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在日本的譯介活動開展時間較早,持續時間較長。本書階段性梳理和分析了“五四”新文學運動后與之有關的譯介、出版及接受等情況,記述譯介沿革,討論譯介模式,總結學術趨勢,為中國文學的國際傳播及中國文化“走出去”等國家戰略提供了學理支持。書中指出了日本主要圖書館館藏信息、日本學界統計結果中的十余處紕漏,避免了“認知偏差”的繼續傳播;另有約50項(組)具有獨創性的信息統計,包括于學界首次精確計算出截至2022年11月已設置日語專業(本科)的中國高校數量(525所)等,為創建、完善中國自主的學術數據庫,推動中國文學的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供了必要條件。書中所提創建“文學譯介國家隊”等建議對今后工作具有參考價值。
鮑同(1978— ),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研究生導師。中國翻譯協會會員、對外話語體系研究委員會委員。曾就讀于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日)櫻美林大學、吉林大學。(日)關西學院大學訪問學者。(日)Simul Academy口譯培訓班學員。參與多項口譯、筆譯的實踐,編譯,評審及語料庫研發等工作。研究方向為翻譯學、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計算語言學。曾出版專著一部,于核心期刊、集刊上發表中外文學術論文約三十篇,主持期刊固定欄目,撰寫專項稿件多篇。參編翻譯專業資格類、IT類日語教材近十部。主持、參與國家級、省部級、校級的重大、重點、一般等各類科研項目多項,曾獲省部級等各類獎項多項。
第 1 章 序章
1.1 問題的緣起
1.2 相關課題在中國的研究情況
1.3 相關課題在日本的研究情況
1.4 本論研究的主要問題與研究方法
第 2 章 “五四”新文學運動后中國文學在日譯介的沿革
2.1 20 世紀 20—40 年代:以名家名作為中心
2.2 20 世紀 50—70 年代:以社會意識為中心
2.3 20 世紀 80—90 年代:譯介活動的新階段
2.4 21 世紀:重點關注新人新作
第 3 章 譯介模式及譯者思路
3.1 創辦期刊——《季刊 中國現代小說》
3.2 編譯教材——《中國現代文學珠玉選》
3.3 以書代刊——《中國現代文學》
3.4 模式創新——中國主導編譯的期刊式譯叢《燈火》
4 章 中國文學在日譯介研究的若干趨勢
4.1 研究重點:轉向“譯者行為”
4.2 研究原則:多維視角的常態化
4.3 研究主體:跨學科研究團隊
第 5 章 終章
5.1 本論總結
5.2 今后的課題
5.3 余論
參考文獻
附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