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于在真理的彼岸世界(宗教)消逝之后為此岸世界確立真理的出發點,馬克思和恩格斯為人類社會喻示的道德,在必然王國之從屬于勞動的交往中,是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強制而真正基于自愿的公平合作;在自由王國之超越于勞動的交往中,是彼此作為主體間關系而相互給對方的自由實踐、自由個性以充分的支持、承認和尊重,以促成和確證彼此的自我實現。我們所需要的道德還在襁褓之中,但已無可回避、無可逆轉地置身于現代社會,即使對于那已經逝去的、人類曾經似乎擁有過的共同體以及相應的道德倫理生活有那么一絲緬懷,更為務實、更為重要而緊迫的,是客觀地把握和聯系我們置身于其中的這個現代社會和生活的基本特征,而為這個社會尋求和塑造其正常運行所需要的道德基礎,也為置身于這個社會之中的我們自己重塑生活的倫理意涵和行動的道德準則與價值。何以重塑道德?本書對此做出了系統深入的社會學研究。
本書重構、整合現有雖然豐富但在一定程度上呈碎片化狀態的有關道德現象的社會學研究成果,在梳理社會學研究道德現象的幾種傳統的基礎上強調道德情感性,情感的結構約束性,將情感作為結構與道德之間聯接、轉換的樞紐,并以此重新解釋、理解當今中國社會的道德情況。本書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所具有的事實性和規范性雙重意涵,特別揭示其道德意涵。
引言 重新思量那被遺忘的穆姑娘
1923年,在科學與人生觀的論戰中,吳稚暉曾經說:
我們中國已迎受到兩位先生賽先生、臺(德)先生迎之固極是矣。但現在清清楚楚,還少私德的迎受。……這是什么東西呢?就是可以迎他來做我們孔圣人續弦的周婆的,叫做穆勒爾(Moral)姑娘的便是。……迎受了穆姑娘治內,賽先生請他興學理財,臺(德)先生請他經國惠民,如此,庶幾全盤承受。如此,專心在路上,向前進,開步走,是為正理。
吳稚暉的意思很明白:為了中國的進步或者說現代化,除了需要請來賽先生(科學)和德先生(民主),我們還需要請來并擁抱穆姑娘(道德)。如果說,中國的文化傳統中缺乏科學的精神和民主的意識,因而需要外請賽先生德先生這兩位洋先生,那么道德無疑是中國古已有之,且是許多充滿文化自信的中國人心目中的驕傲,何以也要外請穆姑娘這位洋小姐?答案只能是,中國傳統的道德已經不適應新時代、新世界的需要。
實際上,在五四之前,與穆姑娘相關的道德倫理革命一直是新文化運動的一個核心主題。但是,在后來關于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記憶和書寫中,主角似乎只剩下了賽先生和德先生這兩位先生,至于這位穆姑娘,則連配角都算不上,幾乎完全淡出了人們的記憶和視野。為什么?
道德倫理革命的一個核心主題是沖破傳統倫理道德的束縛,追求個人幸福和個性解放,或者說,弘揚一種個人主義的倫理。有人就從這個主題出發,聯系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質和近代以來的中國歷史,來分析穆姑娘之所以淡出、消亡的原因。比如歷史學者楊念群就指出,穆姑娘之所以重要,乃在于她帶來了個人主義,而穆姑娘之所以被淡忘,也在于她帶來了個人主義。
個人主義在五四以后的輿論場中遭遇冷落并慢慢銷聲匿跡,大致不出兩個原因:一是中國古典認知體系本身就不具備以個人為本位的思......
王小章,1966年生于浙江德清。先后就讀于南開大學、南京大學,獲社會學博士學位。1991~2017年任教于浙江大學,2004年晉升為教授,現為杭州師范大學政治與社會學院教授。曾在《社會學研究》、《哲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心理科學》等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百余篇;出版《潛意識的詮釋》《經典社會理論與現代性》《從自由或共同體到自由的共同體》《積極的公民身份與社會建設》《走向承認》《中國社會心理學》《公民權研究手冊》等著作十余部。
引言重新思量那被遺忘的穆姑娘/001
章道德現象的社會學探索/005
節道德事實的確定/005
第二節現代性變遷的道德效應/009
第三節重塑現代社會和生活的道德基礎/020
第四節延續的思考/035
第五節中國學者的思考/048
附錄1現代政治與道德:涂爾干與韋伯的分殊與交疊/055
第二章結構、情感與道德/088
節道德的情感性:從道德哲學到道德社會學/089
第二節敬重感與社會結構/095
第三節人性情感與社會結構/100
第四節道德輿論與社會結構/105
附錄2民主社會與道德托克維爾之情感進路的道德社會學/111
第三章道德形式的轉型(1):從特殊主義到普遍主義/131
節道德相對主義站得住腳嗎?/132
第二節差序格局還能繼續嗎?/139
第三節邁向普遍主義的道德/147
第四章道德形式的轉型(2):從道德代替法律到道德的正式化/154
節無訟:道德代替法律/156
第二節道德的正式化/161
第三節讓社會無意識浮上水面:走向反思性的道德/167
第五章道德主體身份認同的重塑:新人與新民/175
節身份認同之參考框架的轉換/175
第二節身份認同轉變的結構性動力/183
第三節身份認同轉變的道德意涵/189
第六章道德內容的轉型:義務與責任/195
節作為基本道德內涵的義務與責任/195
第二節義務的變化/201
第三節責任的困惑/208
附錄3從鄉規民約到公民道德從國家-地方社群一個人關系看道德的現代轉型/213
附錄4以村規民約接引現代公民道德基于浙江省Q市的考察/227
第七章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世界公民/241
節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雙重意涵:馬克思的啟迪/241
第二節從事實到規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倫理精神/247
第三節從國家到公民:激活世界公民精神/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