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結的中國經濟》是李克教授繼《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之后,又一本解惑中國經濟的實用著作。經濟需要轉型,產業需要升級,這是我國市場經濟深入發展的必然。《糾結的中國經濟》結合國內經濟發展中出現的28個糾結問題,從“我們的生活為什么這樣難”、“那些關于錢袋子的話題”、“轉型和升級為什么這么慢”、“我們的企業之路在何方”、“國際合作那點事”等方面,通過對中國經濟實證、經濟政策等方面的分析,結合相關真實案例,對于我國的經濟發展提出了許多獨到的建議,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糾結的中國經濟》詳細介紹中國的經濟為什么這樣糾結?作者理論結合實際經驗,將中國經濟發展中所涉及的熱點問題,為讀者一一作出具體的、詳實的解答,并在書中加入諸多真實案例,給各大中小企業以啟發和指導。海報:
中國的經濟為什么這樣糾結?
今天的中國經濟,怎是一個“糾結”了得?!老百姓日子糾結,政府也在糾結;窮人糾結,富人也糾結;老年人糾結,年輕人也在糾結;民營企業糾結,國有企業也糾結;股市糾結,樓市糾結,速度糾結,增長糾結,環境糾結,國內糾結,國際糾結……在經歷了三十多年的經濟快速增長之后,當今的中華大地上,竟然還有著這么多糾結的人和事,更不用提人們的“幸福感”水平啦!中國的經濟到底出了什么問題?為什么中國經濟和大家的生活這樣糾結?
帶著大家的這些疑惑和憂慮,讓我們在本書中一起來共同觀察和思考一下,今天的中國和中國人經常需要面對的那些糾結吧!
當今中國,在看到我們巨大成績的同時,大家應該更清醒地意識到仍然存在著大量問題,甚至是危機。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的發展現在又到了一個關鍵性的“節點”。如果經過努力拼搏,相對順利地實現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將是國家、民族之大幸。不然,中國將有很大的風險陷入“發展的陷阱”;在逐步喪失我們以“人口紅利”為代表的低成本優勢之后,“后發劣勢”將愈加強烈地表現出來,危機和衰退也就不遠啦!
要深刻了解這些糾結、認清當今中國經濟的現狀,首先我們需要理智和勇敢地重新審視一下我們現今依然盛行著的“世界工廠”模式、“GDP情結”和“速度情結”。思考一下,中國經濟究竟是在靠什么增長?我們經濟增長到底是為了什么?是為了速度而速度嗎?還是為了趕超而趕超?老百姓的生活福祉、國家民族的生存尊嚴、國際社會中的中國形象和地位等方面,是不是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和落實?環顧世界,在目前經濟全球化與區域化的情形下,今天中國的“經濟大國”地位是不是離“經濟強國”還有很大的差距?對企業而言,我們過去津津樂道于“產能”、“資產規模”,以為“做大”就等同于“做強”了,有時候甚至近乎瘋狂地進行固定資產投資,可是結果是時至今日仍然沒有國際市場的話語權和控制力。在我們以巨大的資源、能源消耗和環境代價為世界貢獻“中國制造”的產品之后,得到的依然是利潤蛋糕中最小的一塊,而且常常伴隨著貿易摩擦和外國的調侃,這又是為什么?
再看看當下中國國內的氛圍,貧富懸殊以至于對立,常常不絕于耳;貪污腐敗,雖然中央不斷下狠手,但涉案金額越來越大;國企與民企的紛爭,時不時地甚囂塵上;樓市和股市,讓剛剛出現的中產階級和白領們望“市”興嘆,也創造了“房奴”、“蝸居”、“蟻族”、“小散”這些中國話里的“新新詞匯”,權當是灰色生活狀態下的灰色幽默,苦中作樂吧;食品安全、醫療安全、工作安全、養老安全以至于生存安全等等,正在不斷挑戰著今天國人的眼球。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生活在這樣的國內外環境中,中國人的日子怎么會不糾結?
