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介紹5G通信設備電磁兼容測試技術的學術著作。著重介紹了5G通信設備的電磁兼容檢測技術原理及工程實踐。內容包括5G通信技術、網絡架構,設備類型、電磁兼容測試原理和標準體系、騷擾試驗、抗擾試驗和不確定度評定等,是一部從全視角闡述5G通信設備電磁兼容測試技術的作品。全書在深入淺出地介紹電磁兼容測試原理的同時,更加注重對實用的電磁兼容測試技術進行介紹,以便更好地使相關從業人員了解5G通信設備的電磁兼容測試技術!5G終端電磁兼容測試技術與實踐》是5G 先進技術叢書·測試認證系列之一,旨在全面介紹 5G 終端電磁兼容原理和符合性認證的要求、標準、評定方法等內容。 《5G終端電磁兼容測試技術與實踐》共 9 章,分別為緒論、移動通信發展歷程、5G 系統架構與標準體系、電磁兼容原理、電磁兼容標準組織及標準和法規、5G 終端的騷擾測試、5G 終端的抗擾度測試、測量不確定度評定和 5G 終端及電磁兼容測試技術展望。 《5G終端電磁兼容測試技術與實踐》介紹了與 5G 終端電磁兼容相關的各方面知識,可以作為通信測量工作的入門圖書,也可為無線通信領域的廣大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員提供有益的經驗。
《5G終端電磁兼容測試技術與實踐》作者深入探究了5G終端電磁兼容測試技術的各個方面,從測試的基本原理、測試方法、測試流程以及測試實戰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全面闡述。
本書首先詳細介紹了5G終端電磁兼容測試的基本原理和測試方法,包括測試的基本流程、測試設備和測試環境的搭建等。接著,本書還介紹了測試實戰中常見的問題和解決方案,讓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掌握和應用這些技術。此外,本書還探討了5G終端電磁兼容測試技術在5G網絡建設和應用中的重要作用,對于5G終端的開發和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書介紹了與5G終端電磁兼容相關的各方面知識,可以作為通信測量工作的入門圖書,也可為無線通信領域的廣大科技工作者、管理人員提供有益的經驗。
電磁兼容性指的是設備或系統在其電磁環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對該環境中任何事物構成不能承受的電磁騷擾的能力。電磁兼容學科涉及的理論基礎包含數學、電磁場理論、天線與電波傳播、電路理論、信號分析、通信理論、材料 科學等。幾乎所有的現代工業,包括通信、電力、航空航天、交通、醫療等都 需要解決電磁兼容問題。所以,電磁兼容學科既是一門尖端的綜合學科,又與工業生產、產品質量緊密關聯。隨著電子產品越來越深入人們的生活,電磁兼 容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產品的電磁兼容符合性認證是優化電磁環境、提高產品電磁兼容性的重要手段。
5G 終端類型包括手機、計算機、 AR/VR/MR 產品、無人機、機器人、醫療設備、自動駕駛設備以及各種遠程多媒體設備等,涉及的關鍵技術包括新空口、多模多頻、毫米波、 MIMO 天線等,豐富的應用場景、多模多頻同時發射以及毫米波技術對電磁兼容符合性認證提出了新的挑戰。
泰爾終端實驗室于1999年建成了國內第一套民用 10m 法半電波暗室,自 2001 年起承擔通信設備電磁兼容進網檢測。經過逾20年的持久研究和不斷深耕,實驗室在電磁兼容領域已具備國際領先水平,是ITU、IEC、CISPR、ANSI 等國際電磁兼容標準組的成員,同時也是國內通信行業標準組的主席單位,主持和參與了眾多國際、國內通信產品電磁兼容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標準的制定工作。
本書結合作者在實驗室開展的國內外標準化工作、技術實驗、進網檢測、 CCC 檢測、國際認證測試等方面的經驗和經歷,全面介紹和論述了電磁兼容原理和符合性認證的要求、標準、評估方法等內容。
本書首先概括介紹了電磁兼容技術在國內外的發展,然后以移動通信發展的歷史為線索介紹了5G 移動通信系統的關鍵技術、性能指標以及5G 系統架構 和標準體系。通過電磁場基礎、電磁兼容基礎和電磁干擾抑制技術3個方面,向讀者介紹了電磁兼容原理。為了幫助讀者深入理解電磁兼容標準,本書對電磁兼容標準化組織及標準和法規做了介紹,并詳細介紹了5G 終端的電磁騷擾和抗擾度的技術要求和測試方法,以輻射發射為例給出了測量不確定度的評定方法。最后對5G 終端及電磁兼容測試技術發展進行了展望。
