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集合了眾多人們耳熟能詳的心理學家的經典理論及知名實驗, 匯聚了上百個心理學知識點, 有簡明扼要的理論概述, 有趣味十足的實驗推理, 有形象明了的圖像、表格, 以風趣、簡明的語言告訴讀者如何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社會。
序 言
什么是心理學?
心理學(Psychology)的詞源構成:
Psyche:希臘語單詞,意思是“神靈、靈魂和呼吸”。
Logia:希臘語單詞,意思是“對某個事物的研究”。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理和行為過程的科學。從事心理學研究工作的人基本上都試圖回答這些問題:“什么因素會影響人的心理?”“如何看待世界?”這些簡單的問題關聯很多不同而復雜的課題,涉及情緒、思維過程、夢境、記憶、感知、性格、疾病以及相關的治療。
心理學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一些哲學家的思想,不過,德國心理學家威廉·馮特(Wilhelm Wundt)在1879年創建了第一個專門從事心理學研究的實驗室,才標志著心理學的真正確立。從那個時候開始,心理學逐漸發展成一門真正的多元化學科,經常與其他學科的研究領域相互交叉,比如醫學、遺傳學、社會學、人類學、語言學、生物學,甚至還與體育、歷史及愛的課題相互交叉。
所以,戴好你的思考帽,讓自己放松一些(比如斜靠在沙發上),準備接受啟迪,以一種自己還不知曉的方式去認識自己吧。不論是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還是對書里的知識一無所知,都讓我們開始閱讀吧。歡迎翻開《人人都能懂的心理學》。
【美】保羅·克雷曼(Paul Kleinman),在紐約長大,常居紐約。2009年畢業于威斯康辛大學,獲得藝術學位。他是非常幽默的作者。
譯者簡介:
苗華建,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任職于北京外國語大學,現已退休。從事英文翻譯工作多年。主要翻譯作品包括:《榮譽法則:道德革命是如何發生的》《世界主義:陌生人世界里的道德規范》《心靈之光》《信息崇拜》《天空中的圓周率》《淑女與熊貓》《那么,你最后一次見父親是在什么時候?》等十余種。
自我差異理論
成就感的作用(或者缺乏成就感的后果)
1987—1999年,心理學家愛德華·托利·希金斯(Edward Tory Higgins)提出了一個概念,試圖追溯產生沮喪與焦慮情緒的根源,把這個理論稱為“自我差異理論(Self-Discrepancy Theory)”。按照希金斯的理論,患者如果感覺沒有實現自己的雄心壯志,就會產生沮喪的情緒;如果患者覺得自己沒有盡到應盡的義務和承擔責任,就會產生焦慮的情緒。
自我差異理論認為,如果患者在其一生中意識到完成了目標和實現了理想,就能獲得某種可靠的回報,比如,贏得別人的承認與愛戴。理想與成就如果趨于一致,就會形成一套原則體系,成為實現理想生活的指導思想。如果患者覺得自己沒有實現目標的能力,他們會漸漸認識到,自己不會獲得安全的回報,就會出現沮喪、焦慮和失望的情緒。
自我差異理論還認為,患者終其一生都在學習如何履行職責和義務,以避免受到懲罰,避免不幸的事情發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經歷會轉化為一套抽象的原則,成為指導他們生活的思想。他們覺得,如果沒有履行這種指導思想所規定的職責和義務,就會受到懲罰。受到懲處時的感覺就形成了焦慮和不安的情緒。
自我差異理論的證據
1997年,希金斯和同事們共同實施了一項實驗,目的是論證自我差異理論是否合理。
實驗要求實驗對象列舉他們希望擁有的那些品質,然后再列舉他們應當具有的那些品質,也就是所謂的“理想的品質”和“應有的品質”。隨后,要求實驗對象列舉自己具有哪些品質。在實驗的最后階段,實驗對象要用評估表對自己經歷過的情緒做出評判,評判表把這些情緒分成4個等級。
實驗的結果與自我差異理論的論證結果是一致的。那些認為自己沒有實現理想的人,也就是實際—理想之間存在差異的人,有程度更高的沮喪情緒;那些認為自己沒具備應有品質的人,也就是實際—應有之間存在差異的人,有程度更高的不安情緒。
質 疑
自我差異理論有幾個復雜的因素值得關注。自我差異是否會產生上述情緒,取決于目標是不是自己選擇的。希金斯認為,沒有實現別人設置的目標,會產生尷尬和羞恥的情緒,卻不會產生失望和沮喪的情緒。同樣,沒有履行別人規定的職責,會產生怨恨的情緒。
1998年,研究人員實施了一項研究計劃,旨在向自我差異理論發出質疑。這項研究計劃認為,任何類型的自我差異都會產生羞恥的情緒,實際—理想之間的差異,以及實際—應當之間的差異,它們產生的實際上是沮喪的情緒,而不是焦慮的情緒。很多研究項目都試圖建立自己的理論,以取代希金斯的自我差異理論,上述計劃是其中的一項。一些試圖替代自我差異理論的理論如下。
對金錢的期待
對很多人來說,在到手的金錢、地位和財產與期待的金錢、地位、財產之間,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是產生沮喪情緒和不安情緒的持續性根源。獲取并不斷地增加財富,是人普遍的心理期待。但是,相關的研究已經表明,財富不能極大地提高人的福祉;相反,還可能對人的生活狀況造成傷害。很多研究結果表明,人希望得到比目前更多的金錢,但是,這不會對人的情緒和生活滿意程度產生任何影響。到手的金錢與期待到手的金錢之間的差異,對人們的福祉(情緒和生活滿意程度)構成了反比的關系。
多重差異
1985年,阿里克斯·米查羅斯(Alex Michalos)創建了多元差異理論(Multiple Discrepancy Theory)。這個理論認為,人們由于三件事情而不滿意或者不快樂:首先,如果一生需要的資源不同于(甚至多于)重要人物所擁有的資源(也就是社會比較差異);其次,如果在某個時間段里獲取了很多資源,以后卻沒有了這種機會(也就是以往比較差異);最后,如果沒有獲得自己想要的資源(也就是愿望差異,類似于自我差異理論)。
不理想的自我
一些研究人員不關心實際—理想之間的差異,在他們看來,由“不理想的自我”所產生的差異,對人的情緒和生活滿意程度有更重要的影響。1987年,美國羅格斯大學教授丹尼爾·M.奧格爾維(Daniel M.Ogilvie)主持了一個研究項目,目標是評價實際自我、理想自我和不理想的自我之間的關系。為了對不理想的自我做出評估,實驗對象要描述在最糟狀況下自己的表現。這項研究發現,實際自我與不理想的自我之間的差異,與生活滿意程度有著很強的關聯;而實際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差異,則與生活滿意程度沒有很強的關聯。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而建立的理論認為,不理想的自我普遍地存在于現實生活里,而理想自我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很難在實際生活中感受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