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6年,托馬斯·潘恩《常識》的出版極大地影響了英國與其北美殖民地之間斗爭的走向。時至今日,常識在西方國家仍然是一種強大的政治理念。然而,常識的信仰從何而來,其民粹主義邏輯如何塑造了西方民主政治制度?這些問題的答案并非不言自明。
美國歷史學家索菲婭·羅森菲爾德以流暢的文筆,對跨大西洋啟蒙運動和革命時代進行了新的闡述。從17—18世紀的倫敦、阿伯丁、阿姆斯特丹,到試圖建立一個常識共和國的費城、法國大革命時期的巴黎,再到對常識哲學不斷討論與利用的柯尼斯堡和紐約,她的敘述跨越兩個大陸和多個世紀,對常識的緣起及其流變進行了新的探究。常識的歷史遠非常識,而是充滿了矛盾和出人意料。
〔美〕索菲·羅森菲爾德,哈佛大學博士,現任賓夕法尼亞大學歷史學沃爾特·H. 安嫩伯格講席教授、歷史系主任,研究方向包括啟蒙運動、大西洋兩岸的革命時代(尤其關注法國),以及18世紀對現代民主的影響。著有The Problem of Signs in Late Eighteenth-Century France?和?Democracy and Truth: A Short History?等。其論文曾發表于《美國歷史評論》《近代史雜志》《法國歷史研究》《威廉與瑪麗季刊》等一流學術期刊上。2022年,她擔任美國國會圖書館“北半球國家與文化克魯格講席學者”,并被法國政府授予學術屆棕櫚葉軍官勛章。
引言/001 第一章常識的幽靈 倫敦,1688—1739年/020 第二章大眾的世界觀 阿伯丁,1758—1770年/067 第三章良知的新用法 阿姆斯特丹,1760—1775年/105 第四章建立一個常識共和國 費城,1776年/159 第五章向革命理性宣戰 巴黎,1790—1792年/209 第六章從柯尼斯堡到紐約 常識在現代世界的命運/256 注釋/298 致謝/372 索引/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