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優所得稅問題是現代稅收理論的熱點話題之一,按照經典理論:穩態最優資本所得稅為零。然而,在現實中,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征收資本所得稅。相對于發達國家,發展中國家征收的資本所得稅更高。
李燕著的《最優所得稅研究》用動態分析工具對這一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結論:隨著經濟的發展,最優資本所得稅是下降的,最終達到穩態為零而最優勞動所得稅是上升的,最終保持一個常數。本書引入非正規部門的兩部門內生增長模型,對上述結果進一步進行了實證分析。模擬結果與理論研究相一致。
《最優所得稅研究》適用于經濟學研究者和經濟類高校師生使用。
李燕,1980年生。2008年畢業于上海財經大學經濟學院,獲經濟學博士學位。現執教于太原理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主要講授計量經濟學、統計預測與決策等課程。長期從事財政稅收理論與政策、區域經濟理論與政策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主持省級課題1項,參與國家級課題2項、省級課題4項。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研究內容和思路
一、研究內容
二、研究思路
第三節 創新點
一、理論創新
二、實證創新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相關理論基礎
一、最優稅收理論
二、一般均衡理論
第二節 國外關于最優稅收理論的研究
一、同質、無限生命期界的消費者
二、異質、無限生命期界的消費者 第一章 引言
第一節 問題的提出
第二節 研究內容和思路
一、研究內容
二、研究思路
第三節 創新點
一、理論創新
二、實證創新
第二章 文獻綜述
第一節 相關理論基礎
一、最優稅收理論
二、一般均衡理論
第二節 國外關于最優稅收理論的研究
一、同質、無限生命期界的消費者
二、異質、無限生命期界的消費者
三、迭代生命期界的消費者
四、最優稅收理論的政策含義
第三節 國內關于最優稅收理論的研究
一、理論研究
二、政策含義
三、本書與現有文獻中概念的區別
第四節 利用Ramsey方法解決最優所得稅問題的基本模型
一、經濟
二、均衡
三、最優所得稅
第五節 小結
第三章 最優所得稅的穩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第一節 內生人力資本的情況
一、經濟
二、均衡
三、最優所得稅
第二節 存在債券約束的情況
一、經濟
二、均衡
三、最優所得稅
第三節 生產性政府支出的情況
一、模型
二、均衡
三、最優所得稅
第四節 最優所得稅的動態分析
一、經濟
二、均衡
三、對資本所得稅的穩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四、對勞動所得稅的穩態分析和動態分析
五、最優所得稅的發展趨勢
六、最優所得稅的轉移動態
第五節 小結
第四章 以發展中國家為例
第一節 發展中國家的特征——非正規部門
一、“非正規部門”
二、非正規部門是發展中國家稅收結構中的重要特征
第二節 單部門模型
一、經濟
二、消費者最優化問題
三、最優所得稅
第三節 兩部門模型
一、經濟
二、均衡
三、最優所得稅
第四節 模擬
一、函數形式
二、參數設定
三、模擬結果
四、結果分析
第五節 小結
第五章 結論
一、最優所得稅的穩態
二、最優所得稅的動態
三、發展中國家的最優所得稅
四、關于非正規部門的其他結論
附錄
附錄A 全文主要變量說明
附錄B 數學證明
一、(第二章第四節)證明確定資本稅和債券收益的等式存在線性相關
二、(第二章第五節)證明資本所得稅為零適用于一類更普遍的效用函數
附錄C 原始數據
附錄D 程序代碼
附錄D1 用二次移動平均法預測2015年中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附錄D2 包含非正規部門的最優所得稅模型模擬
參考文獻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