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研究夏商西周時期的史料比較豐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類是傳世文獻。經書中的《尚書》《詩經》收錄了同時期的文誥、詩歌等,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思想、社會風俗等領域,是我們研究這段歷史寶貴、權威的一手傳世文獻。《春秋》三傳,尤其是《左傳》中保留了許多關于三代時期的歷史追述。三禮、《論語》、《孟子》中也有不少關于三代時期的信息。《周易》《爾雅》則分別是研究三代時期思想史和語言的重要資料。史書中的《國語》有《周語》,成書于戰國,其中涉及穆、共、厲、宣、幽五代周王的記載應采自周的國史,可視為重要史料。《竹書紀年》為春秋戰國時期的晉國、魏國史官所作。其中的《五帝紀》《夏紀》《殷紀》《周紀》保存了許多寶貴的歷史信息,但是多與其他文獻的記載抵牾,需要認真考辨,慎重選擇。《逸周書》是一部匯集誥誓辭命的記言性史書,記載了大量西周時期的歷史,而且許多內容均可印證,具有較高的可信度,但是文字多舛誤,加之后人多孱入刪改,需要注意。《史記》為西漢初年司馬遷所作,雖成書較晚,且其中涉及三代的內容不乏后世層累、偽造,但仍然保留了大量三代時期的寶貴信息,而且流傳深遠,深刻地影響了中國人對三代的認識。子書中的《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均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家大師的著作,其中也有不少關于三代的信息,需要與經、史典籍互證后使用。第二類文獻是出土文獻。首先是甲骨文。甲骨文發現于清末,經過民國和新中國時期的考古,以及民間發現,目前已知近十五萬片,四千五百多單字,其中內容以卜辭為主,涉及商代和周初政治、軍事、文化、社會習俗。其次是青銅器銘文,即金文。商代的青銅器帶有銘文者較少,且字數很少。周代青銅器帶有銘文者較多,且篇幅較長,目前有三千多件。周代的許多軍國大事都被貴族作為功績刻在青銅器上,以告慰先祖,顯赫門庭,垂訓子孫。因此,青銅銘文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受到歷代治史者的重視。后是出土竹簡。例如《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簡稱上博簡)、《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簡稱清華簡)中均有大量關于三代歷史的內容,多數不見于傳世文獻。尤其是清華簡重現了許多傳世與未傳世的《尚書》篇目及類似典籍,澄清了一些學術史上長期爭論的疑難,發現了前所未知的周代詩篇。清華簡中的《系年》記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戰國前期的歷史,其中有許多事件不見于傳世文獻,對傳世典籍有訂正作用。第三類是考古材料。從民國對殷墟的考古發掘,到新中國時期全面考古的展開,目前關于夏商西周時期的考古材料已相當豐碩。例如對二里頭遺址、殷墟、周原的發掘,提供了傳世、出土文獻無法呈現的歷史信息,諸如陵寢制度、聚落形態、建筑布局、生死觀念、手工技術等。這些材料多收錄于各類考古學報告和文集中,可以參閱。
本章選取的主要為《尚書》《詩經》《史記》及相關金文篇目,原文及注釋主要參考了顧頡剛、劉起釪所著的《尚書校釋譯論》(中華書局,2005年);程俊英、蔣見元所著的《詩經注析》(中華書局,1999年);《史記》,二十四史點校本(中華書局,1982年);韓兆琦所著的《史記箋證》(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王輝所著的《商周金文:中國古文字導讀》(文物出版社,2006年)。這些篇目久經歷史考驗和歷代學者的注釋,是了解三代時期的核心文獻。與此同時,本章還選取了幾篇著名的金文,可與傳世文獻對比參閱,以幫助讀者們對三代的歷史過程和文明風貌有更全面的認識。
五帝始祖
大凡談及中華文明的起源,中國人都會首先想起三皇五帝。從現存的文獻看,在戰國時期就已存在大量關于三皇五帝的傳說。但是,這些傳說由于去古已遠,加上后人偽造附益,存在很多矛盾、怪誕之處。到了漢武帝時期,太史公司馬遷搜集、審訂、整合了諸家觀點,以黃帝為血緣始祖,依次敘述了顓頊、帝嚳、堯、舜的開創文明之功,諸如部落戰爭、王位禪讓、治理洪水、觀測天文、推算歷法、譜制樂舞等。太史公的這一文本成為后世中國人關于文明起源的經典、重要的歷史記述。從史實的角度看,它保存了許多關于上古時期的歷史信息,其中有不少內容得到了考古成果的印證;從思想的角度看,它不僅次完整、系統地論述了天下一家的起源,為大一統國家的合法性奠定了歷史理論根基,而且塑造了中國人對政統的認同。而這一認同與對自孔子以降的道統的認同,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認同的兩大支柱。此外,太史公筆下的五帝籠罩著儒家圣王的光芒,寄托了中國人對君主政體下執政者的美好理想,成為歷代皇朝統治者追慕效法的榜樣。
《史記·五帝本紀》(節選)
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1]。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2],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軒轅之時,神農氏[3]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4],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5]為暴,莫能伐。炎帝[6]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7]。三戰,然后得其志[8]。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9],遂禽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平者去之[10],披山通道,未嘗寧居。