在當今的中國,即使是普通人,也已經對“世界工廠”、“中等收入陷阱”、“人口紅利”、“可持續發展”、“改革開放”、WTO等等詞匯耳熟能詳了;國內外的經濟學家們更是對中國經濟現象背后的“凱恩斯主義”、“后發優勢”與“后發劣勢”、“經濟轉型升級”、“國進民退”、“中國模式”是否成立、“政府主導型”與“市場主導型”的發展模式孰優孰劣、“權貴資本主義”是否在中國存在等等問題,展開著激烈的爭論;中國的各級政府,更是在制定經濟發展戰略和政策的同時,常常非常強勢和高調地介入到具體的經濟事務當中去,“中國式投資”、“中國式救市”、“中國式外貿”、“中國式產業發展”、“中國式增長”、“中國式消費”、“中國式創新”等等背后,都能看到中國式強勢政府的主導性和影響力。那么,從上而下,對經濟事務這么多的關注度和參與,為什么中國經濟仍然這樣糾結、這樣混沌呢?我們還能否走出經濟發展的誤區,讓我們的未來和子孫們不再糾結了呢?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依然沒有擺脫“一抓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其背后的根本原因還是在于我們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依靠大規模投資驅動的模式,而這種模式的基礎的可持續性已經越來越薄弱,而且政府在其中的強勢主導的角色也越來越受到質疑。這種中國式的“投資大躍進”的狂歡,不僅反映在我們的高鐵建設中、房地產行業中、金融債券市場的發展過程中以及各類交通設施與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過程中;而且,在我們過去的招商引資工作中、各地的外向型經濟開發區的建設中,也表現得淋漓盡致;甚至于,在今天的新興戰略產業發展、創新經濟發展、海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我們都可以看到各級政府主導的“投資大躍進”的一次次上演。這樣大規模、長時間的投資沖動,固然為GDP的增長多貢獻了幾個點數,可是我們都不愿意仔細地評估一下、思考一下,這些投資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未來到底能夠帶來什么?經濟規模的擴展,姑且不去談論投資方向對錯與否,也不可能帶來經濟“質”的提升、核心競爭力的提升、軟實力的增強!況且,政府主導下的增長模式,我們常常是犯了投資方向和策略上的錯誤,并且是寅吃卯糧,以犧牲未來換取今天的增長!以至于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也調侃,我們的政府是以不斷的“改革”來掩蓋過去不斷犯下的改革中的“錯誤”!
當然,任何經濟體的轉型和發展都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更不要說像中國這樣的大經濟體。可是問題是,我們的改革代價是不是太大了?我們的“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不是讓“市場機制”扭曲得太過度了?政府和特權是不是太強勢了?作為經濟基礎的消費者和民營企業,是不是太弱勢、太沒有地位了?特別是幾十年來以公有制為主的經濟體系沒有改變,民營企業的合法身份和政治前景不明,現在民營企業家“移民”的積極性已超過“投資”的積極性,導致民營經濟迅速下滑。這些問題不解決,我們的糾結就不會停止,中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將會有一個大問號,我們今天所熱盼的經濟轉型升級和調整結構也將會變成指鹿為馬、遙遙無期!
其實關于國內生產總值GDP,中國在2011年超過了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在大家興奮之余,有沒有想到過中國在鴉片戰爭之前的將近一千年中,都是世界第一,而且在高峰時期中國的份額占到世界的三分之一,遠超過今天的美國,可是這并沒有阻止之后一百多年的中國的屈辱歷史!所以說,一個以GDP規模衡量的“經濟大國”,絕不等同于具有核心競爭力、制度效率和軟實力的“經濟強國”!
