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文學獎大系:布登勃洛克一家(套裝上下冊)》描寫的是布登勃洛克家族四代人從1835年到1877年間的興衰史。通過布登勃洛克家族在壟斷資產階級家族的排擠、打擊下逐漸衰落的歷史描寫,詳細的揭示了資本主義的舊的刻意盤剝和新的掠奪兼并方式的激烈競爭和歷史成敗,成為德國19世紀后半期社會發展的藝術縮影。但因作者受叔本華、尼采哲學思想的影響,小說對帝國主義勢力持無能為力的消極態度,對自由資產階級抱無可奈何的哀惋情緒。
1.德國資產階級的一部靈魂史
2.開啟了馬爾克斯《百年孤獨》的發軔之作
3.一個古老的世族,它太疲憊、太高貴,以致不能再有所作為,不能再面臨生活,正接近末日。
4. 德國19世紀后半期社會發展的藝術縮影。
頒獎辭瑞典學院諾貝爾評獎委員會委員。弗雷德里克·比克
如果有人要問,在19世紀的文學界,哪種新的寫作體裁的出現,壯大了希臘時期留傳下來的史詩、抒情詩歌和戲劇的陣容,答案一定是寫實小說。寫實小說真實、細致、全面地勾畫出了現實生活,展現出了當代人內心深處對現代社會深刻、細致入微的觀察和體驗,并注重個人和社會之間的聯系。而在這些方面,以前沒有一種可以和寫實小說相媲美的文學體裁。
寫實小說因為英國、法國和俄國等國家作家的創作而不斷成熟完善,我們可以稱之為現代散文史詩,它的出現跟歷史和科學的發展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和狄更斯、巴爾扎克、薩克雷、果戈理、福樓拜以及托爾斯泰等人的貢獻更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在德國,卻沒有出現在現代散文史詩上可以和前面幾位大師并駕齊驅的作家,雖然在詩歌創作上,德國有著自己獨特的成就。
不過讓人感到欣慰的是,在20世紀初,一位年輕的作家彌補了這一缺憾。這位作家出身于商人家庭,他在27歲時,也就是在1901年的時候,創作的《布登勃洛克一家》,讓28年來都無現代散文史詩的德國終于可以揚眉吐氣了。
《布登勃洛克一家》是一篇磅礴宏偉的寫實小說,也是德國最早出現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即使放在上面提到的幾位歐洲大師面前,也璀璨奪目。
在這本書的描述中,本世紀1①已經進入了中產階級的時代,因此,它也可以說是一部關于中產階級的小說。在小說中,社會并不是崇高得讓人無法靠近,也不是低俗卑微得讓人難以接受。在那個社會里,中產階級的人都熱衷于理性的、細致的、思想的分析和創造,而《布登勃洛克一家》對這種現象進行了理智、成熟和細致的刻畫,增添了小說本身史詩性的趣味性。而且,我們還可以從這部小說中發現中產階級的色彩、歷史的分解點、時世的變遷,發現從強勁有力、自覺和不自覺的類型逐漸轉變為小說中敏感脆弱的角色。它還細致入微地觀察到生命變化的全過程。這部小說筆力遒勁而細膩地勾畫出精巧的事物,它話題沉重但并未令人喪失斗志,并在諷刺性的言語中,充滿著幽默的趣味和安逸的情致。
從具體客觀、現實地反映社會這個角度來說,德國幾乎沒有任何一部文學作品可以與《布登勃洛克一家》相提并論。《布登勃洛克一家》不僅風格獨特,還表現出了德國共通的文化特色,即在哲學和音樂上的高超性。托馬斯·曼不僅將寫實的文學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還巧妙地把尼采的文明批判和叔本華的悲觀主義融入作品當中去,特別是小說中的幾個主要角色都比較隱秘地把音樂的神秘性
1①指20世紀。
概括出來。
托馬斯·曼(Thomas Mann 1875—1955),1875年6月6日生于德國呂貝克,父親是國會參議員,哥哥亨利希·曼日后也成為一位著名作家。托馬斯·曼高中畢業后,在當地一家火災保險公司當學徒工,同時在慕尼黑大學旁聽課程,并在業余時間開始練習寫作;1894年發表處女作《墮落》。
1901年長篇小說《布登勃洛克一家》問世,奠定他在文壇的地位,之后又陸續發表《特里斯坦》(1903)、《托尼奧·克勒格爾》(1903)和《魂斷威尼斯》(1912)等。1924年,長篇小說《魔山》的出版更是讓他聞名全球,以至于讓他可以抱怨自己應該憑借《魔山》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而不是《布登勃洛克一家》。他的其他重要作品還有《馬里奧和魔術師》(1930)、《約瑟夫和他的兄弟們》(1933—1943)、《浮士德博士》(1947)等。1929年,托馬斯·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頒獎辭
致答辭
布登勃洛克一家 1
托馬斯·曼及其作品 795
托馬斯·曼獲獎經過 809
托馬斯·曼作品年表 815
“唔,然后呢?然后呢?”
“親愛的小寶貝,這的確是件奇怪的事情,然后是什么呢?這可是事情的核心內容。”
布登勃洛克參議的夫人和他母親一起并排坐在一張用淡黃色綢子覆蓋的白色長沙發上,在它的背面有一個精美的裝飾品——一個閃閃發光且威風凜凜的鍍金獅子頭。她望了一眼坐在椅子一旁的丈夫,然后湊過來為她的小女兒解圍。此時的小姑娘正坐在她祖父的膝蓋上,吹著從窗外送進來的風。
“小冬妮!”她輕輕地提醒,“‘我所深信的,上帝……’”
小安冬妮今年8歲,長得嬌小可愛,身上穿一件絲綢衣,薄如蟬翼,絲線閃閃發亮。小姑娘轉動著長著金黃色頭發的小腦袋,藍灰色的大眼睛不斷地在屋子里張望,顯得有些茫然,卻也在極力地思考,便再次呢喃道:“然后呢?”接著她慢悠悠地背誦起來:“‘我所深信的,上帝……’”突然,靈光一閃,小姑娘的眼睛像燈光一樣亮了起來,快速地將這些句子背完:“‘創造了我以及世間萬物。’”她現在已經能夠倒背如流了,不經意間便喜上眉梢,一氣呵成地把教義問答上的這些話全部背誦出來。這本剛剛修改制定的教義可是在1835年才完成的,也就是這一年,獲得了一個權威與開明兼備的市議會的首肯而出版發行的。有了一個好的開頭,她頓時覺得自己現在背誦起來順口的感覺就如同在冬天里和哥哥一起坐著小雪橇從山坡上歡快地滑下來的那一瞬間:讓人沒有了思考的余地,也無法停止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