【注釋】 [1]黃帝:傳說中上古華夏部落聯盟領袖,亦稱有熊氏。目前早記載黃帝的文獻多為戰國時期整理成書,諸如《五帝德》《帝系姓》《世本》等。黃帝在歷史上是否確有其人,有待進一步的考古與歷史研究。 [2]徇齊:徇,疾;齊,速。徇齊意為思維敏捷。 [3]神農氏:傳說中的古帝王名,因教人耕稼,故被稱為神農。亦有觀點認為神農氏為一氏族名,或者是炎帝。 [4]享:覲見、來朝。 [5]蚩尤:傳說中的古代九黎部落領袖,傳說發明了各種兵器,以好戰著稱。 [6]炎帝:傳說中的古代部落領袖,姜姓,一說為神農氏。 [7]阪泉之野:一說位于舊河北涿鹿境內,今河北省懷來縣,一說位于山西省運城鹽池。 [8]志:旗幟。 [9]涿鹿之野:位于河北省懷來縣。 [10]平者去之:此句意為對那些歸順者,則率兵離開,不予討伐。
東至于海,登丸山[1],及岱宗[2]。西至于空桐,登雞頭[3]。南至于江,登熊、湘[4]。北逐葷粥[5],合符釜山[6],而邑于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衛。官名皆以云命,為云師。置左右大監,監于萬國。萬國和,而鬼神山川封禪與為多焉。獲寶鼎,迎日推策[7]。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8]鳥獸蟲蛾,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9],勞勤心力耳目,節用水火材物。有土德之瑞[10],故號黃帝。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11]。
【注釋】 [1]丸山:今山東省臨朐縣東北,地處渤海之濱。 [2]岱宗:泰山。 [3]空桐、雞頭:山名,位于今甘肅、寧夏境內的六盤山脈。 [4]江、熊、湘:江指長江,熊為今湖南益陽東北的熊耳山,湘為洞庭湖中的湘山。 [5]葷粥:古代北方的部族名。有學者認為即獫狁和后來的匈奴。 [6]釜山:位于今河北省懷來縣東。 [7]策:占卜用的蓍草。 [8]淳化:道德所廣及。 [9]旁羅、水波:二者應為動詞,但具體含義不明,至今尚無定論。 [10]土德:戰國時期陰陽五行學說認為有五德,分別為金德、木德、水德、火德、土德。《呂氏春秋·應同》中記載黃帝之時,天先現大蚓、大螻,黃帝曰:土氣盛。土氣盛,故其色尚黃,其事則土。 [11]得姓者十四人:《國語·晉語四》胥臣云: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陽與夷鼓同己姓。
黃帝居于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1]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2];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3]。昌意娶蜀山氏[4]女,曰昌仆,生高陽,高陽有圣德焉。黃帝崩,葬橋山[5]。其孫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帝顓頊也。
帝顓頊高陽者,黃帝之孫而昌意之子也。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北至于幽陵[6],南至于交阯[7],西至于流沙[8],東至于蟠木[9]。動靜之物[10],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屬[11]。
帝顓頊生子曰窮蟬。顓頊崩,而玄囂之孫高辛立,是為帝嚳。
【注釋】 [1]西陵:古氏族名。 [2]江水:今四川岷江。 [3]若水:今四川雅礱江。 [4]蜀山氏:古部族名,可能居住于今四川省西部。 [5]橋山:位于今陜西省黃陵縣。 [6]幽陵:即幽州,今北京一帶。 [7]交阯:亦作交趾,今越南北部一帶。 [8]流沙:今內蒙古西部一帶的沙漠。 [9]蟠木:即扶桑木,代指東方的古國。 [10]動靜之物:分別指動物和植物。 [11]砥屬:歸屬。
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于顓頊為族子。
高辛生而神靈,自言其名。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1],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財[2]而節用之,撫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3],其德嶷嶷[4]。其動也時,其服也士[5]。帝嚳溉執中而遍天下[6],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
帝嚳娶陳鋒氏女,生放勛[7]。娶娵訾氏女,生摯。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
【注釋】 [1]順天之義:義,宜。此句意為順應天地自然客觀之所宜。 [2]財:通材。 [3]郁郁:莊嚴肅穆之貌。 [4]嶷嶷:崇高之貌。 [5]其服也士:服,用。此句意為任用有德之人。 [6]溉執中而遍天下:溉,同概,量糧食用的斗板,引申為平。遍,通辨,治理。此句意為實行一種中正平和的政策,治理天下。 [7]放勛:即后來的堯。
......
