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蓋自上古圣神繼天立極,而道統之傳有自來矣。由堯舜至于孔子,其德之根于心而道之見于施為者,略見于《六經》《四書》之文矣,自孟子沒而其傳泯焉。及宋五子出而有以接乎道統之傳,其德行道義及其所述說以發揮此道者,實與《六經》《四書》相輝映,而可以為之階梯。學者先學《五子書》,反躬實踐而后及于《四書》《六經》,則不難得其門而入矣。欲遠紹圣神之道統而不讀《五子書》,猶如欲至京師而不知所向之方與所由之路,未有不入于歧途者。如陸王之徒,不遵孔門格物致知之教,卒拜倒于釋氏之門而為圣門之罪人也。先儒云:入頭處最怕差,將來無救處;入頭處亦怕偏,將來偏到底。能從《五子書》入手,必不至于差矣。歲庚寅,張果齋先師來示云:《六經》古無有也,而成于孔子,《四書》古無有也,而成于朱子,今而后著成如《六經》《四書》者,惟吾敬修是望。因謹遵師教著成《五子書》,以待后之學者,庶幾真儒輩出,以續先王之道于不墜。是為序。
壬申年(1992)二月十八日
秦汝齊敘
序二
先公秦敬修,編輯大宋五子(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朱熹)著作精華切于日用者,取名《五子書》。命秦治簡練精準注述出版,使人易讀易識而冰釋原文深奧難明之郁,以為學習五子思想階梯;進而上讀《四書》,研學《五經》,以明圣人大道,實為儒學門徑,是故更名《儒學門徑——五子精要注評》出版。
大賢思想,通于先圣。其所著述,文理精奧,寓意高遠。關乎天道運行,萬事機理,世道興替,事業成敗利鈍。能引導學者向善趨義,避兇趨吉,成德成才。是故注、述不用常規就文字注譯文字,而務求揭示文義。
人不學,不知義。自私自利國度無緣文明。民族復興,源于國民素養。素養提升,源于教化。博學以明理,精通為人準則和處事義理,而后能愛親敬長,向善樂道,修身齊家以創建和樂人生。從而達到德才兼優,愛眾親仁以共同成就理想事業。全民參與,共同構建文明復興,以逐步走向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