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共11章,內容包括:家譜圖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開始工作:向來訪者介紹家譜圖;治療中的臨床評估與建立關系;家譜圖臨床實踐中的阻抗等。
這是一本充滿活力的家譜圖使用手冊,是心理健康臨床工作的絕佳實踐指南。
序言 PREFACE
當今,家譜圖在社會工作、臨床醫療、心理學、護理工作、心理咨詢以及教育等領域中的應用日益增多,有鑒于此,亟須一部詳細闡明家譜圖臨床使用方法的入門讀物。我們假設本書的讀者已熟知《家譜圖:評估與干預》(Genograms: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2008)中講授的家譜圖畫法,以及各種家譜圖結構所反映的家庭模式,并可以如《家譜圖之旅:重塑家庭聯結》(The Genogram Journey:Reconnecting with Your Family,2011)所述,通過探索自己的家譜圖與原生家庭建立更深刻的情感聯結。本書中,我們將探討如何使用家譜圖與來訪者建立關系、開展臨床工作。本書雖然是《家譜圖:評估與干預》和《家譜圖之旅: 重塑家庭聯結》的姊妹篇,但更加聚焦于講解如何應用家譜圖處理各種臨床實踐議題:建立關系、應對阻抗、去三角化、處理沖突,以及幫助來訪家庭修復斷絕的關系。
本書亦是我制作的幾部影像教材的學習伴侶。它們是:《調動家譜圖的力量》(Harnessing the Power of Genograms,2012)—— 一位男性來訪者對妻子情感隔離嚴重,并否認家庭歷史與其當下的困境存在關聯,我在這部視頻中示范了面對這種情況如何開展節治療,破解臨床困局;《未盡的傷逝——家庭系統理論解決之道》(The Legacy of Unresolved Loss:A Family Systems Approach,1996)是家譜圖臨床應用的另一個實例:來訪家庭僅聚焦于女兒當前的行為問題,而無意去理解其家庭歷史。實際上,家譜圖在幫助來訪家庭理解、處理當前困境,指導未來生活的過程中都可以發揮關鍵性作用。此外,本書也是視頻《開啟家庭治療》(Getting started in Family Therapy)的指導參考書,該視頻演示了與拉丁裔移民家庭開展初始治療的過程。
《家譜圖:臨床應用與案例手冊》(The Genogram Casebook: A Clinical Companion to Genograms: 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通過展示家譜圖的臨床應用, 闡釋如何以系統化觀點開展家庭治療。系統化觀點認為:人們生活中的所有部分都相互聯系、相互影響,而非獨立割裂的。系統式家庭治療理論基于默里·鮑恩(Murray Bowen,1978)博士提出的概念,在過去 50 年間被埃德溫·弗里德曼、菲利普·蓋林、湯姆·福格蒂、貝蒂·卡特、哈麗特·勒納、卡羅琳·莫伊尼漢·布拉特、喬安妮·吉勒斯·多諾萬、尼迪亞·加西亞·普雷托、弗洛瑪·沃爾什、羅伯托·豐特和約翰·雅各布斯等人不斷發展完善。我借鑒上述理論家、臨床治療師極富創造性的洞察與指導,并結合個人多年來的系統式家庭治療臨床經驗完成了本書的寫作。
家譜圖可以幫助治療師更有效地記憶來訪者的家庭歷史、家庭模式和家庭事件等復雜的家庭背景信息,這不僅有助于我們理解來訪者,對推動他們獲得治愈或發生改變也具有持久的積極作用。正如開口說出所思所想能讓我們梳理思緒, 繪制家譜圖的過程可以梳理來訪者的人口統計學信息、家庭功能,以及家庭文化歷史中暗含的關系與模式,幫助治療師系統化地思考來訪者生活中的事件、人際關系與其健康模式、疾病模式和抗逆力(resilience)之間所存在的內在聯系。
收集家譜圖信息應作為所有臨床綜合評估的必要組成部分。治療師在應用家譜圖時,并不存在按圖索驥即可做出臨床預測的量化尺度。相反,家譜圖是基于事實的解釋性工具,幫助治療師形成初步的個案概念化假設,以便做出更深入的家庭評估。通常情況下,我們根據首節治療收集的信息構建家譜圖,并隨著新信息的浮現而隨時加以修訂。由此,初始評估構成了治療的基礎。當然,我們不應將評估與治療截然分開。治療師與來訪家庭的每一次互動都會為評估提供新信息, 進而影響之后的干預。
