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之路》是法國作家讓-保爾·薩特的長篇小說代表作,包括《不惑之年》《緩期執行》和《痛心疾首》。這部長篇小說是對自由之路的思考與探索。薩特在這組小說中融入了自己在戰爭中獲得的新感受。他第一次將個人的處境與群體的處境聯系在一起,第一次將自由置于一定的社會制約之下,他試圖指出,作為一個社會人,在做出選擇時不僅要對自己負責,也要考慮到對社會負責,因為個人的命運和社會的命運是無法分割的。
《不惑之年》:小說的中心人物馬蒂厄是個獨立不羈、崇尚自由的知識分子,而事實上他并不比他周圍的人更自由。他身不由己,陷入矛盾重重的生活泥淖中不能自拔,盡管已屆不惑之年,仍然處在困惑之中,從無果斷的選擇和行動,也一直不承擔自己行為的后果……這是一個苦惱的人,為了尋求自由,他還需要走一段漫長的路……
《緩期執行》:本書以慕尼黑會議為背景,描寫戰爭陰云籠罩下法國各地區、各階層人民的思想動態,以及被迫卷入備戰行動的情景。小說采用蒙太奇手法,以令人目不暇接的速度不斷轉換場景,真實的歷史人物和眾多的虛構人物交替出現……不管人們是否愿意,面對一觸即發的戰爭,誰也無法置身事外,捷克已經岌岌可危,絕大多數法國人卻存著僥幸心理。慕尼黑協議簽訂了,人們松了一口氣,然而實際上戰爭僅僅是延緩而已……
《痛心疾首》:本書描繪二戰發生和法國慘敗后人們的心理狀態。馬蒂厄和他的伙伴們參戰以來,未放一槍,法軍已全線崩潰。法國的慘敗收起馬蒂厄的反思,他意識到自己對戰敗并不是完全無辜的。正是自己和大多數法國人自私狹隘的精神狀態決定了當今法國的面貌。德國人進入了村莊,馬蒂厄在工人皮內特的帶動下,參加了鐘樓阻擊戰。從來不曾參加實戰的他也開槍射擊了,而且命中了德國軍官。他感受到空前的快樂,因為他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意志、價值和力量他自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