李凱,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中國古代史與歷史教學論,主持和省部級項目若干,發表論文多篇,曾在央視百家講壇擔任主講人。
張子青,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新疆大學歷史學院(歷代西北邊疆治理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新疆歷史與中外交流史,主持和省部級項目2項,發表論文十余篇。。
上冊
序言
夏商西周時期
引言 003
五帝始祖/004 茫茫禹跡/017 殷夏革命/026
武丁中興/033 周人崛起/037 西伯戡黎/046
牧野之戰/047 平定三監/051 宅茲中國/057
立國宏規/061 肇建官制/073 周召同心/078
成康之治/085 國人暴動/090 宣王中興/096
幽王亡國/102 尚文之風/106
《詩經·豳風·七月》中周人的生活/114
春秋戰國時期
引言 121
春秋時期 122
兩周之際/122 鄭國初興/124 齊桓首霸/127
晉文霸業/131 問鼎中原/136 宋襄秦穆/138
弭兵會盟/142 吳越爭霸/146
戰國時期 149
戰國來臨/149 東齊西秦/152 合縱連橫/154
遠交近攻/157 戰國四君子/163 秦掃六合/166
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發展 170
王室衰微/170 政出大夫/177 經濟發展/180
變法改革/186 百家爭鳴/190 族群融合/195
秦漢時期
引言 203
秦朝 205
制度統一/205 秦的信仰體系/208 焚書坑儒/210
胡亥繼位/212 匈奴的興起/215
陳勝、吳廣起義/218
西漢 222
鴻門宴/222 據秦之地/226 叔孫通定漢家禮儀/230
官僚制度的承襲/232 文帝之立/238 貴粟政策/241
漢初形勢/245 刑法改革/248 天人三策/250
財政改革/253 平定西南夷/257 張騫通西域/259
漢匈戰爭/262 鹽鐵會議/265 劉賀之廢/269
傅介子刺樓蘭王/272 西域都護/273
王氏的興起/275 今古文之爭/280
新 莽 284
王莽改制/284
東漢 288
昆陽之戰/288 退功臣而進文吏/291
讖緯與東漢社會/293 邊塞防務/297
白虎觀會議/299 班超通西域/302 燕然勒石/305
豪強、官僚、士族/307 外戚、宦官亂政/310
黨錮之禍/314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引言 321
三國 324
黃巾起義/324 董卓專權/327 官渡之戰/331
赤壁之戰/334 漢中張魯政權/337
曹操求才三令/339 曹魏屯田/341 隆中對策/343
夷陵之戰/344 名醫華佗/346 馬鈞制機械/347
文學的自覺/349 玄學的興起與竹林七賢/351
梁習治理并州/356 倉慈治理敦煌郡/357
西晉 359
司馬炎滅吳/359 太康之治與戶調式的頒布/361
九品中正制/362 貴族斗富/363
十六國 366
呂光出兵西域與高僧鳩摩羅什來華/366
淝水之戰/369 少數民族統治者對文教的重視/371
東晉 373
王與馬,共天下/373 祖逖北伐/374
法顯西行求法/376 書圣王羲之/377
畫家顧愷之/378
南朝 380
南方經濟的發展/380 南北物產的交流/382
祖沖之的科學成就/383 吐谷渾遣使南朝/384
北朝 386
北魏孝文帝改革/386 西域交通/390
洛陽工商業的繁榮/391 府兵制的創立與發展/393
飲食風俗的交流/394 外國人的雜居和歸化/395
玻璃制造工藝的傳入/396
南天竺國與北魏朝貢貿易/397