繪制家譜圖不僅可以幫助治療師了解來訪家庭,還是建立咨訪關系的重要方式。構建系統化的視角有助于治療師跨越時間與空間追蹤來訪者主訴的問題,有效地重構、解讀和正常化那些充滿情緒的家庭議題,以更具靈活性的視角審視來訪者的生活世界。不僅如此,家譜圖還是系統化臨床提問的現成工具,可以有效地培養來訪者的系統化思維。因此,家譜圖有助于治療師和來訪者以更大的格局審視更廣泛的圖景,將來訪者家庭的當前境況與其歷史聯系起來,分析其面臨的困境。家譜圖既可以橫向展示家庭當前的背景信息,也可以縱向反映多代人的家庭歷史,將家庭的結構、關系和功能等信息直觀呈現。通過廣泛檢視來訪家庭當前的背景信息,治療師不僅可以評估家庭困境中各直接參與者間的情感聯結,還可以評估他們與家庭系統的情感聯結,了解家庭的優勢、抗逆力和弱點。
家譜圖中包含來訪者的核心家庭成員(nuclear family members)、大家庭成員(extended family members)、重要的非血緣親屬,以及融入家庭生活的寵物。我們可以將重大家庭事件和家庭困境也記錄在圖中。利用家譜圖,治療師能夠從多個角度追溯家庭成員當前的行為和困境——將“表現出癥狀或行為問題的人”,也被稱為“索引人物”(index person)或“標定患者”(identified patient),置于各個子系統(subsystem)之中審視;這些子系統包括:兄弟姐妹關系、三角關系(triangle)、近期壓力源、互惠關系、多代傳遞的家庭模式、生命周期階段(life cycle stages)和生命周期過渡(life cycle transitions),以及更廣泛的社群、社會機構(工作單位、學校、法院)和更大的社會文化背景。
利用家譜圖,我們瀏覽來訪者家庭系統的文化與歷史,評估他們之前的生命周期過渡,將其當前困境置于家庭長期演變的背景中思考。因此,繪制家譜圖時應至少包括來訪者三代家庭成員的文化與人口統計學信息,以及家庭歷史中的關鍵節點和重大事件,特別是與家庭變化(移民、喪親和生命周期)有關的事件。我們向來訪家庭成員提問,了解前幾代人的家庭主題、家庭秘密、家庭規則和負載了巨大情緒的各種議題,并將這些內容與其主訴的困境關聯起來分析,在此過程中,那些不斷重復的家庭模式往往就會顯現出來。借助家譜圖,治療師指出來訪家庭過去曾經發生與當下正在發生的家庭事件之間暗含的聯系,達到“讓歷史說話”的效果。過往的因家庭結構改變或重大變故導致的家庭關系變化或病理性家庭模式,都可以通過家譜圖被發掘,進而為理解來訪家庭當前的困境提供個案概念化假設框架。結合家譜圖,我們還可創建家庭大事年表或時間線,按時間發展順序記錄個人和家庭的發展史,這部分是家譜圖不易承載的信息。
收集家庭信息的過程就像播撒一張捕捉信息的網,隨著播撒范圍不斷擴大, 覆蓋的家庭背景信息越來越廣泛。這張大網可以向多個方向展開:
▲ 從來訪者當前的困境到該困境的大背景;
▲ 從直系親屬到大家庭以及更廣泛的社會系統;
▲ 從家庭當前境況到家庭過往事件以及來訪者的未來愿景;
▲ 從輕松的、不具威脅性的提問到困難的、可能引發焦慮的提問;
▲ 從顯而易見的事實到對家庭功能和家庭關系的判斷,再到針對家庭模式的假設。
臨床工作中,我們將家譜圖作為承載時間、空間和家庭關系信息的背景框架, 對來訪者或來訪家庭開展評估和治療。家譜圖是系統化思維的關鍵參照點,幫助我們探索來訪者的問題和困境,推動我們理解來訪者在其特定的生命周期、人際關系和個人家庭功能等背景中的個人經驗。本書將對如何把家譜圖整合進臨床治療的各個部分做詳細的展示。
莫妮卡·麥戈德里克(Monica McGoldrick)獲耶魯大學俄語研究碩士學位,史密斯女子學院社會工作碩士和博士學位。她在新澤西創建多元文化家庭研究院 (Multicultural Family Institute)并兼任院長,同時也在羅格斯大學下設的羅伯特·伍德·約翰遜醫學院精神病學系擔任教職。臨床執業的同時,她著有多部家庭治療專業書籍,獲得家庭治療師和大眾讀者的廣泛好評。她的著作《家譜圖:評估與干預》(Genogram: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是家庭治療培訓項目的參考書目。
