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的故事》收集了世界各國的橋背后的歷史人文故事。以其為線索,圍繞著 “奇”、“驚”、“史”、“怖”四個主題講述30座橋。這些故事中有有關橋自身的,也有由橋引發的傳說、神話、電影、繪畫等。書中介紹了三島由紀夫、果戈里、雷諾阿等人作品中出現的橋,也有不勝枚舉的電影里的橋。但相比藝術作品中的橋,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橋更承載著那些被湮沒的歷史和驚人的秘密。各式各樣的橋靜靜的橫跨眾多的河流,無聲的述說著眾多的歷史故事,展示著不同國家的文化傳統。
1、你是否知道:橋誕生于有歷史記載之前,人類開始使用工具的時代。據說橋的起源是自然界偶然倒塌的樹木或落石構成了河道天然的橋梁,然后人類自己動手砍伐樹木而建造了獨木橋。橋連接著兩個不同的世界,也是人生階段中難關的象征,還是戰爭中重要的戰略要地,相遇與分別之地。
2、小說、戲劇和藝術作品中,橋作為寓意深刻的意象經常出現。本書介紹了歌德、三島由紀夫、果戈里、雷諾阿等藝術家作品中出現的橋,而電影中出現的橋更是不勝枚舉。但相比藝術作品中的橋,現實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橋才真正承載著那些被湮沒的歷史和驚人的秘密。世界各地的知名旅游景點里,都有橋的身影,例如舊金山的金門大橋、英國的倫敦橋、法國南部的斷橋、張家界的透明之橋等等。想了解全世界各式各樣的橋背后令人瞠目結舌的故事的話,就看看這本有關橋的書吧!
3、《橋的故事》這本書的作者中野京子為讀者盤點了古今中外有故事的30座橋。以奇聞軼事的角度去解讀橋,將這個古往今來文學文藝作品里被提到無數次的意象所承載與蘊含的故事呈現了出來。作者著重的是橋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并沒有過多的專業知識讓人頭暈。這是一本集可讀性、知識性與趣味性于一體的專題小品集,適合各年齡段讀者閱讀。
序
跨越彩虹
橋誕生于有歷史記載之前,人類開始使用工具的時代。據說橋的起源是自然界偶然倒塌的樹木或落石構成了河道天然的橋梁,后來人類自己動手砍伐樹木而建造了獨木橋。
從此岸到彼岸,從已知到未知。跨越橋本身,包括登抵它的高度,想必是一種十分振奮人心的體驗吧。
不論哪個民族,對橋的印象都有相似之處。
橋連接著兩個不同的世界,把日常與非日常,此岸與彼岸連接起來。它是人生階段中“難關”的象征,也是人們不得不跨越的歷練考驗和轉折點。同時,它還是戰爭中最重要的戰略要地,也是人們相遇與分別之地,猶如人生劇場中故事誕生的舞臺。
如果一個人夢中清晰地浮現出橋的場景,很有可能象征著這個人正迎來人生中的某個過渡時期。潛意識里感知的這一變化的征兆,會在夢中以“橋”這種象征符號出現。
古代羅馬的大祭司Pontifex(最高祭司長)被尊稱為“橋梁(Ponts)的架設者(Facio)”。為何如此稱呼?一個理由是,大祭司具備淵博的架橋技術和知識,并以此為百姓服務;另一個理由是他們把神靈的語言傳達給民眾,儼然成為神圣與世俗之間的一道橋梁。
中野京子(Nakano Kyoko),出生于北海道。早稻田大學講師。專攻德國文學、西方文化史。
中野老師憑借自己在歷史和藝術方面的廣泛知識,以及對人類心理的超群洞察力,撰寫出全新解讀歐洲文化史與藝術的專著,獲得廣大讀者的支持與喜愛。
現今除了在報刊雜志上撰寫專欄外,中野老師還參與出演NHK藝術相關的電視節目,活躍在藝術普及多方舞臺上。國內已出版的作品《名畫之謎:希臘神話篇》、《瘋狂年代:法國大革命前后的歐洲.(上)》等。
序 章 跨越彩虹
奇·第1 章 惡魔之橋
奇·第2 章 買味噌之橋
奇·第3 章 小狗縱身自殺之橋
奇·第4 章 宛如埃舍爾世界一般
奇·第5 章 透明的橋
奇·第6 章 斷橋
奇·第7 章 小官吏的幽靈
驚·第8 章 金門大橋
驚·第9 章 水面下的橋
驚·第10 章 波斯國王的舟橋
驚·第11 章 布魯克林大橋
驚·第12 章 暗殺者之橋
驚·第13 章 樵夫的蠟燭橋
驚·第14 章 橫跨雙子塔之橋
史·第15 章 維奇奧橋(也稱舊橋)
史·第16 章 鳴門德國橋
史·第17 章 古城的吊橋
史·第18 章 崩塌的倫敦橋
史·第19 章 美妃之橋
史·第20 章 橋梁的要塞化
史·第21 章 雷瑪根鐵橋
史·第22 章 印象派所描繪的新橋
史·第23 章 雙體道祖神
怖·第24 章 流刑囚所渡之橋
怖·第25 章 年輕歌德所渡之橋
怖·第26 章 所謂地獄
