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來華耶穌會士孫璋于18世紀30年代用拉丁文翻譯和闡釋了《詩經》,題為《孔夫子的詩經》,這是西方出現的首個《詩經》全譯本。本書在《詩經》西傳史、中國詩經學史和禮儀之爭三大脈絡中,對這一鮮有研究者關注的《詩經》譯本做出了全面考察。《孔夫子的詩經》不僅是一本譯詩集,而且是一部西方詩經學轉型期的標志性著作,從《孔夫子的詩經》開始,《詩經》便有了一面異域之鏡,它使《詩經》在跨文化語境中的看與被看、思與反思便成為可能。《詩經》借助自《孔夫子的詩經》開始的語際翻譯,與世界詩學對話,對世界范圍的詩歌創作和詩學觀念產生影響,并成為全世界共同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