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機理和實證方面檢驗了助學貸款政策的宏觀和微觀效應,通過對助學貸款借款學生、高校貸款經辦人員和商業銀行貸款經辦人員的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發掘現有的助學貸款政策的制度設計中哪些制度要素是最應該改進的,然后使用Vensim仿真軟件對助學貸款政策修正進行系統動力學仿真,以測試何種助學貸款政策修正方案能夠為借款學生、政府和商業銀行接受,并最終確定了助學貸款政策的修正方案。
馮濤,1976年生,南開大學歷史學學士,南開大學經濟學碩士,同濟大學管理學博士,廈門大學教育學在站博士后。現為上海政法學院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員,中國技術經濟研究會會員。主要從事教育金融和公共政策評價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上海市教育科學市級項目等數項課題,在《金融研究》、《農村金融研究》、《農村經濟》、《中國高教研究》、《外國教育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30余篇。
第1章 緒論 1
1.1 引言 1
1.2 相關文獻綜述 5
1.2.1助學貸款政策的制度設計及相關研究 5
1.2.2助學貸款政策制度設計的國際比較研究 17
1.3 本書的主要內容 23
1.3.1問題的提出 23
1.3.2研究內容 24
1.3.3研究方法 25
1.3.4技術路線 26
第2章 助學貸款政策的主要理論基礎 28
2.1助學貸款政策的成本收益分析 28
2.1.1高等教育投資的內在收益率計算 28
2.1.2男性本科借款學生高等教育投資模型 29
2.1.3女性本科借款學生高等教育投資模型 30
第1章 緒論 1
1.1 引言 1
1.2 相關文獻綜述 5
1.2.1助學貸款政策的制度設計及相關研究 5
1.2.2助學貸款政策制度設計的國際比較研究 17
1.3 本書的主要內容 23
1.3.1問題的提出 23
1.3.2研究內容 24
1.3.3研究方法 25
1.3.4技術路線 26
第2章 助學貸款政策的主要理論基礎 28
2.1助學貸款政策的成本收益分析 28
2.1.1高等教育投資的內在收益率計算 28
2.1.2男性本科借款學生高等教育投資模型 29
2.1.3女性本科借款學生高等教育投資模型 30
2.1.4助學貸款實際年利率與商業貸款年利率的換算 31
2.1.5高等教育投資內在收益率與助學貸款實際年利率的比較 32
2.2助學貸款政策的公共物品理論分析 33
2.2.1助學貸款的物品界定 33
2.2.2作為一種準公共物品的助學貸款的提供方式 35
2.2.3助學貸款的準公共物品地域屬性分析 35
2.3助學貸款政策的金融產品理論分析 36
2.4助學貸款政策的營銷理論分析 38
2.4.1商業銀行的市場營銷分析 38
2.4.2借款學生的營銷分析 39
2.5助學貸款政策的教育機會公平理論分析 39
2.6助學貸款政策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理論分析 40
2.7本章小結 41
第3章 助學貸款政策的宏觀效應 44
3.1國家創新能力的相關研究 46
3.2助學貸款影響國家創新能力模型的知識基礎 53
3.3基于制度變遷和資本替代的助學貸款影響國家創新能力模型 55
3.3.1模型的假設 55
3.3.2模型的構建 56
3.3.3 模型分析及條件求解 57
3.4普通高校學生與國家創新能力的GRANGER因果檢驗 59
3.4.1實證檢驗變量的選取 59
3.4.2數據的來源和處理 60
3.4.3模型估計與檢驗 60
3.5助學貸款政策改進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實證研究 63
3.5.1中國助學貸款政策運行指數的度量 63
