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經理人睿智》為數十位職業經理人對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思考和研究,他們分別用生動的案例詮釋了企業發展戰略、企業創新、市場營銷、結構調整、職業經理、企業管理等幾個主題,體現了職業經理人的睿智。
《職業經理人睿智》適合職業經理人、企業管理者以及大眾讀者參考閱讀。
上海卓越管理中心成立十余年來,始終緊隨中國企業經營管理發展的前進步伐,審時度勢地培訓了大批緊迫需要的企業職業經理人,及時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提升的對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訓的同時,引入國內外先進管理理念,及時總結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經營管理經驗,翻譯和編著出版了多本著作。其中有《當代美國全面質量管理》、《戰略——生產制造決定中國未來命運》、《突破——現代企業管理新概念》、《轉機——中國企業如何轉危為機》、《職業經理人風采》。今天,《職業經理人睿智》這本新書又面世了。翻開本書,感覺內涵豐富,一個一個創新實踐的成功畫面展現眼前,一批滿腔熱情、奮發有為的企業家、職業經理人在“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實踐洪流中大展身手,顯現他們的深思熟慮和聰明智慧。書中還提供多位專家教授、資深企業家對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精辟見解和高瞻遠矚。讀后,頓悟了為什么主編徐志毅教授為本書取名為《職業經理人睿智》的本意。
什么是“睿智”?“百度”解釋為:睿智即為見識卓越,富有遠見,聰慧,明智。
《新華字典》、《現代漢語字典》等解釋為通達、看得深遠,英明有遠見。古人王安石更說“睿則思無所不通”。本書編者確為我們提供了職業經理人如何以其睿智通達于創新思考、創新實踐,從而在其各自不同的職業崗位上卓有成效地取得創新成功。然而,所得的成功離不開上海這個城市的大環境,正是上海的城市精神——“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烘托造就了許多職業經理人的成功,也促成了本書的出版。《職業經理人睿智》與前年已出版的《職業經理人風采》可謂“姊妹篇”,都是職業經理人這個群體弘揚“上海精神”的實踐成果。
本書匯聚了職業經理培訓過程中師生的共同創作,所載各文既環繞主題又多方位有特色,體現了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精彩篇章。
徐志毅教授所著“上海第六大支柱產業是如何形成的”發人深省。回顧20年前,將電站成套和大型設備作為上海工業“第六大支柱產業”,是在他任上海市經委主任時,親歷了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下聽取創議、決策、引進消化實施再創新的全過程。正是當年上海的科學決策和創新驅動,把電站成套和大型設備作為上海工業的第六支柱產業發展,至今,已經成為巨大的物質力量。今天中國的電站裝備,無論是火力發電機組、核電機組、風電、水電機組裝備以及輸配電等都已走向國際市場,其中火電機組已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多年來上海為國家做了突出的貢獻,體現了20年前徐志毅主任在當時上海市委、市政府老領導支持下的睿智建議與決策實施是富有遠見卓識的。這與中央和市委一再強調要重視實體經濟的指導思想完全符合。
金明達的“優化結構調整,推進創新發展”,馬寶發的“小企業變成國際一流供應商”,吳鐵明的“依靠技術與管理創新,開創綠色鑄造生產之路”,萬忠培的“建立全面信息集成的多元一體化動態運營體系”,陶誠一的“上海重型機器廠科技開發公司自主創新的探索”等,充分反映了上海市各企業立志改革、堅持創新、推進轉型發展有深度的總結。
張敏的“實施跨國并購,提升國際競爭力”,張宗成的“從加納化工公司看投資非洲的機會”等體現了上海的企業家以開放開闊的眼界堅定地跨出“走出去”的步伐。
