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歷史研究是交叉學科,是用社會科學理論和量化分析方法來研究歷史,其目的是發現歷史規律,即人類行為和人類社會的規律。量化歷史研究稱這些規律為因果關系;量化歷史研究的過程,就是發現因果關系的過程。
歷史資料是真正的大數據。當代新史學的發展引發了史料革命,擴展了史料的范圍,形成了多元的史料體系,進而引發了歷史資料的大爆炸。隨著歷史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如何高效處理大規模史料并從中獲得規律性認識,是當代歷史學面臨的新挑戰。中國歷史資料豐富,這是中華文明的優勢,但是,要發揮這種優勢、增加我們自己乃至全人類對我們過去的認知,就必須改進研究方法。
量化分析方法和歷史大數據相結合,是新史學的重要內容,也是歷史研究領域與時俱進的一種必然趨勢。量化歷史既受益于現代計算機、互聯網等技術,也受益于現代社會科學分析范式的進步。按照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經濟史學家道格拉斯·諾思的追溯,用量化方法研究經濟史問題大致起源于1957年。20世紀六七十年代,量化歷史變得流行,后來其熱度又有所消退。但20世紀90年代中期后,新一輪研究熱潮再度引人注目。催生新一輪研究的經典作品主要來自經濟學領域。在如何利用大數據論證歷史假說方面,經濟史學者做了許多方法論上的創新,改變了以往只注重歷史數據描述性分析、相關性分析的傳統,將歷史研究進一步往科學化的方向推進。量化歷史不是熱潮不熱潮的問題,而是史學研究必須探求的新方法。否則,我們難以適應新技術和海量歷史資料帶來的便利和挑戰。
理解量化歷史研究的含義,一般需要結合三個角度,即社會科學理論、量化分析方法、歷史學。量化歷史和傳統歷史學研究一樣注重對歷史文獻的考證、確認。如果原始史料整理出了問題,那么不管采用什么研究方法,由此推出的結論都難言可信。兩者的差別在于量化方法會強調在史料的基礎上盡可能尋找其中的數據,或者即使沒有明確的數據也可以努力去量化。
不管哪個領域,科學研究的基本流程應該保持一致:第一,提出問題和假說。第二,根據提出的問題和假說去尋找數據,或者通過設計實驗產生數據。第三,做統計分析,檢驗假說的真偽,包括選擇合適的統計分析方法識別因果關系、做因果推斷,避免把虛假的相關性看成因果關系。第四,根據分析檢驗的結果做出解釋,如果證偽了原假說,那原假說為什么錯了?如果驗證了原假說,又是為什么?這里,挖掘清楚因導致果的實際傳導機制甚為重要。第五,寫報告文章。傳統歷史研究在第二步至第四步上做得不夠完整。所以,量化歷史方法不是要取代傳統歷史研究方法,而是對后者的一種補充,是把科學研究方法的全過程帶入歷史學領域。
量化歷史方法不僅僅用數據說話,而且提供了一個系統研究手段,讓我們能同時把多個假說放在同一個統計回歸分析里,看哪個解釋變量、哪個假說最后能勝出。相比之下,如果只是基于定性討論,那么這些不同假說可能聽起來都有道理,無法否定哪一個,因而使歷史認知難以進步。研究不只是幫助證明、證偽歷史學者過去提出的假說,也會帶來對歷史的全新認識,引出新的研究話題與視角。
統計學、計量研究方法很早就發展起來了,但由于缺乏計算軟件和數據庫工具,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一直有限。最近四十年里,電腦計算能力、數據庫化、互聯網化都突飛猛進,這些變遷帶來了最近十幾年在歷史與社會科學領域的知識革命。很多原來無法做的研究今天可以做,由此產生的認知越來越廣、越來越深,同時研究者的信心大增。今天歷史大數據庫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可行,這就使得運用量化研究方法成為可能。研究不只是用數據說話,也不只是統計檢驗以前歷史學家提出的假說,這種新方法也可以帶來以前人們想不到的新認知。
強調量化歷史研究的優勢,并非意味著這些優勢很快就能夠實現,一項好的量化歷史研究需要很多條件的配合,也需要大量堅實的工作。而量化歷史研究作為一個新興領域,仍然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之中。在使用量化歷史研究方法的過程中,也需要注意其適用的條件,任何一種方法都有其適用的范圍和局限,一項研究的發展也需要學術共同體的監督和批評。量化方法作為史無定法中的一種方法,在歷史大數據時代,作用將越來越大。不是找到一組歷史數據并對其進行回歸分析,然后就完成研究了,而是要認真考究史料、摸清史料的歷史背景與社會制度環境。只有這樣,才能更貼切地把握所研究的因果關系鏈條和傳導機制,增加研究成果的價值。
未來十年、二十年會是國內研究的黃金期。原因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對量化方法的了解、接受和應用會越來越多,特別是許多年輕學者會加入這個行列。二是中國史料十分豐富,但絕大多數史料以前沒有被數據庫化。隨著更多歷史數據庫的建立并且可以低成本地獲得這些數據,許多相對容易做的量化歷史研究一下子就變得可行。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越早進入這個領域,越容易產出一些很有新意的成果。
