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從“文明演變”的視角觀察從遠古至當代的世界歷史進程, 以時間為序, 分五編敘述了農業文明在東方的興起, 蠻族入侵引起的文化交流, 工業文明在西方的孕育, 欠發達國家在現代化道路上進行的各種嘗試, 以及高科技革命帶來的人類社會的變遷。圍繞著經濟條件、政治組織、道德傳統和文化藝術這四個重心, 呈現了一幅關于人類各主要文明產生、發展、傳播和交流的豐富多彩的畫面。該書的構思和寫作源于作者對幾個宏大問題的深入思考: 其一, 如何確立科學的“世界歷史”概念; 其二, 如何構建“世界歷史”的體系; 其三, 如何評價高科技革命在世界歷史上的意義。
何順果(1944—2023), 歷史學家,北京大學歷史學系二級教授,曾獲聘北大教授一級崗,是美國史、西方史學理論和史學史兩個專業方向的博士生導師。曾擔任中國美國史研究會副理事長、中國史學理論研究會理事、 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專業技術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世界歷史》雜志編委、《美國研究》雜志編委、《北大史學》執行主編。著有《美國邊疆史》《美國“棉花王國”史》《美國史通論》《美國歷史十五講》《資本主義史文集》《美國史研究》等學術著作。
增訂版序
初版序
導論 人類的起源與分布
編 農業文明興起于東方
1.1舊石器時代的文化及其特征
1.2氏族制度的起源及其演變
1.3農業革命:人類 擺脫野蠻走向文明的轉折點
1.4亞歐農業帶從狩獵和采集世界中脫穎而出
1.5耕作制度的改進與原始公社的演變
1.6農村公社:人類社會走向多樣化發展的起點
1.7基于農業的文明 先興起于東方:兩河流域與蘇美爾文明
1.8印度河流域與哈拉巴文明
1.9黃河流域:華夏多元一體文明的誕生地
1.10尼羅河流域與古埃及文明
1.11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東方文明的西傳
1.12近農業帶游牧民族的興起之一:閃米特人和印歐語族
1.13近農業帶游牧民族的興起之二:塞族人、月氏人、匈奴人、鮮卑人及中國北方諸族
1.14近農業帶游牧民族的興起之三:突厥人、蒙古人和女真人
1.15遠農業帶游牧民族的興起: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非洲游牧民
1.16遠農業帶半開化土著人:澳大利亞人及大洋洲其他土著文化
1.17神話時代和廟宇文化:祭司和 的形成
二編 蠻族入侵與文化交流
2.1蠻族入侵與文化交流
2.2希克索斯人的入侵與古埃及文明的中斷
2.3赫梯、腓尼基和希伯來
2.4阿卡德、巴比倫、亞述和新巴比倫
2.5波斯帝國、安息王國、薩珊王國
2.6吠陀時代、列國時代、孔雀帝國
2.7由夏商周到秦漢:華夏文明的兩大轉變
2.8由希臘到羅馬:西方古典文明的興起及其理性基礎
2.9“絲綢之路”:開辟東西方兩大文明交通與交流之路,并賦予“亞歐農業帶”以新的內涵
2.10匈奴的崛起及其對游牧世界和農耕世界的影響
2.11中華民族的重新統一和強大:盛唐時期的文化及其特點
2.12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和東西文化交流
2.13日耳曼人入侵、西羅馬帝國滅亡和西歐諸國的建立及其封建化
2.14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與羅馬法之整理
2.15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及其四大汗國
2.16蒙古帝國在東亞的變體:中國的元朝
2.17突厥在西亞的崛起:奧斯曼帝國
2.18伊斯蘭化蒙古人與印度莫臥兒帝國
2.19邊緣文明之一:日本國的形成及其文化
2.20邊緣文明之二:莫斯科與大俄羅斯的統一
2.21邊緣文明之三:黑非洲的古文明
2.22邊緣文明之四:美洲印 安文明
2.23宗教時代:四大文化—價值體系的形成與對立
三編 工業文明孕育于西方