更何況即使是中國想做“經濟大國”,目前也是困難重重:出口問題很大,內需沒起色,投資也沒多少家底了。過去的傳統的出口產業,近些年由于外部市場需求不振、內部成本高企而陷入蕭條;國內內需,也由于“世界工廠”模式,振興毫無起色;即使是我們經濟增長一直以來真正依托的投資,包括政府引領的基礎設施和房地產投資,以及工業投資,特別是像2008年的政府四萬億拉動起來的各類近三十萬億的投資,既花掉了我們的家底,也由于投資方向不是以產業升級、民生內需為目標,而導致了新一輪的房地產泡沫和各地的“投資大躍進”,以及之后的一大批重復建設項目和半拉子工程。如今的經濟大蕭條和人們的糾結,與我們過去幾年“投資大躍進”是息息相關的,也是我們為政府主導型發展模式所付出的代價。
大家也常常將中國和它的緊鄰日本作比較,日本作為“東亞模式”的始作俑者,曾經在20世紀50年代中葉到80年代后期積極推行過“政府主導型”的發展模式和趕超戰略,而且當時有一整套有效的依托國際市場信號和市場機制的關于產業發展戰略和產業政策的操作手段和措施,即使這樣,也沒有阻止日本經濟在90年代進入“平成衰退”,以及之后的“失去的二十年”。可是今天,在有些中國人嘲笑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的時候,如果我告訴大家在日本這些年真正發生的事情,可以總結為“第二次明治維新”,目標是建立一個只有“小政府”的“公民社會”,不知道大家會有什么感想?如果再告訴大家,從經濟上來看世界上有“兩個日本”,“地理日本”之外還有一個“海外日本”,并且擁有包括在中國的大量優質的海外資產,總規模接近8萬億美元,不知道大家又會作何感想呢?所以,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目標一定是要成為“經濟強國”,而不是以“經濟大國”沾沾自喜。
與此相反,近些年來,國外的跨國企業在通過各種途徑,在強化它們自身在中國市場和產業鏈上的強勢地位之外,積極地兼并和控制中國本土的優質企業以期待更多的利益和影響力。作為企業,它們的戰略和行為無可厚非,問題是我們自己,如果我們自己不能發展出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市場的話語權,我們的“世界工廠”的境遇將無法根本扭轉,“以中華之力為世界打工”的窘迫局面將會存續,成為“經濟強國”的轉型升級之路將會前景黯淡!大家可以隨便看到這樣的例子:2006年10月,德國拜耳醫藥與中國東盛科技的啟東蓋天力制藥公司簽署協議,以10.72億元收購后者的“白加黑”感冒片、“小白”糖漿、“信力”止咳糖漿等業務和相關資產,東盛科技仍保留部分西藥OTC業務。這其實只是醫藥行業的冰山一角,國內最大抗生素生產基地中國的華藥集團,早在2004年已經賣給了荷蘭的DSM,后者是歐洲最大的醫藥生產企業。其實,就連中國人最常用的緊急避孕藥毓婷,原本是北京紫竹醫藥的,但現在是瑞士諾華100%控股。再看我們的電池行業,南孚曾經是電池的第一品牌,在2003年8月,南孚電池被其競爭對手美國吉列集團收購。當年的手下敗將,現在成了南孚的老板。曾經,孫雯那句鏗鏘有力的“民族力量!”,曾讓南孚這個響亮的品牌傳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可是現在又有多少人知道南孚已經不是中國的企業了?再有,2006年8月法國著名小家電企業SEB收購了國內烹飪炊具第一品牌蘇泊爾,這個當年出身浙江的中國名牌,已經成了法國貨。北京的大寶,“大寶明天見,大寶天天見”,多么熟悉的廣告語啊!大寶幾乎是大多數工薪階級的必用品牌。可惜事實是,早在2007年4月美國強生就已經收購了大寶。別以為中低端這塊市場外國企業不要,對于外來資本來說,中國13億人,沒有多少是有錢人,還是普通收入人群為主。另外,食用油領域的金龍魚,這個牌子幾乎出現在每個中國家庭的廚房里,市場占有率在50%以上,品牌的市場競爭力是位列第二名的福臨門的8倍,它現在徹頭徹尾也是一家外資企業,屬于新加坡郭兄弟糧油私人有限公司。