李杰的“利用優勢創新,提升產品與服務轉型”和司馬正次的“金字塔底層低端市場的研究”等授課內容,徐志毅和金國志的“論職業經理人”;朱匡宇的“職業經理人素質漫談”;童天雄的“企業如何選擇技術創新項目”;李錚理的“國有、合資、民營三種企業之經營管理探討”,金國志的“七巧板式的決策技巧”等,是長期跟蹤現代企業發展的資深專家教授和企業家對當前企業創新發展中如何造就高層次職業經理的真知灼見。此外,陳建龍的“在生產管理現場中必須關注的幾個問題”,韓吉男的“陽性強化法在銷售管理中的應用”,吳蔚的“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創新”等都有獨到的見地。
品味全書,深感經過了科學培訓的企業家和f,職業經理人非同凡響,在他們的字里行間進發出一種戰天斗地的信心和豪氣,他們以睿智而走通了新路。如曹成期的“開倫公司轉型發展,努力實現優二進三”;韓旭東的“上海納杰電氣開創三種技術創新模式”;景國杰的“采取五項舉措,實施有效突破”;談鳳琴的“老樹綻新枝”’陳梅蓮的“四行倉庫換新貌”,陳彬的“突破發展瓶頸,實現開發區的再開發”;虞國榮的“不斷做好企業內部結構調整”;諸琪的“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應對機制的構建”,吳啟明的“做強‘敦煌,品牌,譜寫老字號新曲”,厲億軍的“實施營銷創新,使企業走出困境”等。
通讀全書,感受到廣大企業家、經理人有智慧,充滿自信?梢钥吹,在黨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上海卓越管理中心正站在新的起點上,切實落實韓正書記的期望:弘揚“卓越管理”理念,緊貼上!皠撔买寗,轉型發展”的具體實際,進一步創新培訓模式,提升培訓質量,努力培養更多具有世界眼光、戰略思維、善于現代企業經營管理的企業家和職業經理人,為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發展戰略
上海第六大支柱產業是如何形成的
突破自我才能創新發展
小企業變成國際一流的供應商
建立全面信息集成的多元一體化動態運營體系
企業創新
利用優勢創新提升產品與服務轉型
企業如何選擇技術創新項目
依靠技術與管理創新開創綠色鑄造生產之路
采取五項舉措實施有效突破
——上海氯堿電化氣瓶檢驗站在困境中贏得新的生機
老樹綻新枝
——浦東新區郵政局惠南支局探索出新的舉措
上海重型機器廠科技開發公司自主創新的探索
上海納杰電氣開創三種技術創新模式
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創新
市場營銷
金字塔底層低端市場的研究
實施跨國并購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
做強“敦煌”品牌譜寫老字號新曲
陽性強化法在銷售管理中的應用
從加納化工公司看投資非洲的機會
實施營銷創新使企業走出困境
結構調整
優化結構調整推進創新發展
突破發展瓶頸實現開發區的再開發
開倫公司轉型發展努力實現優二進三
四行倉庫換新貌
不斷做好企業內部調整
職業經理
論職業經理人
職業經理人素養漫談
國有、合資、民營三種企業及經營管理的探索
企業管理
“七巧板”決策技巧
食品安全危機管理應對機制的構建
加強企業內控管理
在生產管理現場中必須關注的幾個問題
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的發表距今已經有20年了,但有些重要事情仍然深深地印在腦海里。如當年我們如何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將電站成套和大型設備作為上海工業新的“六大支柱產業”之一,這件事情的形成與發展記憶猶新。回顧往事,它不僅是上海從工業化到后工業化發展階段的歷史見證,對我們今天探索產業創新發展,也是值得借鑒的典型案例。
一、鄧小平“南方談話’’的春風20世紀90年代,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
上海原來的工業結構、產品結構在市場競爭中逐漸失去優勢。同時由于上海能源、原材料等資源缺乏,土地、勞動力成本高于國內其他地區,工業企業發展速度有所下降,經濟效益出現滑坡,工業發展亟須找到新的增長點。
盡管從“七五”時期(1985~1990)開始,上海加快了調整產業結構的步伐,但是計劃經濟體制的慣性依然根深蒂固。從總體上說,調整還只是適應性調整,更多地集中于調整工業內部,尤其是加工工業的產品結構。
在這5年里,全市盡管開發了一批新產品,引進了一些新設備,但還是無法跟上市場發展的步伐,部分落后產品和設備即將面臨淘汰。這勢必使上海工業越來越缺乏競爭力,相當一部分產品與外地產品在低水平上重復,難以體現上海制造業的水平和實力!靶《、“大而全”使一些行業難以實現規模經濟效益,加之缺乏支柱產業,全市經濟發展后勁不足。所以當時的上海,改革的氣氛非常濃烈,大家都憋著一股勁,總想通過深化改革,將經濟建設的步子邁得更大一點、更快一點!吧接暧麃盹L滿樓”這句詩比較準確地反映了大家當年的精神狀態。這是鄧小平“南方談話”前,上海工業發展的總體情況。