謝中垚,任職于中國政法大學社會學院心理學系,畢業于北京大學醫學部醫學心理學系,獲博士學位。研究興趣主要集中于臨床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和文化心理學。科研、教學工作之余也開展心理咨詢臨床實踐。
目 錄
插圖目錄 001
致謝 001
序言 001
治療的目標及家譜圖如何發揮作用 002
賦予家庭新視角:家庭生命周期 007
關注家庭的背景與文化 007
用家譜圖分析“家”的重要性 009
創設安全的治療情境 013
開始提問:將當前困境與家譜圖關聯 015
初始訪談 021
如何在治療初始階段繪制家譜圖:以約翰·弗里曼為例 033
家庭關系指導方針 042
步:了解家庭歷史并建立工作聯盟 047
啟動治療:評估家庭文化背景、建立關系和初始步驟 049
第二節治療 051
第三節治療 052
促進來訪者投入治療 071
幫助來訪者探尋家庭歷史 075
處理對家譜圖的阻抗:未盡的傷逝 078
應對阻抗的臨床提問 095
探索“融合”、“斷絕”以及“無形的忠誠”等家庭模式 097
“有毒的”父母以及其他不可理喻的家庭成員 101
信件、電子郵件、短信、電話與面對面溝通 108
將家庭成員帶入治療 111
“反轉”技術 113
“疏遠你的人” 114
修復斷絕的關系 116
有關情感融合與關系斷絕的臨床提問 120
兩人關系、三人關系與三角關系 121
去三角化 129
與姻親及圈外人構成的三角關系 133
處理家庭互動中的恐嚇與威脅 140
圍繞罹患精神疾病或染有毒癮之家庭成員的三角關系 141
與上帝或宗教信仰的三角關系 142
家庭秘密 142
指導來訪者去三角化 146
關于三角關系與去三角化的臨床提問 155
性別與哀悼 159
贍養關系家譜圖 161
對喪親的不良適應 162
使用否認或逃避等防御機制的家庭 165
幫助家庭保持控制感 167
組織治療架構:同時或單獨與家庭成員工作 168
與喪親相關的臨床提問 169
幫助家屬處理尚未完成的哀悼 170
揭開深藏的喪親之痛 175
處理新近發生的喪親 177
直面沖突的家庭關系 179
確證對治愈儀式的需要 182
對將有親人離世的家庭開展治療 182
有關遺囑和遺產的治療 188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夫妻關系 197
被重復的三角關系 197
在夫妻治療中應用家譜圖:尼克與阿琳 198
退步與向前發展 204
離婚和再婚:三角關系、斷絕關系與關系重建 207
再婚家庭中常見的三角關系 212
有關夫妻議題的臨床提問 225
探究三角關系 230
童年和青春期的兄弟姐妹:結盟、三角關系與不睦 236
評估與建立關系 240
游戲家譜圖:游戲與談話 240
針對兒童案例的臨床提問 247
影響兄弟姐妹關系的因素 251
貫穿生命周期及離世后的關系 252
有殘疾兄弟姐妹的家庭生命周期議題 258
兄弟姐妹關系與夫妻關系 260
兄弟姐妹關系對養育子女的重要性 263
父母去世后的兄弟姐妹關系 264
同父異母 / 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和繼兄弟姐妹 270
關于兄弟姐妹家庭模式的臨床提問 271
治療師家庭與來訪家庭之間的共性 277
治療師探索自身家庭的原則 278
關于治療師自己家庭的臨床提問 283
參考文獻 284
第1章 家譜圖在臨床實踐中的應用
簡單來說,家譜圖(genogram)是標示出你所屬家庭之情況的圖譜。對于采用系統化視角的治療師,家譜圖是引導開展臨床治療的“基本地形圖”。來訪者是誰、來自哪里、生活中都有哪些重要人物……家譜圖可以將這些信息直觀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它還為臨床工作者提供思考架構,幫助我們理解來訪者當前面臨的壓力、過去經歷的苦難,以及治療中可以調動的資源。家譜圖也是收集、組織臨床信息的工具,既有助于治療師了解來訪者,也可幫助來訪者對其困境及過往經歷有更深刻的理解。若沒有家譜圖的助力,追溯來訪者的家庭過往、幫助他們了解其僵化的家庭模式都將舉步維艱。