怖·第27 章 安托瓦內特之攔路橋
怖·第28 章 格林童話《會唱歌的白骨》
怖·第29 章 泰河鐵道橋
怖·第30 章 祈愿橋
查看全部↓
驚·第11 章
布魯克林大橋
布魯克林大橋橫跨伊斯特河,連接著曼哈頓島和布魯克林地區,是紐約的標志性建筑。新哥特式風格的石塔和宛如豎琴的琴弦般排列的纜線(夜間點燈時非常漂亮)是布魯克林橋的突出特征。布魯克林大橋同時也是世界上首座使用鋼纜的吊橋。
但是,布魯克林大橋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其設計師父子兩代人的悲慘命運。他們的故事也讓布魯克林大橋散發出獨特的魅力。
布魯克林大橋的設計師約翰· 羅布林(John Augustus Roebling)是德裔移民,在成功地設計了幾座木橋和懸索式水道橋后,參與了布魯克林大橋的建設。在設計圖完成的1869 年,從法國運來的“自由女神像”還在途中,曼哈頓的建筑也遠不及現在這么高。完工后的布魯克林大橋應該是當時紐約甚至美國最高的建筑。
就在大橋動工的前幾天,63 歲的約翰站在伊斯特河的棧橋上,思忖良久。也許他在勾勒著未來橋建成時的幻景。正在這時,渡輪靠岸,令人難以置信的事情發生了,約翰的腳撞上了渡輪。
“只不過是小傷,”一開始大家都這么認為。約翰本人更是這么想的。所以他不愿去醫院接受正規的治療,僅僅一直頑固地采納民間的水療(僅僅用水沖洗傷口)。三周后,傷口受到細菌感染,引起壞疽,丟了性命。
作家保羅·奧斯特(Paul Auster)對此事這樣寫道:“他——為了讓大家不被水弄濕,將一生奉獻給了水上的建橋事業——卻偏偏認為身體入水才是唯一正確的治療手段。”(《幽靈們》,柴田元幸譯)
作為父親的左膀右臂,年僅32 歲的華盛頓·羅布林(Washington Augustus Roebling)接任父親的職務,不斷改良設計圖,盡心盡力地推進大橋的建設。他的才能與父親的相比,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但是在1870 年,工地發生了火災,華盛頓被困于河底的沉箱中(建造地下建筑時用的大型混凝土箱子)。
當時,由于對沉箱病(也叫作潛水員病、減壓病等)的了解還不充分,人們對于傷員緊急浮出水面后如何治療還不太了解。從高壓的環境中突然返回到正常的氣壓中,華盛頓一下子還無法適應。由于血管里產生了氮元素氣泡,華盛頓因此承受了劇痛而呻吟不已。雖然保住了性命,但他還是落下了半身不遂的后遺癥。
順便提一下,幾年后在美國圣路易斯的伊茲橋的建設中也發生了由沉箱病引起的慘案,很多工人患此病,15 人死亡,79 人留下嚴重的后遺癥。
華盛頓再也無法重新回到橋梁建設的現場。但是想起父親的遺憾,他無論如何都想將發生在他和父親兩代人身上的不幸轉化為成功的動力。他住在橋附近布魯克林高地住宅區的最高層,每天用望遠鏡遠眺工事的進展,然后下發指示。但是,那時距離橋梁竣工還需要很多年,他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夠被周圍的人們接納。
故事由此進入高潮。
華盛頓·羅布林的妻子比他小6 歲,名叫艾米麗(Emily Warren Roebling)。她最終完成了已故公公和病中丈夫的夙愿——布魯克林大橋從建造之初到竣工都必須是羅布林家的作品。艾米麗自學了數學和橋梁學,并全方位接受了丈夫的說明和指導。身為女性的她頻繁地親臨現場進行監督,工程才得以繼續下去。
19 世紀,女性進入社會工作仍然受阻。土木領域也同樣禁止女性的介入,而且工人們也比較粗暴。艾米麗能夠讓他們完全言聽計從,尤其能夠受到技術人員的信服。這樣的巾幗形象怎能讓人不欽佩呢?現在我們還可以看到她的肖像畫——一位寬額頭、英姿颯爽的女性形象。
回到故事里。13 年過去了,加上華盛頓親自指揮建橋的那一年,總共是14 年。1883 年,布魯克林橋終于威風凜凜地竣工了。大橋是和父親約翰站在棧橋上時看到的幻景一樣呢,還是超出了父親的想象呢?華盛頓雖然不能親自橫渡大橋,卻擁有“橋由我所造”的自豪感。當然,艾米麗也同樣擁有這份榮耀。
橫跨伊斯特河的大橋 曼哈頓(美國)
全長:1834 千米 寬:26 米
1883 年竣工 鋼鐵制吊橋
布魯克林大橋建成前,布魯克林和曼哈頓島之間的交通只能靠船維系。這座雄偉壯觀的哥特式大橋建成后兩地間的距離縮短了。不對,準確地說,變成了“以大吞小”。布魯克林被編入紐約市,成為紐約市的一部分,據說當時很多市民還為此憤憤不平呢。
……
查看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