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洗錢、賄賂、腐敗主要與世界上的貧窮國家聯系在一起,尤其是發展中國家。1981年,《明鏡周刊》首次報道了聯邦德國首都波恩的政治家涉嫌貪腐,并把德國和政治體制腐敗、不能與時俱進、工作效率低下的弱國聯系了起來。在“透明國際”2018年的全球清廉指數排名中,德國僅排在第11位。那么,德國是一個腐敗的國家嗎?它究竟有多腐敗?
從1949年波恩成為聯邦德國首都的“內幕”,到2012年德國總統武爾夫涉嫌濫用職權而辭職,作者分析了自1949年以來德國重要的腐敗案件,探究了德國腐敗產生的深層社會根源和現實因素。例如,德國社會如何從多方協商的模式,漸漸轉變成新自由主義主導的模式,在這個過程中,由于多方協商的機制瓦解,社會監督主要依靠媒體,而媒體對政治家透明度的渴望導致對腐敗的討論日益激進。
在了解德國關于腐敗的辯論之外,我們也可以一窺德國統一之后社會轉型的獨特歷程。
1.德國歷史學家延斯 伊沃 恩格爾斯,追溯德國自1949年以來的腐敗現象和社會激辯,探索德國腐敗的成因及真相;
2.追索當代德國政壇的多個關鍵案件,展示德國媒體和公眾追尋透明的不懈努力,可讀性強;
3.在探討關于腐敗的辯論之時,追索德國統一后社會轉型的獨特歷程;
4.譯文流暢,裝幀精美,富典藏價值。
[德]延斯 伊 恩格爾斯(Jens Ivo Engels)
生于1971年,現任達姆施塔特工業大學近現代史教授,是最早研究腐敗問題的德國歷史學家。研究興趣包括政治腐敗史、技術基礎設施、環境以及政治和社會運動。
譯者簡介
黃行洲:福州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講師,國家一級翻譯(德語),譯著有《三十年戰爭:戰火中的德意志》《德意志民族簡史》(待出版)等。
李燁:中國政法大學德語系講師,碩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德語文學博士,專著有《“經濟奇跡”的背后——聯邦德國早期小說研究》。
導論
第一章 波恩共和國的腐敗(1949—1990)
第一節 逆境中的新起點
第二節 廉潔的共和國?共和國前20年的腐敗
第三節 聯邦議院中的賄選事件:社民黨和自民黨聯合執政時代的格爾德納、施泰納、維南德(1970—1973)
第四節 轉型的先兆:“弗利克事件”(1981—1986)
第二章 大轉折:1990年以來的全球反腐熱
第一節 道德與效率:有關腐敗與反腐的新觀念
第二節 關于透明度的承諾
第三節 利益、參與者、政治:“反腐行業”的統治
第四節 反腐有一個名字:透明國際
第三章 柏林共和國的腐敗(1990—2012)
第一節 重新統一之后與托管
第二節 解讀的框架
第三節 聯邦共和國的透明度
第四節 重新統一后德國的事件和丑聞
結語
致謝
注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