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導論 7
第一節 選題背景和意義 7
一、選題背景 7
二、研究意義 3
第二節 國內外研究綜述及述評 4
一、國內研究文獻綜述 4
二、國外研究文獻綜述 14
三、研究現狀評析 17
第三節 研究目標和內容 18
一、研究目標 18
二、研究內容 19
第四節 研究方案和方法 20
一、研究思路 20
二、研究方法 20
三、技術路線 21
四、可能的創新之處 22
第二章 基本概念與理論基礎 24
第一節 基本概念 24
一、關于低碳發展的概念 24
二、關于碳排放的相關概念 26
第二節 理論基礎 30
一、生態文明思想理論 30
二、流域經濟理論 31
三、可持續發展理論 33
四、環境經濟學理論 34
五、公共物品理論與產權理論 35
第三節 低碳發展與低碳經濟的關系 37
第三章 黃河流域低碳發展的現狀與困境 38
第一節 黃河流域概況 38
一、自然概況 38
二、經濟發展狀況 39
三、 生態環境狀況 40
四、能源生產與消費情況 42
第二節 黃河流域治理實踐經驗 44
一、治理實踐 44
二、治理經驗 44
第三節 黃河流域低碳發展現狀 45
第四節 黃河流域低碳發展的制約因素 47
第四章 黃河流域碳排放和碳排放強度的變化趨勢及驅動因素 52
第一節 黃河流域的碳排放狀況 52
一、碳排放計算方法 52
二、碳排放的結果分析 53
第二節 黃河流域的碳排放強度狀況 59
一、碳排放強度的結果分析 59
二、碳排放強度的地區差異分析 62
三、碳排放強度的發展趨勢預測 64
第三節 黃河流域碳排放強度的驅動因素 66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66
二、地理探測器 67
三、單個驅動因素作用強度分析 67
四、驅動因素的交互作用分析 69
第四節 小結 70
第五章 黃河流域碳排放效率的區域差異、收斂性及影響因素 71
第一節 黃河流域碳排放效率的情況 71
一、超效率SBM模型 71
二、碳排放效率結果分析 72
第二節 黃河流域碳排放效率的區域差異 73
一、動態差異演變分析 73
二、區域差異結果分析 74
第三節 黃河流域碳排放效率的收斂性 76
一、收斂性分析方法 76
二、收斂性結果分析 77
第四節 黃河流域碳排放效率的影響因素 79
一、變量選取和數據來源 79
二、空間杜賓模型 80
三、空間自相關檢驗分析 80
四、空間杜賓模型的檢驗與選擇 81
五、影響因素的檢驗結果 81
第五節 小結 83
第六章 黃河流域碳排放權省域分配及碳減排潛力評估 84
第一節 碳排放權的交易發展現狀 84
一、碳排放交易的發展現狀 84
二、黃河流域碳排放交易發展的必要性 85
第二節 黃河流域碳排放權的分配指標體系 85
一、碳排放權分配指標體系的確定 85
二、指標的篩選與處理 87
三、碳排放權測算及省域分配模型 87
四、數據來源 89
第三節 黃河流域碳排放權的省域分配 89
一、碳排放權分配權重結果 89
二、碳排放權配額結果分析 90
三、碳排放空間余額及其分類 92
第四節 黃河流域的碳減排潛力評估 94
一、碳減排潛力評估方法 94
二、碳減排潛力結果分析 95
第五節 小結 96
第七章 基于公共利益主體博弈的黃河流域生態補償機制構建 98
第一節 流域生態補償的理論及實踐研究 98
第二節 黃河流域生態補償現狀分析 99
一、生態補償現狀 99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01
第三節 黃河流域生態補償公共利益主體博弈分析 103
一、博弈層次劃分及方法選擇 103
二、黃河流域上下游地方政府間博弈 103
三、引入中央政府激勵約束機制的黃河流域政府間博弈 106
四、黃河流域微觀利益主體與地方政府間的博弈 112
第四節 小結 114
第八章 黃河流域低碳發展轉型的路徑 115
第一節 加強黃河流域碳排放多元主體協同合作治理 115
一、建立健全流域一體化發展機制 115
二、構建黃河流域協同發展的社會治理體系 117
第二節 發揮流域各省區優勢,探索新型產業發展及碳減排模式 119
一、做好重大產業布局設計 119
二、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121
三、制定差異化減排措施 122
第三節 優化和完善黃河流域碳排放治理配套機制及政策 124
一、形成流域碳排放治理創新體制機制 124
二、健全黃河流域碳排放治理資金保障政策 125
三、建立健全流域經濟環境耦合協同的支撐體系 125
第四節 打造宜居的黃河流域環境與優質的黃河文化品牌 128
一、加快建立流域民族事務協同治理機制 128
二、注重黃河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 129
三、促進黃河流域文化傳播與高質量發展 131
第五節 建立多元化的協同聯動機制,配套制度完備的保護機制 132
一、加強政府間合作共謀機制 132
二、推進補償資金的橫向轉移支付 133
三、健全協調溝通的對話平臺 134
四、強化生態補償的法律技術支撐 135
后記 137
參考文獻 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