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以生命為主線,對20世紀法國哲學史的兩位重要人物的思想,進行了系統而深入地梳理和考察。第一部分主要研究柏格森的生命哲學,柏格森繼承和發展了19世紀下半葉法國哲學中的精神論傳統和實證主義傳統,持續不斷地通過與當時的心理學、生理學、生物學展開對話,有力地批判了笛卡爾以來西方生命哲學的機械論傾向。柏格森通過綿延、記憶、生命沖力、變易等概念,重新建立起一種關于生命、精神的形而上學,從而構成20世紀上半葉最具原創力和影響力的哲學思潮之一。第二部分,主要研究康吉萊姆的思想,作為20世紀戰后法國哲學的一位隱蔽的大師,其思想對福柯、西蒙東等人影響甚大。康吉萊姆和柏格森一樣,持續不斷地與諸種生命科學進行對話,并且在尼采、柏格森等人的生命哲學的基礎上,加以擴展和深化。康吉萊姆最重要的貢獻之一,在于提出了生命的規范性的概念。兩位哲學家都試圖超越實證的生命科學,在與具體生存經驗的對話與反思之中,上升到一種關于生命的形而上學。
鄧剛,男,1978年生,同濟大學哲學碩士,法國巴黎第一大學哲學博士(2012年),2013年至今任教于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歷任講師、副教授,上海交通大學歐洲文化高等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當代法國哲學、早期近代哲學、中西比較哲學、生命哲學、精神哲學、形而上學等。已經出版專著一部,譯著六部。在《哲學動態》、《自然辯證法研究》、Bergsoniana等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30多篇。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