本書作者包括周鎰、史鎖蘭、王雪、熊宇飛、臧琦等。參與撰寫的人員和分工如下:熊宇飛撰寫了第1、3、9章;王雪撰寫了第2、6章;周鎰、史鎖蘭、 王雪、熊宇飛、臧琦撰寫了第4章;臧琦撰寫了第5章;周鎰、史鎖蘭、臧琦 撰寫了第7章,史鎖蘭撰寫了第8章。全書由周鎰負責統稿。
由于作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會有疏漏之處,懇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周鎰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電磁干擾與兼容部主任、高級工程師,全國無線電干擾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全認證認可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全國靜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主要從事通信、電磁兼容、電磁輻射領域的標準化和技術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和參與了該領域50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多項國家重大專項和省部級課題負責人,曾獲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發表論文20余篇,擁有多項專利和軟件著作權。
史鎖蘭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電磁干擾與兼容部副主任、工程師,專注于通信和電磁兼容的檢測技術研究工作。參與多項國家重大專項和省部級研究課題,主持并參與起草10余項該領域國家和行業標準,發表論文數篇,,研究開發了無線充電設備磁場抗擾度、廣播聲音接收機射頻性能等多個測試系統,擁有多個軟件著作權。
王雪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工程師。專注于電磁兼容領域檢測技術的科研和標準化工作,主持多項通信行業標準制定,參與多項國家重大專項和省部級研究課顥,負責5G終端設備的電磁兼容測試系統和能力建設,申請了相關專利,擁有多項軟件著作權,并負責5G終端設備的國際認證與檢測工作。
第 1 章 緒 論
1.1 電磁兼容簡介
1.2 國外發展及現狀
1.3 國內發展及現狀
1.4 關于本書
第 2 章 移動通信發展歷程
2.1 從1G到4G:移動通信發展回顧
2.1.1 1G 大哥大時代
2.1.2 2G打響移動通信標準爭奪戰
2.1.3 3G追趕與突破
2.1.4 4G 速時代
2.2 5G發展概述
2.2.1 5G是什么
2.2.2 5G發展現狀與未來趨勢
2.2.3 5G終端業務需求與技術挑戰
2.3 5G系統發展概述
2.3.1 5G系統的性能指標
2.3.2 5G系統的無線傳輸關鍵技術
2.3.3 5G系統主要應用場景面臨的挑戰
參考文獻
第 3 章 5G系統架構與標準體系
3.1 5G標準化發展歷程
3.1.1 標準組織
3.1.2 5G應用場景
3.1.3 5G標準版本發展歷程
3.2 5G頻譜劃分
3.3 5G系統架構及產品類型
3.3.1 5G系統架構概述
3.3.2 NG - RAN協議體系
3.3.3 5G產品類別
參考文獻
第 4 章 電磁兼容原理
4.1 電磁場基礎
4.1.1 電磁波的傳播
4.1.2 電磁環境分類
4.2 電磁兼容基礎
4.2.1 電磁兼容的定義和術語
4.2.2 電磁干擾的危害
4.2.3 電磁兼容常用測量單位
4.2.4 電磁兼容測試場地
4.2.5 電磁兼容測試儀表
4.3 電磁干擾抑制技術
4.3.1 PCB設計
4.3.2 屏蔽
4.3.3 濾波
4.3.4 接地
參考文獻
第5章 電磁兼容標準化組織及標準和法規
5.1 標準化工作
5.1.1 標準化法簡介和標準的分類
5.1.2 標準類型簡介
5.2 電磁兼容標準類型
5.3 全國無線電干擾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5.4 全國電磁兼容標準化技術委員會
