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一本康定斯基作品的選集?刀ㄋ够浅錾诙砹_斯的法國畫家和美術理論家,與彼埃·蒙德里安和馬列維奇一起,被認為是抽象藝術的先驅,他還與其他人共同成立了一個為時不長但很有影響力的藝術團體——“青騎士”。
1908年,康定斯基定居慕尼黑,并加入德國表現派社團“慕尼黑新藝術家協會”且擔任首屆主席,后又創建青騎士派?刀ㄋ够脑缙趧撟髦饕谀侥岷谡归_,本書選取了他在慕尼黑寫下的主要理論作品及藝術作品闡述這位大師早期的活動軌跡。
包豪斯經典譯叢
現代藝術大師康定斯基文章選
對批判家的批判
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 1866-1944),二十世紀藝術大師。生于俄羅斯,早年在莫斯科學習法律和經濟,并獲任教授席位,30歲后赴慕尼黑學畫。康定斯基與彼!っ傻吕锇埠婉R列維奇一起,被認為是抽象藝術的先驅,他還與其他人共同成立了一個為時不長但很有影響力的藝術團體——“青騎士”。曾在現代設計教育的搖籃包豪斯學校任教十余年,直至該學校被納粹解散。后輾轉巴黎,從事純抽象繪畫,直至去世。
批判家的批判
來自慕尼黑的信1
慕尼黑新藝術家協會第一次展覽目錄的前言
來自慕尼黑的信2
從慕尼黑新藝術家協會第二次展覽的目錄說起
內容與形式
對勛伯格的“論并行的八度音階和五度音階”
“新”藝術去向何方?
藝術之戰
青騎士編輯們的第一次展覽
勛伯格的圖畫
青騎士編輯們的第二次展覽
青騎士年鑒
每一個偉大的時代都有其內在的目標,因此每一個偉大的時代都會展露其獨特的內涵,進而形成與眾不同的外在美。所以我們不要緊抓著過去不放,不要守著以前的標準來評判我們當下的創作是否具有美感。每一個新生的美一開始看起來都是丑的,因為沒有現成的圖像去框定。這也是為何人們總是憎恨那些注定一生都去追求新的美的人。“明日”之美——“昨日”之丑。作為為數不多的激進的音樂改革派,維也納作曲家勛伯格教授※編寫了《和聲理論》!盀榱瞬痪o盯著過去,你必須時刻活在當下。”我還想再補充一句,某些人只能緊盯過去——不是我們藝術家,也不是你們這些觀眾,而是藝術歷史學家——一直到新的和諧、新的規則、新的美被創造,到發揚光大,到花團錦簇般地綻放,到我們的時代終結(我們的時代將會是一個漫長而偉大的時代,因為這是一個精神的時代)。待那一天到來時(這也將是我們的時代的落幕),藝術歷史學家們才會看到,我們創造的丑陋才是真正的和諧。他將會發現我們絕不是拒絕過往曾經有過的和諧與美,我們的創造是過往一切曾有過的美好事物的有機的、不可改變的、自然的延續。就如同樹枝是大樹的延續,而新葉是樹枝的延續。
當第一次見到這些獨特的美時(顯而易見的),我們會感覺很混亂和驚訝,盡管它們看上去有些矛盾和對立,它們仍代表著獨一無二的美。這獨一無二的美就是一條獨一無二的道路,一條通往“理想”,通往“神圣”的道路。這就是藝術為何如此精妙的原因,也是不容易“被理解”的原因。藝術家的任務就是去了解,去理解,從自己擁有的表達方法中選擇哪一種才能獲得長期以來想要得到的內在含義。從某種狹義的角度來看,這也是批評家的目標。但這肯定不會是觀眾的目標。我們時常聽到觀眾們說些特別謙遜甚至窘迫的話,“我真是一點都不了解藝術”。就好像當服務員端上一道菜或者別的什么食物,我只得拒絕,然后有些難為情地說“可是我根本不了解烹飪的藝術啊”。在這個例子中,除非你想保持饑餓,因為你不必去理解這個過程——你只需要張開嘴巴吃了它就行了。藝術是精神上的面包。藝術家大廚必須“懂得制作過程”,“真正的精英”必須敞開心懷去擁抱藝術,體會藝術!班蓿】丛谏系鄯稚,不用理解!”這是發自內心的呼喊,是每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作家和作曲家要毫不猶豫擁抱的立場。
無論以什么方式,真正的藝術都是不可抵抗地直擊人的靈魂。靈魂受到震顫,得以“成長”。這是藝術家獨有的目標,無論他本人是否意識到這一點。
繪畫本身,如“純粹的繪畫”,僅憑它自身獨有的表達方式就能觸動靈魂——涂繪(色彩)、形式(即面和線的分布),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運動)。一個對象(真實的物體,如一個人、一棵樹、一片云)從某種程度上說,僅僅只是真實世界的一個投影,或只是作品的整體構成散發出的一種迷人氣息。這就是為何被描繪的對象(指真實的物體)并不需要被一板一眼地臨摹出來。相反,這種不精確的再現可以使作品呈現出更純粹的繪畫特質。適時的(或者就是當下的)的藝術作品,正如我之前講到的,真實地反映了所有的一切,特別是它所處的時代。我們的時代是一個精神和物質發生激烈碰撞的時代,是一個單一物質世界觀大潰敗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不知有多少人只有無法逃脫的可怕的空虛,只有永遠無法找到答案的疑問;但對于少部分人來說,他們卻能在這個時候感知或者預見到通往真理的道路。盡管如此,任何曾經看起來是那么真實而堅定的、可以永恒不變的東西,瞬間就被一句不帶任何感情的問候式提問打碎(有時候甚至還是冰消瓦解):“它真是如此嗎?”有意或無意的,天才哲學家尼采開始“重新定義價值觀”。曾經牢固的觀念開始被替代——如同一場地動山搖的地震顛覆了靈魂的最深處。這場物質世界被動搖、被替代、被弱化的悲劇使得當下的藝術作品傳遞出一種模棱兩可、無法調和的精神內涵。當我們從這個角度去審視這些畫作,我們可能無法——我重申一下——無法了解或理解,但我們只要敞開心扉,便能感受到它的內涵。藝術是一張鮮活的面孔,映照的不是思想,而是,也只能是情感。任何沒有情感的人,在藝術面前他只是一個瞎子和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