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創建于1987年,為中國最大、全球第五的食品飲料生產企業,在資產規模、產量、銷售收入、利潤、利稅等指標上曾經連續11年位居中國飲料行業首位,成為目前中國最大、效益最好、最具發展潛力的食品飲料企業。2010年,全國民企500強排名第8位。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是第十屆、第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因其卓越的領導才能和經營能力,先后榮獲全國勞動模范、“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企業家、中國經營大師等榮譽。不過,宗慶后本人已經于1999年獲得美國綠卡。法國達能收購娃哈哈等知名品牌,目的是否在于壟斷中國飲料行業,也曾經在國內引起激烈討論。還有,河南的雙匯火腿腸,也早在2006年就賣給美國高盛集團。2008年,高盛又投資2億~3億美元在湖南、福建收購了10多家養殖場,現在只能說雙匯是美國的了。另外還有一個例子是我們熟悉的中華牙膏,大多數人應該沒有想到中華牙膏居然是荷蘭公司的。與此類似的還有中國著名商標美加凈,該品牌曾經占有國內市場近20%,上海家化與美國莊臣公司合資之后,“美加凈”商標被擱置。跨國公司向上海家化投入巨資,實際上是將“美加凈”逐出市場,為自己的品牌開路。再來看,從整個洗化行業上來說,美國寶潔利用其品牌優勢和稅收優惠,基本上擠垮了國內洗滌品企業,國內十大民用洗滌劑品牌幾乎全軍覆沒。僅美國寶潔的飄柔、海飛絲、潘婷、沙宣四個品牌,就占有60%以上的國內市場,超過了國際公認的壟斷線。還有,就是日本伊藤忠商社一家,也已經在中國的青島啤酒、杉杉西服、山東如意、康師傅、燕京啤酒、北方車輛廠等中國優質企業中,要么參股、要么控股,正在穩步推進著它的中國經營新戰略。
在這里舉這些例子供大家思考,即使會有出入,我們的目的當然也不是讓大家去指責和敵視這些外國的跨國企業,更不是去煽動仇恨和外企“陰謀論”,相反,我們在肯定外企為中國經濟發展作出的貢獻的同時,更應該看到它們對這些中國企業的股權投資是基于它們對中國經濟未來的積極態度使然,而且也是順應了經濟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發展方向。不過,外國跨國企業的“陰謀”沒有,“陽謀”是一定有的!那也就是外企的這些股權投資行為,一方面希望“固化”中國企業的“世界工廠”模式,將中國企業進一步捆綁在國際產業鏈的加工組裝等中低端環節,以“代工模式”繼續存在,從而為外企創造更大的利益;同時,盡可能隔斷中國企業與國際市場、原材料、研發機構以及核心零部件廠商的聯系和潛在合作,以鞏固這些外企的國際壟斷地位和話語權;并且,可以利用中國企業在國內已經形成的市場網絡、品牌、行業影響力、政府渠道和公眾形象,積極拓展外國跨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新盈利空間和模式。所以說,問題的一切取決于我們自己,取決于我們是否真正有勇氣和決斷去面對和改變我們曾經引以為豪的“世界工廠”發展模式、政府主導的發展戰略;取決于我們能否以壯士斷腕的精神和背水一戰的膽魄去解決那些阻礙和困擾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深層次的經濟體制和制度層面的問題。若不如此,“中等收入陷阱”和“后發劣勢”將離我們越來越近,中國經濟增長的拐點也就不遠了;我們現在熱切期盼中的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只會漸行漸遠、最終成為一個口號和念想!
