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生態安全領域的探索性教材,本書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生態文明、生態安全與生態經濟相融合,嘗試構建一個生態安全學的理論體系框架。全書共九章:第一章為生態安全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為生態安全與生態文明,第三章為生態安全與生態經濟,第四章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安全,第五章為國土空間背景下的生態安全,第六章為突發狀況背景下的生態安全,第七章為雙碳背景下的生態安全與評估,第八章為雙碳背景下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第九章為生態安全的實現路徑與管理機制。
《生態安全學導論》的主要特色是學科交叉融合,體現新文科的特點,可以作為普通高等院校國家安全及其他相關專業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使用,也可作為相關領域研究工作者及工作人員的參考用書。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是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縱觀世界發展史,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
國家安全是民族復興的根基,社會穩定是國家強盛的前提。必須堅定不移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把維護國家安全貫穿黨和國家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確保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生態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維護生態安全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達到的基本目標,是我們必須守住的基本底線,是新時代踐行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的必然要求。隨著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深入,生態安全學逐漸受到重視并得以迅速發展,其在維護生態安全方面將發揮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作為生態安全領域的探索性教材,本書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生態文明、生態安全與生態經濟相融合,嘗試構建一個生態安全學的理論體系框架。全書共九章:第一章為生態安全的基本概念,第二章為生態安全與生態文明,第三章為生態安全與生態經濟,第四章為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安全,第五章為國土空間背景下的生態安全,第六章為突發狀況背景下的生態安全,第七章為雙碳背景下的生態安全與評估,第八章為雙碳背景下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第九章為生態安全的實現路徑與管理機制。
本書由遼寧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李政教授、李安民經濟研究院院長姚樹潔教授和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宋有濤共同主編。編寫分工為:李政負責全書提綱的擬定和組織分工,并編寫第一章內容;吉林大學新能源與環境學院段海燕編寫第二章內容;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遲也迪編寫第三章內容;遼寧大學環境學院付保榮編寫第四章內容;吉林大學國家發展與安全研究院高維龍編寫第五章內容;吉林大學公共外交學院、國家發展與安全研究院鄒曉龍編寫第六章內容;遼寧大學李安民經濟研究院院長姚樹潔編寫第七章內容;遼寧大學環境經濟研究所所長宋有濤與朱天姝博士編寫第八章內容;遼寧大學經濟學院孫玉陽編寫第九章內容并協助主編統稿。遼寧大學經濟學院趙哲參與了書稿的校對等工作。
本書在編寫和修改完善的過程中,得到了諸多專家學者的關心和指導,借鑒了國內外生態安全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謝。生態安全學是一門發展中的新興學科,屬于交叉領域,許多問題尚在研究探討之中,由于編者水平有限,本書尚存在諸多不足,敬請同行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23 年 7 月 7 日
第一章 生態安全的基本概念 1
第一節 生態安全的背景與意義 1
一、生態安全的背景 1
二、生態安全的意義 3
第二節 生態安全概述 4
一、國家安全的定義 4
二、生態安全的定義 5
三、生態安全的特點 6
四、生態安全的分類 6
五、生態安全的影響因素 7
六、生態安全的研究內容 7
第三節 生態安全的基本原理與相關理論 9
一、生態安全的基本原理 9
二、生態安全的相關理論 11
第二章 生態安全與生態文明 15
第一節 生態文明的概述與演進歷程 15
一、生態文明的概述 15
二、生態文明的演進歷程 24
第二節 生態安全與生態文明的關系 26
一、生態安全與生態文明的聯系 26
二、生態文明促進生態安全 27
第三節 生態安全面臨的問題及對策 28
一、生態安全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28
二、實現國家生態安全的對策思考 31
三、保障國家生態安全的措施 32
第三章 生態安全與生態經濟 35
第一節 生態經濟的概念與基本原理 36
一、生態經濟的核心概念與基本范疇 36
二、生態經濟的基本原理 38
第二節 生態安全與生態承載力 43
一、生態系統安全性 43
二、生態承載力 46
第三節 生態安全與生態經濟的關系 48
一、生態安全是發展生態經濟的自然基礎 49
二、發展生態經濟是實現生態安全的重要途徑 52
第四章 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態安全 55
