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選取了老(老年人)、弱(貧困人群)、殘(殘疾人)三種主要幫扶對象,并且針對老年人的健康照顧需求、貧困人群的救助服務、精神殘障人士的社區康復開展社會工作行動研究,從三種類型的服務中總結提煉實務邏輯和操作模式,發現中國本土社會工作實踐與我國的基層社會治理實踐是緊密關聯的,是我國基層社會治理實踐的有機組成部分。它遵循的是一種場景實踐的邏輯,即在日常生活場景中開展專業服務,因此其理論建構也需要以場景實踐為核心。據此,本書進一步建構“事-人”雙維整合框架,把特定日常生活場景中遭遇的“事”的問題解決和“人”的自我增能緊密結合起來,建構一種人與環境協同改變的理論體系,探究人們如何在日常生活場景中實現自我的成長改變,延伸了社會工作理論的文化精神維度。
童敏,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社會工作系教授,系主任,博士生導師;廈門*社會工作專業實習基地建設項目的主要負責人,*社會工作專業學位(MSW)教指委委員、*慈善事業和社會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設試點*、中國社會工作教育協會副秘書長、中國社會工作學會常務理事、福建省社會工作聯合會副會長、福建省民政廳和廈門市湖里區社會工作專業督導;主要研究領域為精神健康社會工作、健康照顧社會工作、社會工作督導、社會工作理論、社會工作服務的專業化和本土化以及中國文化與社會工作;發表社會工作方面的中文學術論文140余篇、英文論文數篇,出版專著多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后期資助項目,民政部以及橫向的社會工作課題多項;榮獲第七屆林護杰出社會工作學人獎(2019)、*社科司2019年“教育出版*圖書、*文章”(2021年)、福建省第十四屆社會科學*成果獎二等獎(2021年)等獎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