今后中國經濟發展的唯一出路就是轉型升級、制度變遷,那些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政策只能是“術”,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舉例來說,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解決諸如民營企業的定位問題和政治身份問題、中小企業的功能認定和作為弱勢群體的扶持優惠政策的對應。要解決“國進民退”的問題,放開審批,打破行業壟斷,將更多的權利還給市場,激發企業的活力。要重新界定政府的角色和功能,防止政府功能和規模的無限制擴張。政府更多的是社會公共管理的一個組織機構,是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者,而且必須受到社會和公眾的約束和裁判,而不能過度地介入經濟活動的中心當中,以減少官員尋租和腐敗的幾率。政府和企業不存在誰領導誰的問題,是平等的關系,企業要依法經營,政府要依法行使權力,官員們更不應該是現代社會中的“父母官”,企業和社會公眾也不是誰的“子民”。
特別是在中國已經進入高成本時代、“人口紅利”消失殆盡的今天,我們必須要轉變增長方式,推動經濟的轉型升級。過去依靠傳統成本優勢的中國經濟,要盡快轉向,提高生產要素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保護知識產權,鼓勵技術創新,以效益型發展模式取代過去的產能型、規模型的增長模式。在改革中,逐步拋棄政府主導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形成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新型經濟增長方式。加強和國際市場和生產網絡的對接和合作,沖破中國企業的代工模式,盡快形成中國自己的“產業鏈”,以特定優勢行業為突破口,以我們的“產業鏈競爭”對應國外的“產業鏈競爭”,并逐步推進和提升我們的國際行業空間和市場空間。
希望我們今天所面臨的危機,可以倒逼中國的深層次體制改革,而不要等到走到經濟崩潰的邊緣,這其中各個利益集團需要學會妥協和相互約束,在妥協和約束條件下的選擇將會更加理性和穩妥。相比較而言,今天西方世界的經濟危機很多是技術層面的問題,是操作層面的問題;而中國的危機更多的是制度層面的問題,是方向性的問題,是“后發劣勢”中包含的深層體制問題,是改革不到位催生出道德倫理和信仰的問題。中國如果不能盡快進行深層次的制度改革和體制調整,可能將會在不遠的將來出現災難性的經濟后果,所以我們必須要保持高度警惕,積極地憂患起來。若能如此,也算是對今天大家的“糾結”生活的一種補償吧,不過希望那個未來的改革紅利和收益一定是正值的!
作為商學院的教授,我曾經先后執教過美國、澳大利亞的大學,也在中國內地、中國香港、新加坡、中國臺灣教過書或是進行過合作研究,現在在日本大學商學院擔任終身教授,并且是日本大學里最年輕的商學院正教授。提及這些背景,沒有任何向讀者朋友們吹噓、炫耀的成分,只是想告訴大家我的這些經歷,可以幫助我用更廣闊的視角、東西方比較的眼光來審視、研究今天中國經濟的糾結問題和轉型升級的出路和策略。同時,在商學院的長期工作背景,也讓我更加關注解決這些問題的務實的、操作層面的方向和對策。希望這本書可以奉獻給各位讀者更加客觀、縝密、及時的分析和發展思路。如果再能夠引起大家的思索和共鳴,那將是我更大的欣慰了!
特別是作為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我們曾經親身經歷和感受過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初期的艱辛、混沌、沖突和迷惘。之后,遵循著圣賢的教誨,“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我的足跡又踏遍了大半個地球,心中珍藏著的還是“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信條,并且依然在孜孜追求。時至今日,作為海外學者,我們還是在為中國的每一項新成就而歡欣鼓舞,也為每一個缺憾、失敗而扼腕痛惜。可以說,雖然經歷了風雨,至今仍然保守著一顆中國傳統士大夫的“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之心,常常期待著自己的學識和熱情,能夠為國家、為民族分憂、解惑。這本書的出版,也是體現了這一心愿。
這本書是我關于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和未來出路的第二本著作,權且稱之為《糾結的中國經濟》吧。在本書中,我一共收錄了今天我們經常需要面對的28個“糾結”的經濟問題,希望大家可以從本書的分析中得到更多的啟發和思索。所有的一切,都是期待著可以幫助中國經濟能夠成功地實現轉型升級、中國的發展可以更加穩定長久、中國人的生活可以更加富足安康、中華民族可以擁有更多的尊嚴和國際地位、中國成為世界經濟強國的同時也是一個受尊敬的國際大國。拳拳之心,略表于此!期待著各位的批評指正!
