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要嘗試寫一本專門讀懂孩子不良行為的書?
過去十年的心理咨詢工作經歷告訴我,家長對孩子行為的不理解 達到了驚人的程度,不少家長對親子沖突深感痛苦卻又無可奈何。有的家 長想要與孩子溝通卻被拒之心門之外;有的家長試圖糾正孩子卻導致更為嚴重的不良行為。
正確理解孩子,引導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人生發展路徑,贏得一個美 好的未來,這不僅關系到每一個家庭,也關系到我們整個社會甚至是國家的未來。
過去二十年,未成年人各類心理問題呈現出明顯的增長態勢,這引起 了家長、社會、媒體和政府部門的高度關注。孩子的教育和親子關系的處理問題經常成為社會討論的熱門話題。物質相對豐富的時代,未成年人所 展現出來的個性、對自我權利的重視,與相對落后、刻板的教育方式之間的矛盾逐步凸顯。
2021年12月10日,《中國新聞周刊》發表了一篇題為《兒童精神科擠滿了抑郁癥小患者,這屆孩子為什么這么煩?》的報道,揭開了該問題的冰山一角。
孩子為什么會這么煩?這也是咨詢工作中,不少家長提出的問題。 按理說,現在70后80后和90后父母相對于上一代人有了更多的教育資源,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深刻創傷記憶的阻礙,更好地融入了互聯網思維,他們應該能夠更理解自己的孩子才對。
然而,在工作中我們發現,情況與設想的很不一樣。家長面臨的挑戰比以前更大,似乎也更難理解自己孩子的行為。在兒童心理咨詢工作中, 我們聽到家長說得*多的話是:孩子小時候可乖了,我也不知道他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我小時候也沒這些問題呀……
當我們引導家長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理解行為背后的真實原因和目的時,家長常會感到驚訝:原來我一直誤解了孩子!難怪他會……現實中讓孩子心煩的原因有很多,但家長的不理解可能是壓倒駱駝的*后一根稻草。
孩子是天生的情緒觀察家。他們對家長、他人和自己的情緒有著敏銳的觀察力。但孩子的表達能力卻很有限,他們在表達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方面常常出現偏差。這種行為和目的分離的狀況,給家長理解孩子造成了不小的困難。
比如,一個內心渴望獲得外界關注的孩子,在行為上卻可能把自己孤立封閉起來。如果家長不懂得如何去解讀,難免會產生誤解,讓雙方都受挫。
一旦我們理解了孩子行為背后的真實目的,做到心里有數,那我們就有可能更好地去應對并解決問題。在過去幾年的工作中,雖然我一直在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但個案咨詢所起到的效果畢竟太有限。
我越來越感受到這是家長面臨的一種普遍困境,決心要寫這本書,希望幫助父母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
本書主體部分從孩子不良行為背后常見的錯誤目的入手,詳細討論了不良行為背后的原因、表現以及孩子所持的觀念(信念),在此基礎上指導家長正確判斷以及應對。
本書還對阿德勒學派相關教育理念進行了總結,介紹了孩子成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個性化探索和適應行為,從而幫助家長提前了解孩子在各個年齡段可能出現的變化,及時進行適當引導。
當然,需要特別強調的是,本書的目的絕不是給家長提供戰勝孩子的 秘密武器,而是希望幫助家長對孩子的行為做到心中有數,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期待這本書能夠讓家長對孩子的個性和行為有一個更加深入、客觀、全面的理解。
在撰寫本書的過程中,我深受著名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 阿德勒a、 魯道夫? 德雷克斯b、馬歇爾? 盧森堡c、簡? 尼爾森d等思想的啟發。德雷 克斯*早明確提出了孩子不良行為背后的四種錯誤目標。阿德勒學派一代代開拓者們的科學探索是我們深刻理解未成年人行為的基石。因此,本書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次忐忑的探索。
我還要特別感謝我的愛人王丹和兩個孩子。愛人的支持讓我能夠有勇氣去嘗試完成這項工作,孩子們的成長時刻啟發著我,這本書中的一些知識也恰恰是他們手把手教給我的。
(注:本文中所有案例均經過嚴格的隱私保護處理。)
孫傳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