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冰川思想庫創立七年多以來精選文集。本書秉承匯聚思想、分享銳見的主張,由多位公眾熟悉的媒體人、作家和學者,針對社會、經濟、國際、教育、生活、藝文等諸多領域發生的熱點現象和熱點話題,通過不同角度分析背后成因、剖析內在邏輯,提出富有創見而又不失理性的觀點,探求本質、啟迪思考,讓人更好地理解這個時代和世界。
本書記錄了一群前媒體人如何轉型成為新媒體寫作者,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和復雜多變的社會中,不服軟、不媚俗,不問前路、堅持言說,即使改變不了潮水的方向,也要堅持不被潮水改變方向,力圖重塑一種嚴肅、健康和思考的寫作風格和精神氣質。從這層意義上講,本書也是一群人、一個時代的記錄。
本書希望幫助更多的人深入理解社會,洞悉問題實質,激勵人們在社會節奏快、工作生活壓力大的時代,不服軟、不躺平,在前行的路上不懼風雨,走得有底氣。本書適合大眾讀者閱讀,也可供相關研究者參考。
所有過往,皆為序章
景凱旋
冰川思想庫的朋友要出一本文選,囑咐我寫一篇序,我想大概因為我是冰川思想庫成立的見證者,也給他們寫過文章。最初的幾位冰川發起人都是傳統媒體人,主要寫新聞評論,即對國內外時事加以述評。這種時評文章曾在本世紀初風行一時,廣受好評,但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改變了,每日打開手機就可以一覽各種新聞,尤其是自媒體的興起,使傳統媒體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他們必須適應時代,承認紙媒的式微,但他們并不服氣。自媒體帶來了新聞述評的即時性、大眾性,同時也降低了公共領域發言的門檻,造成社會思考的碎片化、膚淺化和偏激化。大約7年前,陳季冰、連清川、魏英杰和任大剛等幾位朋友在杭州西湖聚會,邀我去參加,說他們開設了一個新聞述評的微信公眾號,希望在這個價值貶值的時代獨樹一幟。冰川取自其中兩位作者的名字,思想庫云云則強調了他們的寫作宗旨,將思想視作新聞評論的靈魂。
那是2016年的一個春天,我乘高鐵去杭州與他們會面,當晚聊的都是冰川的內容。第二天,幾位冰川創立者待在賓館里繼續謀劃,商議公眾號的具體操作和分工。我和李天揚是特邀人員,便到附近的西湖冒雨游玩。想起我們幾年前在上海初識,在一起大碗喝酒大發議論后,我對季冰和天揚說:你們真不像上海人。這當然是句玩笑話,我的意思其實是,在這群媒體朋友身上,我看到了某種理想主義的東西。眼前的西湖籠罩在一片空濛中,一群傳統媒體人在風雨里追趕時代。
那天晚上連清川就連夜趕出一篇文采斐然的文章,讓我頗為嘆服他的精力和才思。幾年過去,我的期望沒有落空,陳寅恪先生論及學術之道,曾有預流一說,即跟上時代的發展,窺測未來的方向,我認為此語移至冰川也差可擬之。公眾號開設伊始,冰川發表的文章始終都堅持了時代的問題意識,秉持理性、知識和常識的立場,敢于對社會現象發表言論,我把它視為一種知識人的寫作,是向社會提供有價值的思想產品。
這一宗旨吸引了許多新作者,像關不羽、張明揚等人都是后來加入的新生力量,眾多有思想和才華的作者投稿豐富了冰川的多樣性和包容性。天揚在編輯文選時大概也是頗費周章,難以取舍。好在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冰川的文章都能在網上搜到。這部文選的出版不過是一群傳統媒體評論人轉型后,想要表達自己對紙質載體的紀念。在寫這篇序時,又是杭州桂花盛開的季節,不經意間冰川已走過了一段堪稱漫長的歲月。
