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討1945-1949年間中國知識界社會主義思潮的生成背景、思想主題、分化與再選擇等歷史發展脈絡,并在此基礎上對這一思潮作出歷史評析。 本書認為到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知識界對“社會主義”這個概念的一般性共識是:社會主義是一種在公正平等的價值目標的指引下,以國有化和計劃經濟為手段來解決社會不公問題的學說和理想。在此共識的基礎上,受當時國際國內客觀形勢的推動,知識界掀起了一股探討或追求社會主義的思想之潮。知識分子們就社會主義的經濟特征,政治特征,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與實現手段等問題展開了討論。而對于社會主義的重要流派——馬克思主義,從表面上看,他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存在著一定的偏差,但細致分析他們的言論,卻不難發現在知識界中實際上存在著一股對馬克思主義隱而不察、用而不覺的認可和運用的潛流。綜合來看,這股社會主義思潮的主流性質是左翼社會改良主義思潮。到1948年底,這股社會主義思潮逐漸走向分化,大多數知識分子選擇認同共產黨引領的科學社會主義道路。 審視這股社會主義思潮的潮漲與潮落,對于理解社會主義的理想與現實,對于思考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不乏啟示意義。
李穎(1976-),福建長樂人,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中國近代政治思想史研究。近年來主持教育部思政專項《中國近代獨立性期刊與“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資源開發研究》1項,福建省社科規劃項目《馬克思主義話語在近代中國獨立性期刊中的運用研究(1927-1949)》1項,福建省教育廳項目6項,在《社會主義研究》《青年研究》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主編著作《史海求真——“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問題文獻精編》。入選教育部全國高校優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擇優資助計劃;榮獲第二屆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學暨優秀課程觀摩活動二等獎,第二屆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教學比賽決賽一等獎;國家級一流本科實踐課程主要建設者,主持省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建設,多次指導學生在全國大學生講思政課公開課展示活動中獲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