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八年(1773),四庫全書館開館,于敏中出任正總裁,為纂修《四庫全書》的主要負責人,常隨乾隆左右。陸錫熊與紀昀(曉嵐)同任總纂官,具體負責主持編纂工作。
乾隆三十八年至四十一年間的五月至九月,乾隆都前往熱河行宮(即承德避暑山莊),于敏中隨行,期間乾隆關于《四庫全書》的旨意,以及于敏中的想法、相關事宜等,通過于敏中的書信,向在北京的陸錫熊等人傳達落實。今僅存的56通書札,即是四庫館前期,于敏中與陸錫熊集中商討如何編纂《四庫全書》的珍貴史料。涉及內容極為豐富,舉凡人員配備、職司分統、工作協調、后勤保障等統籌工作,以及書籍分類、版式擬定、發凡起例等體例的制定,書籍的刊刻、謄抄、校對、刪改、存毀,等等,事無巨細,均有布置或商議。可為疏闊的歷史罅隙,填充具體生動的細節。
由于書札事關中秘,直到1933年才以《于文襄手札》之名影印出版,為學界所重。張曉芝先生今對草書信札全文,做了仔細的釋讀、精確的年月日考訂和翔實的箋證,使這批珍貴的文獻厘然可讀,并詳為爬梳關涉的大量史事,頗具文獻價值和學術價值。
此次出版,隨文影印56通原札,以便參讀。
一、珍貴史料:正總裁寫給總纂官的親筆信札,反映了四庫館前期編纂《四庫全書》的生動細節,史料珍貴,也揭秘乾隆皇帝纂修《四庫全書》的諸多意旨。
二、準確釋讀:信札全為草書,釋讀難度極大,整理者逐字進行了仔細辨認,并施標點。
三、精確考訂:古代信札,落款時間只署月日,或者只署日,甚至不署日期,整理者精確地考訂了年月日,并按時間先后排序,方便閱讀。
四、翔實箋證:書札背后關涉諸多史事,整理者詳為爬梳,述明原委,充分發掘信札的史料價值。
五、回歸原本:隨文影印56通原札,方便參讀。
于敏中(1714-1779),字叔子,一字重棠,號耐圃,江蘇金壇人。乾隆二年狀元,歷任內閣學士、軍機大臣、戶部尚書、文華殿大學士,謚文襄。四庫全書館開館,任正總裁。著有《素余堂集》。
張曉芝,山東蓬萊人,現為四川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化學院副教授,中國古代文學碩士生導師,西南大學文學博士,南開大學文學院博士后。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四庫學等領域的研究。撰著《蕭穎士集校箋》等,在《讀書》《光明日報》《古籍整理研究學刊》《中國四庫學》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