家譜圖可以標定個人的血緣與法定親屬關系,也能厘清并呈現來訪者非正式的社會關系網絡,如好友、同事、寵物等。家譜圖與附帶的家庭時間線或家庭大事年表也可以作為治療師評估與治療的基本指南,把握來訪者復雜的人生經歷、個性特征、價值觀以及社會關系網。
家譜圖還能記述家庭關系的發展演變過程,標定出家庭歷史中的重要人物, 以及可能再度上演的早期家庭模式。盡管家譜圖本身就能追溯、記錄個人及其家庭的歷史,但我們通常還會另外制作一個記錄家庭演變的時間表,用于突出展示各個家庭事件發生的時間。
厘清來訪者的家庭歸屬關系是治療的重要環節,而家譜圖可對此提供有效的幫助。臨床工作中,幫助來訪者認清他 / 她所屬的家庭,了解更多的家庭淵源和故事,可以從中汲取更多改變的勇氣。人們身處困境時常常會感到孤立無援,以至于忘記了自己歸屬的家庭背景。但即便感到孤立無援,實際上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中都蘊含豐富的資源。正如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1994)在《希望教育學》(Pedagogy of Hope)一書中所說:
沒有誰會獨自到來……即便他只是只身抵達,不見家人、配偶、子女、父母或兄弟姐妹的陪伴。也沒有誰會獨自離開,我們心中都有各自的根,靈魂也絕不會空空如也。我們的記憶中交織了許許多多,自我浸潤在個人的過往與文化傳統之中;記憶——時而破碎,時而清晰,時而難忘,有關我們童年走過的街巷;遙遠的過去可能突然復現在面前——可能是一個微笑,一絲羞赧,一雙大手……也可能是一句不知是何人說過的話。
治療的目標及家譜圖如何發揮作用
默里·鮑恩認為,理想的家庭關系是“分化”(differentiation)的家庭關系,即來訪者與每位家庭成員都有著個人對個人式的關系(person-to-person relationship)。系統化觀點認為,治療的基本目標在于幫助來訪者做出抉擇。若想達成這個目標,我們不僅需要在思想上領會“人與人彼此關聯、人與自然息息相關”的觀念,還應在行動上與他人和大自然建立積極的情感聯系。因此,治療的目標在于幫助來訪者限度地提升自我效能。
臨床實踐中,評估、建立關系和干預——各步驟工作不同,但背后有著統一的主旨,即幫助來訪者找到處理具體困境與人際問題的方案。而家譜圖是幫助他們發現困境原因、挖掘應對資源的向導工具。通過了解生活、家庭背景信息,治療師可以支持來訪者確定真正需要修正的家庭關系,并在此過程中幫助他們積累處理困境所必需的信心和勇氣。
人們若想做出抉擇,首先要以自己為原點,看清自己身處的位置,厘清自己的重要關系。如果缺乏這種原點意識,則難以在復雜的生活與紛繁的人際關系中確定前進的方向。通過引導來訪者觀察家譜圖,治療師可以幫助他們找到與他人、環境和諧相處的方法,發展出關懷他人與被人關懷的人際關系,而不再做出忽視環境、貽害后代的選擇。
這一目標需要來訪者在人際聯結中培養穩固的心理、精神和文化認同感。也需要我們能認識到,自己的生活永遠是嵌入在更廣泛系統中的一部分。用博爾赫斯的話來說,“我們是過去已逝先人在這個時代的延續,而我們的后人也將成為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永生的延續”(Borges,1972,p. 21)。
一個人由其過去與未來構成,是否能清晰地意識到這一點對生活抉擇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因此,這也是心理治療的核心,關系到個人的倫理道德和生活抉擇。個人身處的環境,即個體所屬的系統(見圖 1.1),橫向上包括我們當下所處的家庭與社群,縱向上包括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家庭系統裹挾著我們從嬰兒到兒童,而后邁向成人直到迎來死亡,并定義了我們留給下一代的遺產。治療師在臨床實踐中應秉持“從來訪者所處的環境入手思考問題”的思維方式,這一點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