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基于為期兩年半的“道德生活項目”,以一種全面的和富有想象力的視角審視課堂及教學活動,探究滲透在學校環境和日常課堂活動中的道德行為,揭示這些隱性信息對學生品質發展、教育和社會產生的重要影響,激發教師對自身行為的道德審視和反思,從而提出優于懲罰式教育的、更好理解學生的教育方法。并強調,學校的任務不僅是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塑造學生的品格,改變學生自我認知的方式,對學生產生終生影響。該書自1993年在美國出版后,受到在職教師和學校管理人員等眾多專業群體的廣泛關注,引發其反思自身教育教學,也為眾多教育研究者,尤其是以自然方法研究教室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參考。
菲利普·W.杰克森,美國芝加哥大學教育學院、教育與社會科學部教授,曾任美國教育研究協會主席、國際教育哲學學會主席、約翰?杜威學會主席、美國駕馭科學學院院士等。代表作有《班級生活》(1968)、《約翰·杜威與哲學家的任務》(2002)等。
羅伯特·E.布斯特魯姆,美國南印第安納大學教師教育系助理教授,代表作有《教師生活中的倫理問題》(1997)、《教師的道德世界》(2000)等。
大衛·T.漢森,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哲學與教育項目主任,曾任約翰·杜威學會主席、國際教育哲學學會主席。代表作有《教學的召喚:哲學、教學與教育藝術》(1995)、《教師與世界:作為教育的世界主義研究》(2011)等。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