李克
2012年7月18日于日本東京
李克,日本大學商學院EMBA課程終身正教授,日中管理學院院長和理事長,美國圣約瑟夫大學經濟學系講座教授,《亞太經濟評論》主編,香港城市大學金融與經濟學系客座教授,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講座教授,亞洲開發銀行外聘研究員,“天下財經”專欄評論家,CCTV-2財經頻道、CCTV-9國際頻道日本特約評論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公司治理,產業網絡與產業集群,公司結構,企業并購,跨國經營,以及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等。在多家知名媒體發表過諸多文章。南京大學數量經濟學專業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和美國約翰斯-霍布金斯大學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于莫納士大學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在澳大利亞莫納士大學及國立大學進行過經濟學博士后研究。
PART A 我們的生活為什么這樣難
糾結1:繞不開的中等收入陷阱
糾結2:我們是不是中產階級
糾結3:矛盾的就業市場
糾結4:如何保障食品安全
糾結5:貧富差距誰之過
糾結6:年輕人的就業為什么這么難
PART B 那些關于錢袋子的話題
糾結7:欲罷不能的國內生產總值(GDP)
糾結8:通貨膨脹傷不起
糾結9: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匯率
糾結10:“劫富濟貧”的個稅法案
PART C 還能不能再刺激些
糾結11:迷霧重重的中國樓市
糾結12:欲說還休的中國股市
糾結13:有錢買車,沒錢加油
糾結14:經濟增長和發展到底什么是為了什么
糾結15:如何摘掉“世界工廠”、“山寨經濟”的帽子
糾結16:尷尬的西部經濟
糾結17:需要怎么樣的創新經濟和創業園
糾結18:表面紅火的文化產業
糾結19:節能減排再告急
PART E 我們的企業之路在何方
糾結20:為什么我們國富民窮
糾結21:小微企業生存為什么難
糾結22:民營企業路在何方
糾結23:國有企業改革困境
糾結24:實體經濟為何沒有吸引力
PART F 國際合作那點事
糾結25:曲曲折折的走出去戰略
糾結26:中國企業為何難得信任
糾結27:聚焦WTO與中國
糾結28:為什么貿易摩擦頻頻發生
后記
在糾結的經濟話題中,通貨膨脹也許是最受老百姓關注的,也是最讓普通人糾結的話題。
“向錢蔥”不是個例
2012年3月份以來,以蔬菜為代表的食品價格“漲聲四起”。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3月份以來50個城市主要食品平均價格連續兩個10日環比上漲,其中蔬菜品類漲幅最大。
署名“米拉”的博文這樣描述:“今天去早市買菜,唉,菜價又漲了。你說樓盤漲,電器漲,那也不是天天都買的東西,生活必需品也天天漲,過日子難啊。3棵蔥7元錢。最普通的大眾菜都3.5元一斤。柿子椒,5元錢一斤。黃瓜,4元錢一斤。蔥頭,這便宜,一元錢一斤。好在我家人飯量都小。”
署名“楊雨煙”的博文認為,不僅僅是兩根蔥10元錢,今年年初以來農產品尤其是蔬菜價格全面大幅度上漲,至今沒有下降。目前蔬菜價格與3個月至4個月之前相比較漲幅都在1~2倍。
除了食品漲價之外,油價也經歷了短時間的兩輪上漲。繼2012年2月8日成品油價格上調后,2012年3月20日,成品油價再次上調。
而最讓人遺憾的是,盡管農產品價格不斷上漲,但這并沒有讓農民受益。15年間,農業生產的成本上漲遠遠大于產品價格的上漲,農民在這波農產品價格上漲中基本上沒有得到實惠。所以說增收其實就是現代版的“多收了三五斗”,對農民來講于事無補。
通貨膨脹對老百姓來說,真是“傷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