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治療與護理是研究傷、病、殘患者身體與精神康復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方法。為了康復目的,須對病患者、傷殘者有關功能障礙進行評定和處理(進行治療、訓練、護理)。《康復治療與護理》由預防、治療、保健和臨床護理共同組成,旨在促進康復。
《康復治療與護理》共十二章七十二節,以康復醫學為基礎,從健康教育、康復工程、常見癥狀與疾病治療護理,以至延續到社區康復等,全面論述了康復的重要性及具體做法,力求深入淺出,簡便易懂,結構嚴謹,一目了然,注重新技術和新方法的介紹,也有總結和歸納的內容,重點突出,適合廣大醫務人員、患者及家屬參考。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康復的概念及領域
第二節 康復內容及對象
第三節 康復治療及護理
第四節 康復醫學的組成及工作方式
第二章 康復的基礎理論
第一節 運動學
第二節 神經學
第三章 康復健康教育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康復健康教育程序
第四章 康復治療技術
第一節 康復治療
第二節 物理療法
第三節 作業治療
第四節 語言治療
第五節 心理治療
第六節 中醫治療
第五章 康復護理技術
第一節 康復護理
第二節 康復護理程序
第三節 康復護理環境
第四節 體位與體位轉移
第五節 康復護理技術在病房延續
第六節 心理護理技術
第六章 康復工程
第一節 康復輔助器具的應用
第二節 假肢使用
第三節 輪椅及助行器使用
第四節 義眼、導盲器和義耳、助聽器使用
第七章 常見癥狀與康復
第一節 言語和吞咽障礙的康復
第二節 關節 攣縮及其康復
第三節 壓瘡及其康復
第四節 膀胱、腸道康復
第八章 常見傷、病、殘患者的康復
第一節 腦卒中康復
第二節 顱腦損傷康復
第三節 脊髓損傷康復
第四節 周圍神經病損康復
第五節 腦性癱瘓康復
第六節 骨折康復
第七節 頸椎病康復
第八節 肩周炎康復
第九節 手外傷康復
第十節 腰椎間盤突出癥康復
第十一節 截肢康復
第十二節 慢性阻塞性肺病康復
第十三節 心臟康復
第十四節 骨質疏松癥康復
第十五節 癌癥康復
第十六節 殘疾及康復
第九章 精神疾病康復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行為康復訓練措施
第三節 精神障礙的住院康復
第四節 精神障礙的社區康復
第五節 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康復
第十章 老年病康復
第一節 老年病康復目標與要點
第二節 慢性支氣管炎康復
第三節 老年性支氣管哮喘
第四節 老年支氣管擴張癥
第五節 慢性肺炎
第六節 冠心病康復
第七節 老年高血壓
第八節 老年腦動脈硬化癥
第九節 高脂血癥
第十節 老年性潰瘍病
第十一節 老年性糖尿病
第十二節 老年前列腺肥大癥
第十三節 老年慢性腰腿痛
第十四節 老年癡呆
第十五節 帕金森病
第十六節 軀體各部疾病康復鍛煉
第十一章 中醫康復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醫康復護理的辨證施護
第三節 傳統康復護理方法
第四節 心理康復護理法
第五節 運動康復護理法
第十二章 社區康復
第一節 社區康復概念
第二節 社區康復護理
參考文獻
(一)大腦的可塑性
胚胎發育階段神經網絡形成的諸多變化、后天發育過程中功能依賴性神經回路的突觸形成、神經損傷與再生(包括腦移植)以及腦老化過程中神經元和突觸的各種代償性改變等。
1.發育期可塑性
中樞神經系統在發育階段如受到外來干預(如感受器、外周神經或中樞通路的損傷),相關部位的神經聯系會發生明顯的異常改變。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如發生在發育期或幼年,功能恢復情況比同樣的損傷發生在成年時要好。研究表明,中樞神經可塑性有一個關鍵時期,在這一關鍵時期以前,神經對各種因素更敏感,在這一時期之后,神經組織可變化的程度則大大降低。胚胎發育期腦內神經回路的形成一般而言是由基因控制的。但這一時期神經回路的聯系是相對過量的,胚胎期這種過量的神經連接在形成成熟的神經網絡之前,必須經過功能依賴性和刺激依賴性調整的修飾過程。因此,即使是在發育期,環境因素與基因同樣對發育期神經系統可塑性起決定性的影響。
2.成年損傷后可塑性
在發育成熟的神經系統內,神經回路和突觸結構都能發生適應性變化,如突觸更新和突觸重排。在神經損傷反應中,既有現存突觸的脫失現象,又有神經發芽形成新的突觸連接。神經損傷反應還可以跨突觸地出現在遠離損傷的部位。例如,外周感覺或運動神經損傷可以引起中樞感覺運動皮質內突觸結構的變化和神經回路的改造;一側神經損傷也可以引起對側相應部位突觸的重排或增減。
神經學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現腦在損傷后,功能是有可能或有條件恢復的。例如,腦卒中后的偏癱,如給予訓練和藥物治療,肢體功能就可逐步恢復或改善。這說明大腦皮質具有重組能力,皮質的重組能力很可能是腦損傷后功能恢復的神經基礎。
腦卒中后中樞神經的可塑性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中樞神經的興奮和抑制平衡被打破,抑制解除;神經元的聯系遠大于大腦的實際功能聯系;原有的功能聯系加強或減弱;神經元的興奮性改變,解剖結構的變化,此過程需較長時間,包括新的軸突末梢發芽和新突觸的形成。感覺和運動皮質定位域的功能重組可能出現在幾個小時或幾天之后。單個丘腦皮質神經元的軸突由密到疏伸展可達Imm或更多一些,在正常功能下的皮質,稀疏的突觸聯系可能發揮的效應很小,但當其優勢皮質的活動不存在時,興奮傳人聯系可能被釋放出來,從而使這個定位域出現激活反應,功能重組得以完成。皮質功能重組的結構特征是新生的突觸小結以及突觸的形狀、數量、大小、形式等在定位域的可塑性變化。皮質下中樞也存在功能重組,脊神經或背根離斷后,其脊髓背角定位域的神經元對外周皮膚感受野刺激完全不發生反應,而經幾周恢復后,對外周皮膚感受野刺激發生反應,即背角定位域出現功能重組。
3.突觸傳遞的可塑性
遺傳和后天環境因素共同決定了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構復雜性。人們很早就注意到,生活環境的改變的確可以引發起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不同變化。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下生長的動物,由于接受較多環境信息的刺激,其神經系統發育程度、突觸數量、樹突的長度和分支,以及膠質細胞數量等遠遠勝過生活在貧乏環境下生長的動物。人們可以推測在環境不斷變化的刺激下,神經元之間的相互聯系增強,甚至于建立某些新的聯系。
這些觀察結果表明,后天經驗和學習等非病理因素能夠影響神經元和突觸的組織結構和生理效能。現已知道,成年動物的神經系統盡管通常不具備增殖和分裂能力,即不能再產生新的神經元,但神經元卻持續擁有修飾其顯微形態(如產生新的樹突棘)和形成新的突觸連接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中樞神經系統可塑性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