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譯釋(翻譯流暢可靠,解釋簡明清楚,適合十五歲到七十歲的中國人閱讀,一讀就懂,一讀就放不下)
定 價:¥68
中 教 價:¥40.80 (6.00折)
庫 存 數: 3
我年輕時就讀過《論語》。出于對孔子之教的敬重,我較早就發心寫一本《論語》的譯解,讓十五歲到七十歲的中國人都能閱讀。要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必須要表意清晰明確,同時又力求簡明,避免煩瑣。兩項看似簡單,實則很難。
本書主要從兩個角度作了這方面的努力:一是譯,就是翻譯,以直譯為原則,有時也為表意清晰而在譯文中作十分克制的添加;二是釋,就是解釋,或解釋為何如此翻譯,或對譯文未必清楚的地方作適當的補充。二者的結合,就是這本《論語譯釋》。
★《論語》是國人須用一生來讀的書。譯注《論語》的書很多,《論語譯釋》有其*特價值,一在用語文的方式處理語言文字問題:尊重基本的邏輯和情理,符合語言表達的基本規律,保持理解的穩定性;二在譯文一讀便懂,釋文簡明扼要,還能時出新見,合情合理。★本書或用作初高中施行經典閱讀,或用作古籍愛好者共讀,或用作成年人自行研讀,都是可以的。
后 記
《論語課》在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之后,我得到一些反饋,部分熱心讀者希望我能提供《論語》的全譯本。策劃編輯李淑云老師亦有此意,于是有了這本《論語譯釋》。
譯注《論語》的書很多,我不想寫一本跟別的譯本差不多的東西,簡單的重復沒有意義。為使這本《論語譯釋》有獨特價值,我在兩個方面做了努力。第一,用語文的方式處理語言文字問題。
一是字詞訓釋依據《說文》等古代字書,參考漢代以前的語言材料,力圖還原原文意思,力求譯釋準確無誤。子思、孟子之作引述《論語》甚少且有文句舛違,可見《論語》未必是孔子弟子或再傳弟子結集,也有可能是數傳之后才有編纂,但基本上是成書于秦漢之前,故字詞訓釋以漢代之《說文》為據是大致可靠的。二是章句譯釋遵循語意連貫性要求,力圖還原話語本意。這兩種方法完全是語文的,以此譯釋《論語》,不少篇章之譯文雖有別于前賢之說,但自信是相對準確的。第二,力爭做到譯文一讀便懂,釋文簡明扼要,盡可能減少繁復的注釋和引證(其實多數讀者不歡迎也不需要這些繁復的東西),使讀者的閱讀體驗能相對清爽。
本書所期望的讀者,是十五歲至七十歲的中國人。讓具備初中文化程度的讀者就能讀懂,是我對這本書的要求。這是合理的,因為有必要減少當代讀者與古代經典的隔膜;這也是現實的,我想我能做到。我的同事袁文說,她的兒子還在念小學,每日讀我的《論語課》五則,非但沒有障礙,還讀得津津有味。而這本《論語譯釋》,行文風格和閱讀難度,跟《論語課》基本一致。本書或用作初高中施行經典閱讀,或用作古籍愛好者共讀,或用作成年人自行研讀,都是可以的。我的寫作預期,除了譯釋準確無誤,便是要把這本書寫成一本大家都可以一讀的書,一本不隔的書。也只有實現上述預期,我才敢說無愧于孔子,才算是為《論語》的普及貢獻了一點微末的力量。
這本書的撰寫,既難也不難。《論語》我很熟悉,許多篇章年輕時就能背誦;當年在成都七中開設《論語》課程,對《論語》也有教學的經驗基礎。我比較熟悉《說文》《釋名》等文字訓詁書籍,研讀過《論語》注疏,也讀過一些先秦古籍,寫一本《論語譯釋》不算太難。難的是譯釋的準確可靠。漢代以來,詮釋《論語》的前賢數不勝數,眾說紛紜,最難取舍。為解決這個問題,我采用的方法是繞開前人注疏自行翻譯,若有疑惑則依據《說文》等字書追索古義,然后再來參照前賢注疏,反復斟酌、決定取舍。最后參看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以求完善。當年我教《論語》是以《論語譯注》為教材,楊先生的譯文較為暢達,頗有參考價值。當然,《論語譯注》也并非悉數妥帖,我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后出轉精,庶幾不負前賢所望。
著書是慎重的事,稍有不慎,便會往自己臉上抹黑。我自以為相當慎重,書稿撰畢,又自行審讀了若干遍,并就一些章句的理解征詢過郭虹等師友的意見。但鑒于個人才智有限、學養不足,缺點與疏漏必定難免。每念及此,甚感惶恐。讀者若能有所指教,我將不勝感激,這將有助我后續完善。好在現在是網絡時代,不少平臺都能發布書評,讀者的反饋可以很方便地在網上查看到。
羅曉暉
2023年 3月
羅曉暉:成都教科院語文教研員、語文學科主任,四川師范大學特聘教授,四川省中語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語文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成都七中原語文備課組組長。著有《羅曉暉論語課》《羅曉暉詩詞課》《方法與案例:語文經典篇目文本解讀》《文本解讀與閱讀教學講談》《追求更高品質的閱讀教學:中學語文名師課例深度剖析》等。
目 錄
學而第一 〇〇二為政第二 〇一八八佾第三 〇三四里仁第四 〇五二公冶長第五 〇六六雍也第六 〇八六述而第七 一〇四泰伯第八 一二六子罕第九 一三八鄉黨第十 一五六
先進第十一 一七二顏淵第十二 一九〇子路第十三 二〇六憲問第十四 二二四衛靈公第十五 二四八季氏第十六 二七〇陽貨第十七 二八四微子第十八 三〇〇子張第十九 三一二堯曰第二十 三二六后 記 三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