3.5.2助學貸款政策的制度改進提升國家創新能力的實證分析 65
3.6 本章小結和討論 70
第4章 助學貸款政策對畢業借款學生的微觀效應 72
4.1研究設計 72
4.1.1 已有文獻總結和理論基礎 72
4.1.2研究假設 75
4.1.3訪談樣本的選擇 76
4.1.4 研究效度與信度 77
4.2 訪談對象的基本情況 77
4.3 助學貸款影響工作表現的訪談結果 79
4.3.1助學貸款對獨立能力的培養的正效應檢驗 79
4.3.2助學貸款對繼續深造的促進的正效應檢驗 80
4.3.3助學貸款對成熟性格的養成的正效應檢驗 81
4.3.4助學貸款影響家庭經濟進而激勵工作表現的正效應檢驗 82
4.3.5助學貸款資助課程對工作的幫助的正效應檢驗 83
4.3.6助學貸款還款特別豁免對職業選擇的影響的正效應檢驗 83
4.3.7助學貸款對社會資本的影響的正效應檢驗 84
4.3.8助學貸款對財務管理能力的培養的正效應檢驗 84
4.3.9助學貸款其他影響工作表現的正效應分析 85
4.4 助學貸款影響工作表現的總結及分析 85
第5章 助學貸款政策對在校借款學生的微觀效應 89
5.1研究假設與理論模型 89
5.1.1研究假設 89
5.1.2理論模型 90
5.2實證檢驗 91
5.2.1問卷設計、發放和數據搜集 91
5.2.2變量的測度 93
5.2.3模型回歸結果 93
5.3結論和進一步的討論 99
第6章 助學貸款政策的制度設計滿意度的影響要素研究 102
6.1 我國現行助學貸款政策的制度設計 102
6.2 助學貸款政策的制度設計滿意度調研基本情況 103
6.2.1問卷設計與發放 103
6.2.2樣本描述與數據整理 104
6.2.3實證研究的統計工具與分析方法 105
6.3統計分析 106
6.3.1 借款學生對助學貸款制度要素的看法 106
6.3.2 借款學生對助學貸款制度要素選項的看法 107
6.4研究的框架與假設 111
6.4.1助學貸款制度滿意度的理論模型 111
6.4.2助學貸款制度滿意度的研究假設 112
6.5實證檢驗 114
6.5.1模型的項目分析、效度與信度檢驗 114
6.5.2模型的回歸分析結果 117
6.6本章小結 119
第7章 助學貸款政策評價的案例研究 121
7.1 研究設計 121
7.1.1 理論框架 121
7.1.2 案例的選擇 122
7.1.3 案例數據的收集 124
7.1.4 研究方法 125
7.2 案例簡介 125
7.3借款學生的案例研究 127
7.3.1借款需求與信貸供給、政府承受能力的矛盾 127
7.3.2借款需求、工作收入與還款能力的困境 129
7.3.3助學貸款獲得資格存在地域的不平衡 130
7.3.4父母做擔保人的方式較難為借款學生接受 131
7.3.5助學貸款經辦機構與回收機構傾向統一 131
7.3.6助學貸款對未來進一步深造意愿的影響 132
7.4 學校經辦人員的案例研究 133
7.5商業銀行經辦人員的案例研究 134
7.6本章小結 136
第8章 按照國別區分的助學貸款政策比較與借鑒 138
8.1泰國的助學貸款政策 138
8.1.1泰國助學貸款政策的內容 139
8.1.2泰國助學貸款政策和我國助學貸款政策的比較 140
8.1.3泰國助學貸款政策對我國助學貸款政策制度設計的啟示 143
8.2拉脫維亞的助學貸款政策 146
8.2.1國家補助的助學貸款政策設計 147
8.2.2拉脫維亞助學貸款政策對我國助學貸款政策的啟示 149
8.3 臺灣地區助學貸款政策 151
8.3.1臺灣地區助學貸款政策的內容 152
8.3.2對大陸地區助學貸款政策的啟示 154
8.4美國的助學貸款政策 157
8.4.1美國多元化的助學貸款體系 157
8.4.2美國助學貸款政策對我國助學貸款政策的啟示 159
8.5英國的助學貸款政策 160
8.5.1英國助學貸款政策的內容 161
8.5.2英國助學貸款政策對我國助學貸款政策的啟示 162
8.6日本的助學貸款政策 166
8.6.1日本助學貸款的經辦機構——JASSO 166
8.6.2日本現行助學貸款政策的內容 167
8.6.3日本助學貸款政策對我國助學貸款政策的啟示 170