我在本科和碩士階段的專業都是工科,加上博士階段接受金融經濟學和量化方法的訓練,很自然會用數據和量化方法去研究歷史話題,這些年也一直在推動量化歷史研究。2013年,我與清華大學龍登高教授、倫敦經濟學院馬德斌教授等一起舉辦了第一屆量化歷史講習班,就是希望更多的學人關注該領域的研究。我的博士后熊金武負責了第一屆和第二屆量化歷史講習班的具體籌備工作,也一直擔任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輪值主編等工作。2019年,他與格致出版社唐彬源編輯聯系后,組織了國內優秀的老師,啟動了計量史學譯叢的翻譯工作。該譯叢終于完成,實屬不易。
計量史學譯叢是《計量史學手冊》(Handbook of Cliometrics)的中文譯本,英文原書于2019年11月由施普林格出版社出版,它作為世界上第一部計量史學手冊,是計量史學發展的一座里程碑。該譯叢是全方位介紹計量史學研究方法、應用領域和既有研究成果的學術性研究叢書,涉及的議題非常廣泛,從計量史學發展的學科史、人力資本、經濟增長,到銀行金融業、創新、公共政策和經濟周期,再到計量史學方法論。其中涉及的部分研究文獻已經在量化歷史研究公眾號上被推送出來,足以說明本套譯叢的學術前沿性。
同時,該譯叢的各章均由各研究領域公認的頂級學者執筆,包括2023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克勞迪婭·戈爾丁,199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伯特·福格爾的長期研究搭檔、曾任美國經濟史學會會長的斯坦利·恩格爾曼,以及量化歷史研討班授課教師格里高利·克拉克。這套譯叢既是向學界介紹計量史學的學術指導手冊,也是研究者開展計量史學研究的方法性和寫作范式指南。
計量史學譯叢的出版順應了學界當下的發展潮流。我們相信,該譯叢將成為量化歷史領域研究者的案頭必 備之作,而且該譯叢的出版能吸引更多學者加入量化歷史領域的研究。
克洛德迪耶博,斯特拉斯堡大學的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經濟學研究教授。他是期刊《計量歷史學》的創始人和主編。他也是《計量史學手冊》的共同編輯,并且是第八屆世界計量史學大會的組織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第37分部,經濟和管理科學)的現任主席和法國經濟科學協會的主席,法國計量史學協會的創始主席,美國計量史學學會董事會的前主席。2019年3月6日,他因在計量史學方面的研究獲得了20182019年度薩頓獎。
邁克爾豪珀特,威斯康星大學拉克羅斯分校的經濟學教授和經濟史協會的執行董事。在此之前,他曾在計量史學學會擔任過8年的相同職務。他的研究方向是體育和娛樂行業的經濟史以及經濟史學科的歷史。他撰寫了兩本關于美國娛樂業歷史的書,并是一本關于20世紀20年代棒球經濟的著作的作者之一,曾在《計量歷史學》《經濟史雜志》和《貨幣、信貸和銀行雜志》等刊物上發表文章。
第一章 美國奴隸制與計量史學革命
引言
康拉德和邁耶
康拉德和邁耶之后的研究
自給自足的種植園
州際間的奴隸貿易和奴隸蓄養
南方經濟增長與制造業發展
關于《苦難的時代》的爭論
奴隸制的相對效率
規模經濟和幫派勞動
黑人家庭的穩定性
爭議之后
奴隸市場上的團體銷售與價格折扣
生物創新與南方農業的發展
評估
第二章 制度
引言
什么是制度?
制度的作用
制度影響經濟增長
對有關制度主張的批評
制度變遷的解釋
新的方向
結論
第三章 政治經濟學
引言
將政治經濟學引入計量史學
專題概述
案例研究
結論性意見
第四章 商業帝國
引言
近代早期歐洲的國際貿易
鮮明的帝國
公司的消亡和殖民主義的興起
結論
第五章 殖民地時期的美國
引言
經濟表現與生活水平
殖民地時期的經濟
制度與殖民經濟發展
殖民地的貨幣制度
大英帝國的殖民地
經濟、政治與革命
革命之后:美國獨立
結論
第六章 邊境土地和礦產之產權美國例外主義
引言
作為經濟制度的產權
產權的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邊境之前
美國邊境土地的產權
殖民地時期的土地產權
聯邦土地產權政策
由土地所有者私人提供的公共品
礦產、石油和天然氣儲備的產權
拉丁美洲邊境的產權
結論
第七章 美國西部大開發中的主要水利基建設施與制度運河、水壩和水力發電
引言
西進運動
西部城市的發展:采礦業向農業的轉換
西部干旱地區農業和水利基建設施的發展
西部城市的發展:農業到城市的增長
城市與農場的電氣化
結論與思考
索引
譯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