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末”的心靈探尋:馬勒三首中期交響曲研究》以“世紀末”的社會、文化狀況為歷史語境,詳細分析、闡釋三部交響曲的特色,細思這些作品與“世紀末”思潮的關聯(lián),從而展示這一階段交響曲的藝術價值和所蘊涵的哲理。全書共分五章。第一章為背景概述,分別論述了馬勒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這一歷史時期作為作曲家的艱難處境、“世紀末”的概念、“世紀末”社會—文化時空中各個藝術門類的發(fā)展狀況以及三部中期交響曲的概況。第二、三、四章為《“世紀末”的心靈探尋:馬勒三首中期交響曲研究》的主體部分,以每部交響曲中所表現(xiàn)的矛盾與掙扎為內在線索,分別闡釋每部作品的創(chuàng)作特色。第五章,筆者再次將視角引入到當時的社會—文化語境中。該章首先闡明了頹廢是“世紀末”的重要精神產物,同時認為“碎裂”是這一精神產物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詳細論述了“頹廢”和“碎裂”在三部作品中的展現(xiàn),從而說明這三部交響曲與“世紀末”的密切關聯(lián),最后總結它們在馬勒整體交響曲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意義和藝術價值。
導論
一、研究緣由與意義
二、研究歷史與現(xiàn)狀
(一)國外目前對馬勒及其作品的研究情況、水平及發(fā)展趨勢綜述
(二)國內目前對馬勒及其作品的研究情況、水平及發(fā)展趨勢綜述
三、研究思路與章節(jié)安排
四、研究視角與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世紀末”文化場域中的馬勒及其三首中期交響曲
第一節(jié) 艱難的處境:作為晚期浪漫派作曲家的馬勒
第二節(jié) 社會一文化時空:世紀末的維也納
一、“世紀末”:文化論域中的關鍵詞
二、維也納1900
(一)哲學·美術·文學
(二)音樂:從晚期浪漫樂派到現(xiàn)代主義
第三節(jié) 整體視域下的馬勒三首中期交響曲
第二章 對立與抗爭:《第五交響曲》
第一節(jié) 交響曲中的“無詞歌”
一、作為主題或旋律片段的“無詞歌”
二、作為樂章的“無詞歌”
第二節(jié) 立意與實現(xiàn):作品的細節(jié)處理
一、Trio:作為整部作品的紐帶
二、對眾贊歌式片段的處理:“勝利最終實現(xiàn)”
第三節(jié) “連續(xù)的片段性”
小結
第三章 宿命的陰霾:《第六交響曲》
第一節(jié) 悲劇意識與主題構建
第二節(jié) 琶音動機:從遮蔽到凸顯
第三節(jié) 矛盾的集合與載體
小結
第四章 “夜”中的心靈呈現(xiàn):《第七交響曲》
第一節(jié) “夜”
第二節(jié) “夜”中的世界:痛楚與渴望
一、內心痛楚的展現(xiàn)
(一)“Klagend”(悲傷的)
(二)朦朧性
(三)虛幻的美景
二、美好的渴望
第三節(jié) “夜”中蘊含的無限追尋:心靈寄托
一、動力性的旋律本體
二、動力性延續(xù)
小結
第五章 “世紀末”情狀的顯現(xiàn):對馬勒三首交響曲的再思考
第一節(jié) 頹廢:“世紀末”的重要精神產物
一、頹廢的雙重意涵
二、碎裂:作為頹廢的一種現(xiàn)象
第二節(jié) 頹廢在音樂文本中的展現(xiàn)
一、情感意涵
(一)強烈的悲劇色彩:“呂克特交響曲”
(二)積極和消極的對抗:矛盾與掙扎
二、表征形態(tài)
(一)整體框架中的片段性
(二)細節(jié)的碎裂性
結論
參考文獻
后記
《“世紀末”的心靈探尋:馬勒三首中期交響曲研究》:
《第六交響曲》被普遍認為是馬勒交響曲中最具悲劇性的作品,波爾·貝克認為“這是馬勒唯一一部結束在陰暗情緒中的作品”。在研究過程中不能不關注的是,馬勒在創(chuàng)作這首交響曲時,迎來了小女兒的出生,并且在作品的第三樂章中描繪了與兩個孩子玩耍的情景,這是一個多么幸福的畫面啊!那么,悲從何而來呢?是從當時的社會境況和世紀末的頹廢情緒中來,還是從馬勒心底埋藏已久的悲劇意緒中來?在作品第一樂章的第57~60小節(jié)中,就已經出現(xiàn)了在之后的諧謔曲樂章、末樂章常常顯現(xiàn)的、具有濃郁悲劇色彩的“大三…小三”和弦序進(小號聲部)和在定音鼓中的特定節(jié)奏型。盡管“馬勒說這兩者的使用沒有任何意義,但波爾·貝克則認為這一和弦的序進意味著‘不可改變的命運的宣言’。”那么,除了已廣泛得到認同的悲劇性之外,《第六交響曲》中是否還存在作曲家對于美好世界的渴望?如果有,在作品中又是如何展現(xiàn)出來的?作曲家內心的矛盾是什么,這些矛盾又源自哪里?顯然,這部作品在最表層向我們凸顯了這樣一種矛盾:來自家庭生活中的幸福與作品表現(xiàn)出的悲愁情愫之間的矛盾,而這種矛盾背后所隱藏的更大的不可調和性或許來自于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內心訴求和這些訴求無法實現(xiàn)的社會狀況之間。
“就像馬勒的《第五交響曲》和《第六交響曲》一樣,《第七交響曲》也同樣被看作一部沒有標題的交響曲,然而,在否認這首作品標題性的同時,阿爾瑪·馬勒又給了我們很多重要的信息來反對這一界定:例如,在馬勒創(chuàng)作這首交響曲的時候,內心常常在思考艾辛多夫的詩句和德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更為巧合的是,布魯諾·瓦爾特也提到了浪漫主義文學與這部作品的關系,并特指<第七交響曲》中的兩個題為“夜之樂”的樂章。在德國浪漫主義文學中,對于“夜”一詞的討論早在18世紀就已經涵蓋了“夜晚、死亡、墳墓、憂郁以及前人所不常探索的情感的各個方面”,馬勒非常喜歡的一位德國浪漫主義詩人E.T.A.霍夫曼,在繼承這一觀念的同時強調了“夜”的二元性,即“夜”同時作為內心平靜的時間和黑夜的、超自然的力量存在。這種對“夜”正反兩面的描寫,恰好與世紀末頹廢情緒的雙層含義不謀而合。那么,作曲家是否借用“夜”來隱喻不可抵擋的社會變遷和世紀末的頹廢思潮,還是想憑借“夜”的力量達到自己某種心底的抗爭?
綜上所述,在中期的三首器樂交響曲中,我們能夠從多個角度看到馬勒的悲愁和他對生活的真實體驗,這些都來自于社會中動蕩的政局和作曲家本人在生活、事業(yè)中所遭受的挫折,以及彌漫在社會文化時空中的“世紀末”頹廢情緒。馬勒創(chuàng)作早期是帶有童真式幻想的交響曲,晚期則是對于死亡的理解有所升華的作品,中期的這三首器樂作品無疑在這一過程中搭建了一座思索和探求的橋梁,可以說,它蘊含了一個人到中年的作曲家對生命、對社會的深層思考和心靈體悟,他的每一個音符都從切身生活中體會出來,其中不乏一串串的心靈痛楚。在這三首作品中,馬勒雖還不能為自己長期思索的人生問題找到確定的答案,但其中卻不乏作曲家探索的真誠和勇氣,以及它們所反映出探索途中的曲折與悲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