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斷代分章的形式,以賦史發展的先后順序,依次考察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賦與儒家經典的相互關系。第一章重點考察了荀卿“賦”篇與儒家禮學、宋玉辭賦與“揚《詩》守《禮》”等問題,認為荀卿賦具有明確的禮學追求,宋玉賦則嚴守賦之“諷頌”家法,發揮其美刺功能;第二章以兩漢京殿苑獵賦為考察對象,詳細論述了這些大賦所具有的美頌與諷喻意識;第三章以兩漢失志與不遇、紀行與玄思、情愛與樂舞、抒情與詠物等賦為對象,考察其與儒家思想的關系,尤其是言志抒情賦的用世情懷等;第四章以魏晉六朝賦為對象,考察“儒學中衰”背景下賦作對于儒家經典的書寫,通過對此期所作京殿、典禮題材賦作以及抒情詠物等賦作的詳細解讀,得出魏晉六朝賦仍然具有較為濃厚的儒家思想和經典意識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