下冊
隋唐時期
引言 401
隋朝 407
大索貌閱與輸籍法/407營建東都洛陽/408
大運河的開鑿/410開皇樂議/411
裴矩經營西域與隋煬帝大會胡客/413
大宛千里馬/416
唐朝 418
貞觀之治/418武則天營建洛陽/421開元盛世/423
門閥士族/424科舉制的發展與進士科的顯貴/426
租庸調制/429裴耀卿治理漕運/430
安史之亂/432藩鎮割據/435翰林學士/437
使職差遣/439劉晏理財/440兩稅法的實行/443
長安城/445揚一益二/448曲轅犁/450
豐富多彩的紡織品/451南青北白/453
飲茶的風行/454詩歌的黃金時代/457
詩仙李白/459樂舞百戲/460
唐太宗與《蘭亭序》/464畫圣吳道子/466
馬球運動/468安濟橋/470迎佛骨/472
景教在中國的流傳/474文成公主入藏/476
唐蕃會盟/478李泌檢括胡客/479
唐代中外交通要道/480玄奘西行求法與長安譯經/482
義凈西行求法/486高仙芝遠征小勃律/487
入仕唐朝的波斯李素父子/489日本遣唐使/492
國手顧師言對弈日本王子/493
五代宋代時期
引言 497
五代時期 499
《舊五代史》與《新五代史》之對比/499
朱溫啟五代之端/501莊宗興亡之速/503
名將郭崇韜之隕/504明宗有為之世/506
燕云十六州之失/507后晉出帝之擄/508
耶律德光欲統中原/510后漢高祖劉知遠之興/511
郭威建后周/513后周世宗之治/515
北宋時期 517
陳橋兵變/517杯酒釋兵權/519
宋初統一戰爭/522燭影斧聲/532
金匱之盟/534王小波、李順起事/536
呂端擁立真宗/537澶淵之盟/538
《冊府元龜》/543祥符天書/545
東封西祀/547朱能偽造天書/549
雷允恭擅易皇堂/552益州交子務/554
議正雅樂/556活字印刷術/559
宋夏和戰/560范仲淹條奏十事/563
濮議/566《資治通鑒》/569
熙寧變法/570三經新義/572
元豐官制/574元祐更化/575
哲宗紹述/577元祐黨籍/579
平定方臘/581海上之盟/582
靖康之難/583
南宋時期 586
高宗稱帝始末/586明受之變/587
黃天蕩大捷/589岳飛事跡/590
順昌之戰/593紹興和議/597
采石之戰/597高宗朝軍制構建/599
高宗朝禮制重建/601高宗朝法制重建/602
孝宗即位/603符離之戰/604
孝宗隆興和議/605孝宗之治/607
孝宗時期法制完善/607孝宗朝北伐之志/608
辛棄疾事跡/610光宗即位/612光宗變故/613
寧宗即位風波/615慶元黨禁/616開禧北伐/617
吳曦之叛/619史彌遠擅廢立/620霅川之變/622
李全之亂/623聯元伐金/626端平入洛/627
孟珙守襄樊/629理宗之政/630賈似道誤國/631
文天祥事跡/633崖山之戰/636鵝湖之會/637
中庸章句序/638道統十三贊序/640
會子風波/642太學之議/644
元明清時期
引言 649
元朝 650
國號大元/650滅宋實現大一統/651
元末大起義/653元曲/655
明朝 657
明太祖建國/657修撰《元史》/663
靖難之變/666鄭和下西洋/673
土木之變/676陽明心學/680
張居正改革/683明末民變/694
明末農民起義/697明末清初啟蒙思想/699
《徐霞客游記》/701
清朝 705
清初復明運動/705女真起兵反明/707
八旗制度/711順治早亡/715修撰《明史》/720
三藩之亂/725攤丁入畝/731軍機處/734
雍正華夷觀/738扶持黃教/742
懲辦貪官和珅/750閉關政策/756新疆設省/760
太平天國/768辛酉政變/771清末革新/773
帝制終結/775《西域同文志》/777
后記 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