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人的類本質概念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核心基礎概念。類是人對自然與自身客觀普遍性的概括。人的類本質則是人以普遍性為對象的對象性本質。人的類本質不是精神性、意識性的,也不是純粹的抽象物,而是一種能夠將現實性與抽象性結合起來的具體普遍性的概念,是馬克思用唯物辯證法對抽象本質論的改造。人既在意識中也在實踐中以普遍性為對象,并通過占有對象普遍性的對象化活動實現和確證自身的類本質。在此過程之中,人的類本質與其現實化形成的各種類特性之間存在著抽象與現實、普遍與特殊、無限與有限、主體與對象等矛盾,這些人所特有的內部矛盾構成人的潛能所在。作為潛能的人的類本質則規定了人的本質需要和本質能力,人類歷史的全部內容就是人的類本質潛能現實化的過程展現。
在歷史唯物主義中,馬克思人的類本質概念作為一個融貫性線索,既為異化勞動設立了標準,也為共產主義社會中真正的人設立了標準。這一標準是馬克思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關鍵,也是他后期進行更具體、更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和革命理論研究的哲學依歸。只有使人的現實性不依賴和受限于外物而直接與人的類本質相統一,人的自由個性和類的普遍性相統一,真正的人與真正的共同體相統一,人才能獲得真正的解放。
序言
認識你自己!這句刻在古希臘德爾斐神廟上的無聲箴言,為人們展示了一切哲學的依歸,那就是人自身。人就是人的世界。人的奧秘就是世界的奧秘所在。作為自然界最奇特的存在,人自從誕生之日起就以驚奇的目光思考周遭的一切,開啟了認識自己和認識世界的智慧之門,走上了探求自然規律與人生意義的無盡旅程。在這個世界中,人到底是什
么?人的本性如何?人生的意義是什么?這些關于人的最永恒的話題,是哲學上最高的東西,也是哲學探究的最高目標,這個目標從未改變和動搖過,自始至終都是人類一切思想牢固而不可動搖的阿基米德點。
作為一切哲學的根本關切,主體的人始終居于哲學話語的中心論域。哲學所探尋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人與世界相互關系的問題,每一種哲學思想或話語的體系,無論其關注的主題具體是什么,都必然打上人的印記。無論人是作為某種理論的主體被正面予以關注和探討還是作為隱藏的主體線索導引著思想的走向,也無論思想者們看沒看見、承不承認,人對自身的認識始終是貫穿哲學史的一條主線。在這條主線上,人的本質問題作為核心支點為人確定了基本的定位,也影響著人對自身認識的基本方向。古往今來,多少哲學家、思想家,以及普通人都對人的本質問題進行了反復的追問,可答案至今尚未明確統一。答案的未明決定了追求答案的繼續,人的本質的未明也使人們開辟出認識自身的各種形式和路徑。也正是人的本質的未明與不定造就了哲學獨特的氣質,人的哲學思考始終呈現出一種對自身生命之肯定、又對現實存在之否定的矛盾與掙扎,顯現為哲學疑神疑鬼的反思氣質和觀點難以趨同的精神痛苦。這種哲學的痛苦就像人深陷于世界的原罪,哪怕意義是難以明確的,卻仍要去追尋一個存在的合理性。于是人一刻也不能停下來,不能停止思考、不能停止活動,只有在不斷地追尋中,哲學中的理想人生和超越價值才會時而閃爍于前方,不使人的世界陷入意義虛無的黑暗。
