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稿是在對浙北水村開展了近3年的田野研究基礎上形成的個案研究。村子位于杭州西部,距離阿里巴巴(西溪園區)直線距離僅5公里。阿里等強大經濟力量的介入,使得村莊外貌完成了較為急速地現代轉型,而社會結構將長期處于深度轉型過程中。書稿集中于對鄉民生活中的信仰實踐、婚嫁觀念、鄉村儀式等內在日常秩序進行持續觀察與真實描述,研究認為,這些處于更為“緘默”狀態的內生性秩序力構成了村莊經歷激烈現代變遷仍能保持穩定與繁榮的基底。 與一般印象中鄉村因現代化進程的推進而呈現出“失落”狀態不同,以水村為代表的浙北鄉村民眾的生活狀況及村莊的整體面貌是充滿活力的。甚至可以說,在改革開放40多年后,水村經驗為“城市”與“農村”、“傳統”與“現代”、“全球化”與“地方性”的融合與平衡提供了一個已被實踐證明的理想型。同時,我們也可以將其理解為對鄉村振興戰略成果的較新回應。“內生-建構”秩序這一對核心概念及其互動關系成為理解水村現代性進程中社會秩序變遷的關鍵。這里,內生性秩序力指向從“傳統”而來、仍對現代鄉村秩序產生作用的一套日常安排;建構性秩序力指向行政力與經濟力。在中國的現代化過程中,鄉村秩序經歷“內生性”向“建構性”地轉變,由相對自然的社會狀態,轉變為人為行政狀態。相比較于傳統社會中內生性秩序力的清晰作用脈絡,鄉村經歷現代轉型后,內生性秩序力是否繼續有力?這一直是個開放的問題。
趙春蘭,社會學博士,現任教于浙江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任復旦大學“一帶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兼職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化社會學、經濟社會學等。
第一章 鄉村社會秩序力的內外轉型 3一 中國鄉村秩序的“內外”區隔與聯系 6二 改革開放后內生性秩序力的復歸與遺失 17三 中心問題與研究線路 28第二章 田野介紹與研究方法 35一 內生性秩序力作用的村落背景: 轉型水村的“混合型”說明 38二 研究策略 52三 研究方法 61第三章 現代水村社會秩序觀察 71一 從“拆遷”看村莊層面的社會秩序 73二 從“兩頭結婚”看家庭層面的社會秩序 79第四章 鄉村組織:內生性秩序力的運行載體 91一 鄉村運行的基礎網絡:以自然村的交往為例 94二 整村聯系的加持:以村廟日常為例 103三 現代性團體的內在依托: 以“林里姐妹幫幫團”為例 114第五章 鄉風民俗:內生性秩序力的制度框架 125一 鄉風民俗的現代延續:“點歲燭”與社區聯結 129二 鄉風民俗的現代轉型:“小端午”與村落變遷 134三 現代新節的傳統資源:“年糕節”與村社再聯結 143第六章 鄉土觀念:內生性秩序力的精神內涵 155一 鄉土觀念是鄉民處事的價值選擇:“男女有別”與“男女平等” 163二 鄉土觀念對共同投入的道德肯定: “公私有別”與“善惡有報” 171三 鄉土觀念仍是利益調節的價值參考: “別把錢看得太重” 177第七章 內生性秩序力與建構力的互動 187一 行政力與內生性秩序力的互動: 以村廟復建20年為例的分析 190二 經濟建構力與內生性秩序力的互動 205第八章 內生性秩序力的現代調適 221一 內生力圍繞“生活”的彈性調整 224二 研究結語:改革開放40多年后農村發展新回應 235參考文獻 241附錄一 256附錄二 269附錄三 288后 記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