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碳”目標下內蒙古牧區發展——牧民經濟主體及培育路徑研究
定 價:¥78
中 教 價:¥46.80 (6.00折)
庫 存 數: 1
自2021年開始,中國正式步入新“降碳”階段,經濟社會將迎來系統性變遷。黃河流域雙碳目標實現有重大意義,具有有效助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內蒙古處于黃河流域中間段,碳匯資源豐富,但碳匯與碳排放空間不匹配,固碳潛力有待研究。“2030年碳達峰,2060年碳中和”(“雙碳”目標)目標的執行主體是各省(區)地方政府,其對中央政策的執行力關乎降碳成效。內蒙古“雙碳”工作面臨轉型壓力,能源資源供應負擔重,亟待解決匯碳空間轉換途徑并形成合適的碳匯量計算方式。山水林田湖草沙海等自然資源是碳匯的重要載體,是雙碳戰略目標實現的重要基底。 城市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等人類活動是碳排放主要來源,是雙碳目標實現的關鍵內容。西藏、內蒙古、新疆、青海、四川和甘肅六省(區)是國內六大牧區,草原面積占全國草原總面積的75.1%。在雙碳目標下,以草原資源為依托的內蒙古牧業區域是匯碳重要空間之一,同時也是實現牧區發展,促進牧區城鎮化的主要場域。當前區域性的經濟-社會-生態復合系統的優化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路徑。探索可持續城鎮化路徑有助于實現碳中和目標和宜居地球未來。 進入新型城鎮化階段,內蒙古牧區在逐漸實現“城-牧互動模式”模式,即城鎮和牧業村落之間形成新的自然、社會空間的整合形式。在城-牧互動模式,牧民經過調整生計模式,利用現代交通、通訊、流通體系,更多地參與到了市場銷售,以家庭或社區為單位形成了自主的經濟主體。從技術到原料,牧民在牧區新發展理念下正在創立一套有效的產銷一體的經營機制。本書基于近十年來的內蒙古牧業區域的實地調查及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數據,探討在雙碳目標下,牧區發展將整合多個資源模式,實現生態、宜居、城鎮化、減碳等方面的多贏路徑與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