如今回看這些文章,舉凡國際關系、國內熱點和日常生活,俱有涉及,文風也是多種多樣。我不知道該用什么文體來稱呼它們,這些文章顯然仍屬于公共寫作,卻在形式上有了些新的變化,既不似老一輩那種犀利嘲諷的雜文,也不似紙媒時代純粹說理的時評。許多文章都采用了敘事的方式,或講述個人故事及其感想,或由個人見聞引發對一個公共問題的思考,讀來更像是某種具有社會新聞性的隨筆。這或許就是當今互聯網平臺的新聞評論特征,兼具理性與感性。在這個平臺,我思故我言。
身處這個大變局的時代,世人的觀念越來越復雜,甚至越來越分裂,新聞評論遠非當年王小波寫時文時引用羅素須知參差多態,乃是幸福的本源,便能贏得人們的喝彩。然而,我依舊欣賞某位哲學教授在微信群里說的一句話:絕對的同一性就是絕對的死亡。也許,讀者諸君不會完全同意冰川某些文章的觀點,但不能懷疑作者的真誠和嚴肅,對于冰川諸君寫作的艱辛,我是略知一二的,他們已經盡可能地去感受時代的氣息,發出自己的聲音。
此書所選文章的作者多是公眾熟悉的媒體人、作家和學者,文章分為社會、生活、經濟、教育、房產、藝文、國際、異域和網絡九個部分,涉及當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天揚在編后記中說明了選文的標準,我在這里就不贅言了。重新瀏覽一遍冰川的文章,我心中更多的是感嘆,這些年冰川創立者都已相繼離開紙媒,可他們還在堅持多年前的新聞專業理想,用自己的思考去影響社會輿論,本書就是他們思想的記錄。
這也是一個時代的記錄,仿佛是雪泥鴻爪,在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如果我們無法預知未來,至少應當記住過去。莎士比亞在《暴風雨》中說:所有過往,皆為序章。任何劇情的發展都是有其線索的,在我看來,本書可以說是新時代的一個序章,而只有了解過往,我們才能看懂現在和未來。
序一|所有過往,皆為序章/001
序二|我們依然在探索一種可能性/001
第一章 社會|被各種熱點帶歪
李彥宏,你為什么不道歉 / 002
在大城市混不下去了,別以為還有回老家這條退路 / 006
棄嬰從耶魯衣錦還鄉,那些趕去認親的父母難道不是嫌犯 / 011
中國建立國家公園會遇上哪些難題 / 014
沒有奢侈消費的社會,一定窮得一塌糊涂 / 019
父親走后,老家再也沒有我的家 / 024
我們對抑郁癥的偏見從未停止 / 032
我越來越擔心,我們的社會被各種熱點帶歪 / 037
第二章 生活|躺不平才是現實
生于20世紀60年代…… / 044
你只看到了保溫杯,卻不懂得我的傷悲 / 049
為什么會有七大姑八大姨這一物種 / 052
我為什么17歲就敢一個人全世界去浪了 / 057
代溝越大越好 / 063
穿漢服登記結婚,你懂漢服嗎 / 067
躺平是幻想,躺不平才是現實 / 072
遲到的告別,或開場白 / 078
第三章 經濟|為了自己的老百姓
美的干這件事,把董明珠甩掉好幾條街 / 084
經濟越低迷,人民越需要迪士尼 /092
中國擴大開放是為了自己的老百姓 /095
一念天堂,一念地獄,我的20年炒股虧損史 / 099
201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給了一個錯誤的理論 / 103
當年沒有馬云、馬化騰,只有茶葉蛋和玻璃珠 / 107
這份榜單前十名都是中國企業,但憤怒傷心沒用…… / 113
榨菜銷量暴增,衣服銷量劇降,但這不是消費降級 / 117
中國企業需要定心丸,更需要企業家精神 / 121
第四章 教育|時代的不安