1991年,我正擔任上海機電工業局局長。當時的機電局是上海市政府的下屬部門,是上海工業的一個重要單位。當時有兩件事情使我至今印象深刻:一是在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前,機電局傳達上級部門的精神,正值中央和地方討論GDP的增長速度,速度到底是增長2%~3%還是3%~4%,一直圍繞著這幾個數字“打轉轉”;二是鄧小平“南方談話”的精神傳達下來了,機電局再次召開全局干部大會進行傳達和討論,其中也涉及GDP的增長速度,那已經不是討論2%、3%或40了,而是在討論能不能做到兩位數的增長。
兩次會議前后相差不過3~4個月,但無論是“提法”、“講法”還是“想法”,已經完全不一樣了。鄧小平“南方談話”后,上海的國民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全市連續16年GDP兩位數增長,工業的增加值是連續17年兩位數增長。這樣一種發展速度,從全世界來看都是一個奇跡。而在當時,沒人能夠想象會取得這樣豐碩的發展成果。
二、上海“支柱產業’’的提出早在1989年,時任上海市長的朱镕基就已指出,今后幾年上海一方面要抓緊淘汰一批耗能耗料高、經濟效益差的落后產品和落后企業,加快工藝、技術和設備的更新,用先進技術改造傳統行業。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上海的科技優勢,組織聯合攻關,集中優勢,集中投資,重點突破,加快新技術開發和引進技術國產化速度,盡快形成若干個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上的大產業。
根據這一指導思想,從1990年底至1991年初,上海在工業、計劃等經濟部門廣泛開展了“上海工業產品發展戰略大討論”,結合世界經濟發展的趨勢和上海城市功能的定位,提出了要重點發展轎車、通信設備等10個重點行業以及相關的50大類產品。1991年,朱镕基調到國務院任職后,吳邦國擔任市委書記,黃菊擔任市長。
吳邦國對發展上海經濟,有自己的思路和想法。
上海要發展,經濟要上去,路徑在哪里?吳邦國認為,上海城市要持續健康發展,一定要擁有堅實的實體經濟。
上海發展實體經濟,工業肯定是“大頭”。工業歷來是上海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命根子”。要牢牢抓住工業中的支柱產業,從而帶動其他產業共同發展!еa業”這個概念,就是在吳邦國擔任上海市委書記時提出的。
吳邦國認為,搞經濟建設首先要抓住有發展基礎、發展前景和市場競爭力的關鍵產業。在這個思想指導下,上海很快形成了汽車、電子信息、石油化工、鋼鐵和家用電器等五個支柱產業。當時上海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每人分頭聯系一個支柱產業。吳邦國畢業于清華大學無線電專業,由他聯系分管上海的電子信息產業。
黃菊是上海機電系統的老領導,由他負責聯系上海的汽車工業等。
就是在這個時候,鄧小平“南方談話”發表了,講話內容非常鼓舞人心,我一字不漏地在局里作了傳達。小平認為,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能快一點的,就應該快一點!耙プv史的機遇”,“機遇抓不住,失去了,就再也追不回來了”。他還要求上海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現在來看,這些英明的論斷,充分體現了鄧小平作為一個戰略家的深謀遠慮和高瞻遠矚。按照鄧小平“南方講話”的精神和具體要求,上海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發出了“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的號召。但是如何響應小平的號召,讓上海的發展速度變得更快,抓住機遇保持領先,這是當年上海市委、市政府領導經常琢磨的重大問題;谏虾.敃r的情況,大家都覺得上海的先進制造業應該還有潛力可挖。
三、大型成套機械和電站設備成為上!暗诹笾еa業"1993年3月,我開始擔任上海市經委主任。有一天,吳邦國讓他的秘書打電話給我,要我去見他。辦公室里就我和吳邦國兩個人,他問我:“老徐啊,上,F在有了五大支柱產業,你看這第六大支柱產業可以搞什么?”我回答:“上?梢愿愦笮统商讬C械和電站設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