3.1西歐的“黑暗時代”
3.2土地拓殖與耕作制度改革
3.3“行商”的出現、城市的興起和十字軍遠征
3.4市場、市集與商業組織的變化
3.5西歐社會經濟生活走向商品化
3.6兩種不同的發展方向:西歐的資本主義萌芽和東歐的農奴制再版
3.7英、法和西班牙:由等級君主制到君主專制
3.8易北河以東:普魯士王國、俄羅斯帝國和波蘭 共和國
3.9從文藝復興到宗教改革,由神權共和國到世俗共和國
3.10革命浪潮激蕩于大西洋兩岸:英、美、法革命的差別與聯系
3.11拿破侖戰爭:一次對封建歐洲的大震動
3.12重商主義與殖民主義:世界的聯系與分割
3.13一場靜悄悄發生的革命:原工業化、科學革命和工業革命
3.14工業革命向大西洋兩岸傳播:工業世界在西方的形成
3.15西歐革命和改革向縱深發展:以1832年英國議會改革為典型
3.16普魯士的改革與德意志的崛起
3.17意大利的統一:中斷了的發展重新啟動
3.18俄羅斯帝國:斯拉夫派和西方派關于俄國發展道路的爭論及1861年農奴制改革
3.19美國內戰:一艘來自西方盡頭的 航船的發動機
3.20日本的明治維新和“脫亞入歐”:從東亞駛出的另一艘初露桅桿的 航船
3.21盛開的物質文明之花:19世紀 后30年的經濟發展與西方現代化進程的結束
3.22現代工業社會的結構與過程:工業革命的社會影響
3.23理性時代的思想和文化
四編 欠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現代化
4.1西方沖擊下的農耕世界: 三世界的形成及歷史起源
4.2捷克、斯洛伐克、波蘭與俄羅斯:努力打造“核心地區”之外的 個新興工業帶
4.3列強激烈爭奪中的三大伊斯蘭帝國:奧斯曼帝國、薩非伊朗和莫臥兒印度
4.4伊斯蘭現代化的正式啟動:從青年土耳其黨到凱末爾革命,伊朗的立憲運動和伊斯蘭革命,埃及華夫脫黨及護憲運動
4.5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
4.6拉丁美洲現代化起步的 要條件: 立革命戰爭與政治體制的共和化
4.7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拉丁美洲的“依附性發展”
4.8“進口替代”的提出與實施:拉美成為“核心地區”之外的 二個新興工業帶
4.9“脫亞入歐”后的日本: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和日本殖民體系的形成
4.10從日本占領到二戰后朝鮮與中國臺灣的農地改革:亞細亞式傳統社會經濟結構的轉型
4.11東亞“四小龍”的崛起:韓國、新加坡和中國臺灣、香港地區成為“核心地區”之外的 三個新興工業帶
4.12鴉片戰爭:中國面臨的危機與現代化的啟動
4.13從太平天國、戊戌變法到辛亥革命:中國現代化模式的 次大轉換
4.14從舊民主主義到新民主主義:中國走向現代化的新起點
4.15發展模式與歷史傳統:對現代化的文化詮釋
五編 高科技革命與人類的變遷
5.1高科技革命的前提和條件
5.2二次大戰如何引發高科技革命
5.3戰后兩大陣營及“冷戰”局面的形成
5.4發展高科技及其產業成為美國基本國策
5.5個案研究:北加州“硅谷”成為 美國乃至全球的高科技中心
5.6以“創新”為特征的高科技革命在全球的傳播
5.7美國聯邦 與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蘇東劇變、“一超 霸”與“全球整合”
5.8作為發展中大國的新中國:17年發展,“十年動蕩”“改革開放”與重新崛起
5.9高科技革命背景下的財富分配趨勢:就全球而言是分散大于集中,但在一國之內卻是集中大于分散
5.10美國的相對衰落與多 世界的初現
5.11高科技引發的經濟和社會結構變化:以美國為典型
5.12互聯網時代的文化:生活在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中的人們,生產、生活、工作、交往與思維方式的變化
5.13“后工業社會”的意識形態:后現代主義及其影響
余論
進一步閱讀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