從理科生對文科生的優越感中,讀出了這個時代的不安 / 130
我為什么懷念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 / 135
別不信,全球都在禁止中小學生用手機,硅谷大佬帶頭干 / 141
悲觀的孩子越來越多,我們卻茫然無知 / 148
中國不缺沒用的大學生,應盡快停止高校擴招勢頭 / 153
高考是一場噩夢,但我懷念它 / 157
今天,為培訓機構老師說幾句公道話 / 163
孩子寒假上網太多?這可能是一個偏見 / 168
第五章 房產|不知它駛向何方
買房凈賺100萬元,我坐上這趟末班車卻不知它駛向何方 / 174
時刻準備著,迎接房產泡沫破裂 / 177
孔子是如何面對高房價的 / 181
上海房租連續下跌,一個前房東是這樣看的 / 187
3萬元鶴崗買房2.2萬元賣出,這不僅是一個失敗者的故事 / 192
指標到校,為何不能消除家長對學區房的瘋狂 / 195
中國的房子,還炒得動嗎 / 199
我成了樓市調控的炮灰 / 205
我在恒大暴雷前夜買的房,終于拿到手了 / 211
第六章 藝文|其實是在懷念20世紀80年代
在一個沒有道德的年代,你們動輒義憤填膺 / 216
電視劇《大秦帝國》: 現代國師們的家國意淫 / 219
我花了30年學說普通話,才看懂央視春晚 / 225
稿酬問題,事關社稷 / 230
大師歸矣,只留下我們,作青春的遺民 / 234
103部金庸劇,為什么就不能有一部用吳方言拍攝 / 241
90歲鐘叔河先生新作十四言白話詩一首 / 245
那些紀念李澤厚的人,其實大多是在懷念20世紀80年代 / 252
質疑《隱入塵煙》真實性?我們村有更多卑微黯淡的人生 / 258
第七章 國際|本來就是露水夫妻
英國和歐盟,本來就是一對露水夫妻 / 264
特朗普20分鐘就職演說,為什么把很多人嚇到了 / 271
為什么民粹主義能夠大行其道 / 278
行納粹禮為什么在德國是高危動作 / 283
縱橫也門政壇近半世紀的薩利赫,為何步上了卡扎菲的后塵 / 286
一部手機,要了伊朗將軍蘇萊曼尼的命 / 291
要么被彈劾,要么坐牢,這個南美國家一周出了三個總統 / 297
美國為什么搞不定阿富汗 / 304
第八章 異域|尊嚴與苦難并存
為什么大多數德國人歡迎難民 / 312
泰戈爾故居被垃圾包圍,印度是怎樣的國度 / 316
同樣經歷工業化城市化,英國鄉村依然美得讓人絕望 / 320
人口不足北京一半的以色列,何以成了一流創新大國 / 329
阿根廷: 一個尊嚴與苦難并存的國度 / 344
沒想到吧,女性專用車廂竟然是在保護男人 / 351
印第安人必須為弱肉強食的世界付出文明滅絕的代價嗎 / 355
在巴黎遭遇黑車、偷竊、罰款,難道我碰到的是假的西方國家 / 359
龍媽、美人魚、白雪公主的審美變色 / 366
第九章 網絡|互聯網正在走向它的反面
篇篇10萬+的自媒體公眾號,大多三觀不正 / 372
文學雜志已凋零,網絡文學為何還能做成上百億元的產業 / 376
很多10萬+是有原罪的,但不妨礙我們追求它 / 380
人生在世皆漂泊,互聯網才是你永遠的家 / 385
電商時代,菜場是如何被迭代的 / 389
掉進時代陷阱的囚徒們 / 396
你們咒罵互聯網的理由,全是錯的 / 401
中國網民超10億,做好這件事更迫切了 / 408
懷念那個沒有智能手機的時代 / 413
附錄|我們要挑戰的,是新媒體的膚淺與偏激
冰川思想庫發刊詞/418
編后記|波羅的海邊的陳季冰和自己跳出來的古錢幣/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