營環境的研究方法
第三節 麗攀高速PEST分析
第三章 基于麗攀模式的相關理論分析
第一節 高速公路建設中的利益沖突研究
第二節 麗攀模式中的路地行為效用研究
第三節 麗攀模式中的路地雙方關系分析
第四節 麗攀模式的SWOT分析
第四章 麗攀模式的運行機制
第一節 征地拆遷管理
第二節 運營目標管理
第三節 風險管理
第五章 基于麗攀模式的地方政府職能
第一節 麗攀模式下的政府工作要求
第二節 地方政府職能定位及其工作成效
第三節 保證地方政府職能的措施
第四節 麗攀模式制度化設想
第六章 立基于麗攀模式的建設企業管理
第一節 麗攀模式下的建設企業管理戰略
第二節 麗攀模式下的企業組織設計
第三節 麗攀模式下的企業管理制度
第七章 路地共建效益評價
第一節 路地共建效益評價的研究思路與方法
第二節 構建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指標體系
第三節 應用評價模型進行綜合評價
第四節 基于評價體系的效益分析
第八章 麗攀模式的工作建議
第一節 現行麗攀模式的阻滯
……
《重慶大學經濟管理文庫:麗攀高速公路路地共建模式與效益評價研究》:
攀枝花是四川地級市中唯一的勞動力輸入城市,全市流動人口達20萬人,是全國流動人口流人率較高的城市之一。攀枝花是中國西部最大的移民城市,80%以上的居民為外來人口,來自外省的主要有遼寧、吉林、黑龍江的東北籍人口以及重慶、山東、云南、湖北、河北、河南、江蘇、湖南、上海、浙江等地人口,來自省內的主要有南充、資陽、遂寧、內江、成都、廣安等地人口。
攀枝花共有42個民族,其中漢族占全市人口的87%,41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彝族占9%,其次是傈僳族、苗族、納西族、滿族、彝族、藏族、羌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侗族、瑤族、俄羅斯族、鄂倫春族、錫伯族、哈尼族、獨龍族、布依族、白族、壯族、仡佬族、傣族等,形成了金沙江流域各部落、部族、民族小而散和民族多元的格局,文化類型多,分布空間小,且同一類型文化因為地理環境的不同又有差別。攀枝花市的現代文化已成為區域內各民族各地文化向之靠攏的方向,區域內的經濟、文化交流更加頻繁,使得攀枝花市文化表現出了多元性與融合性的特征。
2.地理環境
攀枝花地處攀西裂谷中南段,屬侵蝕、剝蝕中山丘陵、山原峽谷地貌,山高谷深、盆地交錯分布,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山脈走向近于南北,是大雪山的南延部分,地貌類型復雜多樣,可分為平壩、臺地、高丘陵、低中山、中山和山原6類,以低中山和中山為主,占全市面積的88.38%。攀枝花屬長江水系,河流多,境內有大小河流95條,分屬金沙江水系、雅礱江水系,兩江在此匯合。其主要支流有安寧河、三源河、大河。
攀枝花屬南方亞熱帶為基帶的立體氣候類型,夏季長,溫度日變化大,旱、雨季分明,氣候干燥,降雨量集中(全年815毫米),日照長(全年2443小時),太陽輻射強,蒸發量大,氣候垂直差異顯著,從河谷到高山具有南亞熱帶至溫帶的多種氣候類型。總體而言,攀枝花氣候具有春季干熱、夏季濕熱、秋季涼爽、冬季溫暖、四季不分明的特點。
3.生態資源
攀枝花市是四川一座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寶庫,這里有著豐富的礦產、水力和農業資源。已探明的釩鈦磁鐵礦儲量達一百億噸,是全國四大鐵礦之一。礦石中共生的釩、鈦儲量,釩資源列全國第一位,居世界第三位;鈦資源居全世界第一位。煤的儲量為十二億噸。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正在建設中的二灘電站,建成投產后將成為中國最大的水電站。攀枝花市的氣候條件和地形地貌適于發展立體農業,糧食作物一年三熟;出產芒果、香蕉、木瓜等熱帶水果;半山地區有發展畜牧業的優良草場;高山地區森林資源豐富,林木可采伐量達一千七百萬立方米。
攀枝花市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重大突破,構建了一批普及性、綜合性功能兼備的文化娛樂設施,不斷完善了城市各片區和各縣(區)的文化配套設施規劃建設,指導縣(區)和相關部門逐步建立了社區文化服務網絡,因地制宜加快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建成了一批惠及廣大群眾的基礎性公共文化設施和特色文化活動陣地。作為一個現代的移民城市,來到攀枝花的外鄉人的思想觀念以及文化素質對這里的發展起到了深遠的引領或主導作用。“民族文化”、“移民文化”、“創業文化”、“大笮文化”、“迷易文化”、“迤沙拉文化”、“漂流文化”不斷發展,初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和影響力的文化品牌。
4.旅游環境
作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的攀枝花市,旅游資源獨特,集溶洞、石林、瀑布、溫泉、原始森林、高山草甸、地下海子、世界第三高壩、象牙微雕鋼城為一體;擁有國家、省級森林公園多處,被稱為植物學家的天堂,其中攀枝花蘇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原始蘇鐵林,這里鐵樹年年開花,被譽為奇觀;有植物立體分布的大黑山;有號稱“中華奇洞”的米易龍潭溶洞;有稀有的氡氣溫泉;有舉世驚嘆的攀鋼和雄奇的二灘高峽平湖;有奇趣橫生、有驚無險的“萬里長江第一漂”;熱帶水果、水產品及水晶、瑪瑙、翡翠等寶玉石和稱為“硯中奇品”的苴卻硯等旅游商品豐富多彩;開辟了桃花節、陽光之旅、潑水節、龍舟節和風箏節等旅游項目和節慶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