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思想史,顧名思義是闡釋經濟思想發展的歷史,包括西方經濟思想史,也應包括中國經濟思想在內的其他國別的經濟思想。以1776年《國富論》誕生為標志,經濟思想頻現并引領者資本主義社會市場經濟的發展,也逐漸形成了規范化的經濟理論。相應的,1776年之前的人類經濟思想史則被定義為“前史”(如胡寄窗先生《政治經濟學前史》,日本高橋誠一郎《經濟學前史》為典型論著)。本書從中國與西方經濟思想史視角闡述1776年前的經濟思想。對比各自時期經濟思想的異同,為學習者提供對此視角。西方經濟思想按照古希臘、古羅馬、中世紀、重商主義、重農學派的路徑演進,而中國的經濟思想則按照先秦、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的路徑。此外,從經濟體制來看,中西方都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演變;從文化來看,中西方都曾受到地區特殊的主導價值觀念的影響;從經濟基礎來看,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基礎行業都促進了經濟發展;從治理結構來看,都經歷了(中央集權或相對松散)政府統治。全書遵循時間的脈絡,有了對比的基礎。本書要做的是:在同一框架內對比中歐兩種思想,試圖從歷史上闡述經濟要素發揮作用的模式具有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