8.7智利助學貸款政策 173
8.7.1智利助學貸款政策的沿革 174
8.7.2智利高等教育助學貸款政策的主要內容 174
8.7.3智利助學貸款政策對我國助學貸款政策的啟示 177
8.8孟加拉鄉村銀行高等教育貸款 180
8.8.1孟加拉鄉村銀行的組織結構和經營模式 180
8.8.2孟加拉鄉村銀行高等教育貸款項目的內容 181
8.8.3基于公共產品理論的孟加拉鄉村銀行高等教育貸款項目評價 183
8.8.4孟加拉鄉村銀行高等教育貸款項目的啟示 185
第9章 按照制度要素區分的助學貸款政策比較與借鑒 189
9.1助學貸款種類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189
9.1.1 助學貸款分為“學費貸款”和“生活費貸款”兩種模式 189
9.1.2 助學貸款分為多種的模式 190
9.1.3 助學貸款種類模式的分析及對我國助學貸款的借鑒 192
9.2助學貸款覆蓋范圍的國際比較與借鑒 192
9.2.1覆蓋范圍主要在高等教育機構的模式 192
9.2.2覆蓋范圍包括高等教育機構和高中的模式 193
9.2.3助學貸款覆蓋范圍的分析及對我國的借鑒 193
9.3助學貸款獲得資格和額度的國際比較 193
9.3.1一些國家和地區助學貸款發放標準及額度的情況 193
9.3.2國外及香港地區助學貸款發放標準和額度模式分析 197
9.3.3對我國助學貸款發放標準和額度量化體系的借鑒 199
9.4助學貸款利率的國際比較 200
9.4.1世界上其他國家和地區助學貸款利率的模式 200
9.4.2基于公共產品理論的助學貸款利率分析 202
9.4.3對我國助學貸款利率的借鑒 204
9.5助學貸款經辦機構的國際比較 205
9.5.1一些國家助學貸款的經辦機構 205
9.5.2我國的國家助學貸款由商業銀行經辦 207
9.5.3商業銀行不適合辦理國家助學貸款 207
9.6助學貸款回收機構的國際比較 210
9.6.1經辦機構與回收機構合一的模式 210
9.6.2經辦機構與回收機構分開的模式 210
9.6.3對我國助學貸款回收機構的借鑒 211
9.7助學貸款擔保形式的國際比較 212
9.7.1主要由父母或監護人擔保的模式 212
9.7.2由專門擔保機構擔保的模式 212
9.7.3對我國助學貸款擔保形式的借鑒 213
9.8助學貸款還款期限的國際比較 213
9.8.1一些國家助學貸款的還款期限情況 213
9.8.2助學貸款還款期限的分析及借鑒 215
9.9本章小結 215
第10章 助學貸款政策修正的系統動力學仿真 217
10.1系統邊界的確定 218
10.2系統動力學模型的主要假設 218
10.3助學貸款系統的因果關系模型及因果關系分析 218
10.3.1 助學貸款系統的因果關系圖 218
10.3.2 助學貸款系統的因果關系回路 219
10.4助學貸款系統的流程圖分析 220
10.4.1 助學貸款系統的流程圖 220
10.4.2 流程圖中的箭頭分析 220
10.4.3 流程圖中的方程設定 221
10.5仿真結果與討論 223
10.5.1助學貸款總額的仿真結果 224
10.5.2助學貸款借款和還款的仿真結果 225
10.5.3政府承擔補貼的仿真結果 226
10.6每月還款額的測算 227
10.7本章小結 230
第11章 研究的結論和展望 231
11.1助學貸款政策的宏觀和微觀效應 231
11.2助學貸款政策修正的實證研究結果 232
11.3助學貸款政策的最終修正方案 234
參考文獻 236
附錄1:借款學生對助學貸款影響工作表現的訪談提綱 244
附錄2:助學貸款對在校借款學生微觀影響的調研問卷 245
附錄3:借款學生對助學貸款政策制度要素偏好的調研問卷 248
附錄4:借款學生對助學貸款政策制度設計偏好的訪談提綱 251
附錄5:學校經辦人員對助學貸款政策的制度設計看法的訪談提綱 252
附錄6:商業銀行經辦人員對助學貸款政策的制度設計看法的訪談提綱 253
后 記 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