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隱是指庇護親屬的犯罪行為,幫助其逃脫法律制裁。這種因私廢公的行為被確定為法律權利,若在主張個人權利為國家權力之本的近代社會,尚屬正常,但出現于強調君權至上的中國古代,則顯得有些超前,不合時宜。那么,在中國古代社會,設立容隱制度的目的何在?社會文化與國家司法是否做好了真正接受這一制度的準備?容隱行為的正當性是否會被真正認可?容隱權究竟只是法條層面上的虛擬權利還是有司法保障的實際權利?本書依據法典及其他文獻的記載,以清代為例廣泛搜集75條生動的案例,通過對容隱制度發展軌跡和司法實踐的梳理描述,試圖回答以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