馬克思正是在對人的問題的追問中建構起自己的思想脈絡。他一生始終秉承著對人的深切眷愛和對人前途命運的殷殷關懷。早在中學時期,17歲的馬克思就在其畢業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表達了他要為人類服務的崇高理想。大學畢業后他就職《萊茵報》,其間,對現實的人的發現和關懷促成其思想從唯心主義到唯物主義、從自由主義到共產主義的偉大轉變。在馬克思的整個思想體系中,他關注現實的人及其命運困境,批判資本主義社會對人的摧殘和對人的本質的異化;他在對人的本質的思考和把握中,在對現實的掙扎和痛恨中,逐步勾勒和描繪出一種能夠使每個人都獲得全面自由發展的理想社會形式,為人類社會的發展指明了超越現實的根本方向?梢哉f,對人的關懷是馬克思一切思想理論共同的中心價值,這一價值在他不同時期著作中以不同的形式表現出來,占據了前提性和總體性的地位。正是對人的關注和追問那些哲學中的經典主題,關于人性、人的本質、人的異化、人的解放等,特別是人的本質問題,不僅成為馬克思每次思想演變的動因,還構成了歷史唯物主義思想理論建構的基礎。
在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各種論述中,人的類本質是一個非常關鍵的概念,它不僅體現了馬克思對人最基本的看法,還關系著他整個思想體系的內在聯系和融貫,十分值得予以學術性的重視。然而,長期以來,馬克思人的類本質概念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還存在著相當程度的忽視和誤解。特別是在人本主義和科學主義兩大西方馬克思主義派別的爭論中,科學主義對人的類本質的漠視和拋棄說曾一度使這一概念瀕臨消解,由此也造成了人們對馬克思思想體系整體性、連續性的質疑。當然,也有很多的馬克思主義者致力于捍衛馬克思的基本人學立場,肯定他早期談論人的類本質概念的意義。馬克思在對前人思想的繼承和批判中賦予這一概念以實踐和歷史的具體內容,并以此構成了他后期思想建構的基礎。的確,馬克思反對傳統的形而上學,批判德國古典哲學中虛無抽象的人的本質概念。但反對不是否定一切,批判也是為了重構,馬克思所關注的人不是虛無的,而是辯證的;不是脫離現實的,而是自由有意識地活動著的人。他所論述的人的類本質概念也不是純粹抽象的,而是一種具體普遍性的概念,是現實人之生存狀態和真正的人之自由與解放之間相互統一的依歸。如果沒有這樣一個概念,人的存在就失去了普遍的標準和依據,就會猶如無根的浮萍而隨波逐流,最終喪失共同的價值和
意義。
近代以來,正如馬克思所批判的那樣,隨著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社會的興起,人們普遍變成了私有財產的奴隸,人的類本質也異化并淹沒在物欲橫流的現實之中。在科學發展、理性膨脹的現代、后現代,人們更是在對物的追求和信仰中與哲學理想漸行漸遠。人們不再重視人類終極價值的善,而是主張個人權利至上、利益多元和價值的相對化,這導致人們在經濟全球化的現實中日益失去可以相互溝通的公共性價值基礎。一些思想家甚至高高舉起拒斥形而上學的大旗,力圖把人的本質、類本質這樣的概念給消解掉,為其所謂的個性多樣化發展(實則私欲的膨脹)開辟更廣闊的自由空間。實際上,他們并沒有體會到哲學對人最深層次的關懷和慰藉,就貿然割斷了形而上本質與現實間存在的聯系。如今各種事實和現象都已經證明,這樣的做法并沒有使世界變得更美好,反而造成諸多全球性、普遍性的現實問題,如環境污染、生態失衡、核彈威脅、地區沖突等;利益、權利的至上性也沒有使現代人變得更加幸福,人們反而普遍地在物質越來越豐富的社會中越來越看不到前進的方向和動力、感覺不到人生的意義所在。現代人內心的空虛和迷茫成為時代之痛!他們消解了虛無,現實就滑向了虛無;他們消解了人的本質,人就迷失在本質缺乏的空洞之中。時代之痛呼喚著人主體性的歸位,也呼喚著對人的本質的重新認識和肯定。本書立足于對馬克思人的類本質概念的研究,或許能夠在對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闡釋中,使人們重新認識自身,撥開那些遮蔽歷史已久的繚繞云霧,讓馬克思主義的真理之光照亮現代人的精神家園,再次支撐起那個屬于人的阿基米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