第一節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水安全 56
一、全球氣候變化概述 56
二、水安全的概念與內涵 57
三、氣候變化對水安全的影響 57
四、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應對水安全問題的策略與建議 60
第二節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海洋生物多樣性及海洋安全 62
一、海洋與海島的概述 62
二、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系統及漁業資源的影響 62
三、氣候變化導致的海島或沿海城市安全及氣候移民的新挑戰 64
四、國際社會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和海洋安全的進程 65
五、中國海洋生態安全應對策略 66
第三節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凍原生態系統安全 67
一、凍原的概念和類型 67
二、凍原的形成與分布特征 67
三、凍原生境特點和物種組成 68
四、凍原生態環境保護的必要性與面臨的問題 69
五、中國凍原生態系統安全應對策略 70
第四節 氣候變化背景下的生物多樣性 70
一、生物多樣性的定義及現狀 71
二、氣候變化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72
三、生物多樣性影響氣候變化的機制與協調效應 73
四、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和保護生物多樣性協同策略與實踐 74
五、中國協同推進中的舉措與進程 75
第五節 總體國家安全觀背景下的生物安全 76
一、我國總體國家安全觀的形成及國家安全的定義 76
二、生物安全的定義與特征 77
三、中國生物安全問題的主要表現 79
四、總體國家安全觀背景下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對策 81
第五章 國土空間背景下的生態安全 84
第一節 城市生態系統安全 85
一、城市生態系統安全的科學內涵 85
二、城市生態系統安全的評估方法 87
三、城市生態系統安全的指標構建 90
四、城市生態系統安全的保障機制 92
五、城市生態系統安全現狀:案例分析 93
第二節 農村生態系統安全 94
一、農村生態系統安全的科學內涵 94
二、農村生態系統安全的評估方法 97
三、農村生態系統安全的指標構建 98
四、農村生態系統安全的對策建議 100
五、農村生態系統安全現狀:新鄉市案例分析 102
第三節 近海海域生態系統安全 104
一、近海海域生態系統安全的科學內涵 104
二、近海海域生態系統安全的評估方法 105
三、近海海域生態系統安全的指標構建 106
四、近海海域生態系統安全的對策建議 107
五、近海海域生態系統安全現狀:欽州灣海岸帶案例分析 109
第六章 突發狀況背景下的生態安全 113
第一節 突發環境事件與生態安全 114
一、突發環境事件及其基本概念 114
二、突發環境事件對生態安全的影響 115
第二節 突發生態事件案例研究:以水污染為例 115
一、突發水污染現狀 115
二、突發水污染存在的問題 116
三、突發水污染應對策略 117
第三節 突發生態事件案例研究:以土壤污染為例 118
一、土壤污染的來源及主要類型 118
二、土壤污染的現狀 119
三、土壤污染應對策略 119
第四節 生態安全對國際關系的影響 120
一、生態政治化概述 120
二、生態政治化對國際關系理論的影響 121
三、生態政治化對國際關系實踐的影響 124
第七章 雙碳背景下的生態安全與評估 127
第一節 雙碳背景下的生態安全 127
一、雙碳目標的提出背景 127
二、碳減排的主要歷程 129
三、雙碳背景下生態安全面臨的挑戰 130
四、雙碳背景下推進生態安全的策略 132
第二節 生態安全評價方法與評估體系 133
一、生態安全評價標準 133
二、生態安全評價指標 135
三、生態安全評價指標權重 136
四、生態安全評價方法 138
第三節 生態安全評估案例 140
一、評估目的與意義 140
二、評估對象介紹 141
三、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145
四、評估結果與分析 150
第八章 雙碳背景下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 155
第一節 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與生態安全 155
一、生態產品概述 155
二、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方法 159
三、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與生態安全的關系 162
第二節 雙碳背景下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 163
一、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在雙碳背景下的重要性 163
二、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 165
第三節 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案例 174
一、中國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案例 174
二、全球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案例 178
三、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的實踐與展望 184
第九章 生態安全的實現路徑與管理機制 187
第一節 生態安全實現路徑與管理體系 187
一、生態安全實現路徑 187
二、生態安全管理體系 192
第二節 國家生態安全管理機制 195
一、預防與應急準備機制 195
二、監測與預警機制 196
三、信息報告機制 198
四、應急處置機制 199
五、善后恢復重建與調查評估機制 201
參考文獻 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