5.5 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
5.6 國際無線電干擾特別委員會
5.7 IEC電磁兼容技術委員會
5.8 國際標準化組織
5.9 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
5.10 歐洲電信標準協會
參考文獻
第6章 5G終端的騷擾測試
6.1 概 述
6.1.1 電磁騷擾測試的實質及意義
6.1.2 5G終端電磁騷擾測試關鍵參數設置
6.2 輻射騷擾試驗
6.2.1 主要試驗設備及條件
6.2.2 場地驗證方法
6.2.3 試驗方法及布置
6.2.4 標準限值要求
6.3 傳導騷擾試驗
6.3.1 主要試驗設備
6.3.2 一般試驗條件
6.3.3 試驗方法及布置
6.3.4 傳導騷擾的系統驗證
6.3.5 標準限值要求
6.4 輻射雜散騷擾測試(FR1)
6.4.1 主要試驗設備及條件
6.4.2 試驗方法及布置
6.4.3 標準限值要求
6.5 輻射雜散騷擾測試(FR2)
6.5.1 毫米波頻段電磁波傳播特性
6.5.2 主要試驗設備及條件
6.5.3 試驗方法及布置
6.5.4 標準限值要求
6.6 諧波電流測試
6.6.1 主要試驗設備及條件
6.6.2 試驗方法
6.6.3 標準限值要求
6.7 電壓波動和閃爍測試
6.7.1 主要試驗設備及條件
6.7.2 試驗方法
6.7.3 標準限值要求
6.8 瞬態傳導騷擾(車載)測試
6.8.1 主要試驗設備及條件
6.8.2 試驗方法
6.8.3 試驗布置及測試要求
6.8.4 標準限值要求
參考文獻
第7章 5G終端的抗擾度測試
7.1 概 述
7.2 抗擾度試驗的條件及工作狀態
7.2.1 抗擾度試驗的條件
7.2.2 抗擾度試驗的工作狀態
7.3 對EUT的性能監視及結果判定方法
7.3.1 性能評估方法
7.3.2 性能判據
7.4 試驗項目的適用性
7.5 靜電放電抗擾度
7.5.1 試驗等級
7.5.2 試驗設備
7.5.3 試驗布置
7.5.4 試驗過程
7.5.5 靜電放電發生器的校準
7.6 射頻電磁場輻射抗擾度
7.6.1 試驗等級
7.6.2 試驗設施和設備
7.6.3 試驗布置
7.6.4 試驗過程
7.7 電快速瞬變脈沖群抗擾度
7.7.1 試驗等級
7.7.2 試驗設備
7.7.3 試驗布置和試驗方法
7.7.4 試驗過程
7.8 浪涌(沖擊)抗擾度
7.8.1 試驗等級
7.8.2 試驗設備
7.8.3 試驗過程
7.9 射頻場感應的傳導騷擾抗擾度
7.9.1 試驗等級
7.9.2 試驗設備要求及參考電平的建立
7.9.3 試驗方法及測試布置
7.9.4 試驗過程
7.9.5 試驗設備的校準與驗證
7.10 工頻磁場抗擾度
7.10.1 試驗等級
7.10.2 試驗設備
7.10.3 試驗布置
7.10.4 試驗過程
7.11 電壓暫降、短時中斷和電壓變化的抗擾度
7.11.1 試驗等級
7.11.2 交流電源端口試驗
7.11.3 直流電源端口試驗
7.12 瞬變和浪涌抗擾度
7.12.1 試驗等級
7.12.2 試驗設備
7.12.3 試驗布置
7.12.4 試驗過程
7.12.5 設備的核查
參考文獻
第8章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
8.1 概 述
8.1.1 基本概念
8.1.2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目的
8.1.3 發射測量中不確定度的基本考慮
8.2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步驟
8.2.1 識別被測量及其影響量
8.2.2 建立測量模型
8.2.3 評估各影響量的標準不確定度
8.2.4 計算合成標準不確定度
8.2.5 計算擴展不確定度
8.3 測量不確定度評定實例
8.3.1 典型測量儀表引入的測量不確定度
8.3.2 輻射發射測量不確定度評定
8.4 測量不確定度的應用
8.4.1 兩個或多個實驗室之間的比對
8.4.2 測量儀器或系統的期間核查
參考文獻
第9章 5G終端及電磁兼容測試技術展望
9.1 終端技術演進
9.1.1 概 述
9.1.26 G發展趨勢
9.1.3 其他無線通信終端技術發展趨勢
9.2 基礎測量設備技術演進
9.2.1 綜 述
9.2.2 測量設備發展趨勢
9.2.3 主要廠商及產品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