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形貌、成分、結構、產地等系統介紹紡織纖維實物和降解殘留物的特征差異,為古代紡織纖維原料的科學認知提供關鍵技術參考。以技術的理論、方法與應用案例講解每項技術的應用范圍和技術特點,為中國絲綢溯源和紡織文化傳播提供新的科學論證手段。全書共分為七章,第一章古代紡織纖維概述,概況了中國古代紡織纖維的類別和發展歷程,評述了古代紡織纖維科學認知研究現狀與趨勢。第二章纖維形貌表征技術,從纖維的縱向形貌和橫截面形貌進行了古代紡織纖維的材質鑒別與劣化評估。第三章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從纖維一級構象和二級構象說明了不同纖維之間的結構差異,利用紅外光譜劣化程度評價方法進行了古代絲綢文物劣化評估。第四章氨基酸分析技術,從氨基酸的組成說明不同纖維的氨基酸成分差異及纖維劣化后的氨基酸變化規律。第五章免疫學檢測技術,介紹了酶聯免疫吸附檢測技術和免疫層析試紙技術在古代絲綢殘留物的檢測原理和方法。第六章蛋白質組學技術,選取古代蠶絲纖維特征肽段對出土絲綢進行鑒別和劣化程度說明。第七章同位素分析技術,利用輕穩定同位素樣品和鍶同位素分析中國不同地區的蠶絲纖維,以期應用于古代絲綢產地溯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