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季騫民樂人生》將以平凡的小事告訴你從教從藝70周年的民樂前輩閔季騫的不平凡人生!《閔季騫民樂人生》諸文,無論是閔先生所整理之譜、所著之文,還是同行、朋友、親人對他的評述、感念,都彰顯出一個大時代中個體生命的可貴價值和特殊意義。
我第一次見到閔季騫先生,是2002年初。是時,江蘇文藝出版社有編纂大型音樂文獻《江南絲竹大成》之舉,社方特別邀請李民雄、周大風、陳鵬年、馬有德、閔季騫、沈鳳泉、唐文清和我等八位同行主持其事,責編則是資深編輯兼詩人陳詠華。以年齡論,九位參與者,都在六十歲以上,閔先生最大,已屆八十。在絲竹樂界,他不僅是長者,且集絲竹演奏、教學、研究于一身,有數十年的實踐,也有多種理論著述,可謂經驗豐富,素養高深。然而,在幾次主編會議上,無論涉及全書的總體框架,還是具體到一曲一目、一人一事,他從來都沒有以權威自居,而總是用商量的口吻緩緩談出自己的意見或建議,這種積數十年音樂人生而陶冶出的深邃學養和儒者風范,給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雖然,我和閔先生在主編會議期間沒有更具體的接觸交流,但彼此間心儀已生,不用再多說什么,就已經是默認的忘年之交了。
與閔先生再次相遇,是翌年三月他來京參加《劉少椿古琴專輯》新聞發布暨研討會,我們同時應邀出席。一見面,他就說,這次來京,一方面是開會,但更重要更迫切的一個心愿是去探望自己多年未見的恩師——已近百歲、常年臥床的曹安和先生,他同時提出要我陪他一起去,我當然滿口應允。
這是一次令人感動也十分莊重的探師、謝師之行。閔先生事先準備了自己近年出版的文字著述和音像制品,并帶上南京的土特產和一筆款項,以表達自己對恩師的無限敬意和真誠感謝。當我們步人位于北京東直門外新源里西一樓一單元的曹宅,一眼望見曹師安祥的面龐之際,閔先生再也無法自控,一下抓住曹師的手,老淚縱橫,詳細敘述別后幾十年來他個人的種種境遇和他對曹師的深切思念。雖然他知道,久病的曹師,已無法聽清楚他的敘述,但他還是要把儲藏了幾十年的千言萬語一瀉而盡,好讓自己報答恩師的那份真情獲得一種安慰。
他一再告訴我和在場的范慧勤老師,曹師對他一生的恩澤,絕不僅僅是在學業上,而更重要的是在“做人”——做“育人的人”上。他所以能在六十多年的教學崗位上保持古訓之“師德”,皆離不開楊蔭瀏、曹安和、儲師竹三位恩師的言傳身教。特別是曹師,在社會動亂、個人生活十分艱難的情形下,還經常在經濟上慷慨資助,使他最終有毅力完成學業,其恩其澤,他將永生難忘。
作為那次探訪的同行者,閔先生的舉止言行,同樣也給了我久久難抑的精神沖擊:五十多年前,一位普通的大學教授,曾以中國傳統的為師之道順乎自然地給一位普通的學生以多方面的培育、幫助;五十多年后,這位已經成為大學教授的學生,又用他絕對虔誠、絕對真切的心來表達自己對恩師的敬仰、感激,從而讓傳統的尊師重道精神再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閃光發亮,讓這次平常的探訪蘊含了不同尋常的意義。我強烈地意識到,上輩人留給我們的除了學識、技藝,還有他們的道德、素養,曹安和老師將此傳給閔先生,閔先生也傳給了他的學生。“師德”作為中國人文傳統的精神遺產之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特別是在被種種物欲糾纏的當代社會,其價值的可貴,其地位的重要,更在其他精神遺產之上。
由閔季騫先生的儒者風范,我又很自然地想起20世紀前半葉的中國專業音樂教育。因為他和他那一輩人,恰恰是那一階段專業音樂教育歷史成就的重要體現之一。正因為有了他們,20世紀前半葉的專業音樂教育才有了驕人的業績,才值得我們夸耀,值得后人銘記。而當我們想到那一階段總共不過22年,這22年當中,又發生過三次慘烈的“國內革命戰爭”,一次更殘酷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大戰,在這樣的環境中要從事現代專業音樂教育大業,進行音樂人才的培養,何等艱難、何等的不易啊!如果有人認真、客觀、全面地研究這22年間,以國立音樂院為代表的專業音樂教育機構培養出多少作曲家、表演藝術家、音樂教育家、音樂學家,這些專門人才創作出多少優秀的傳世之作、他們在社會大眾的感召下發出怎樣的時代之聲、他們在多大程度上改變并豐富了人們的音樂生活等等,當我們把全部歷史事實羅列在人們面前時,大概沒有人否認,它不僅是中國專業音樂教育歷史的一個奇跡,同時在人類的專業音樂教育史上,也可能是很少見的。
事實上,20世紀前22年的專業音樂教育,不僅滿足了那個時代的社會歷史需要,而且,閔季騫先生和比他更早些的“同學們”,又成為此后幾十年專業音樂教育的棟梁之材。他們遍布于全國各大音樂院校和師范、藝術院校,以他們的專業技能、理論素養和師者楷模,為1949年以后的音樂教育事業做出了重要的歷史性貢獻。所以,他們是奠基者,開拓者,他們留給后人的,是一座充溢偉大文化精神的豐碑!它將永遠矗立于中國現代文化的歷史上,令人高山仰止,景行景之!我想,本書的編者,正是從這樣的歷史觀出發而編輯這本專集的。
全書諸文,無論是閔先生所整理之譜、所著之文,還是同行、朋友、親人對他的評述、感念,都彰顯出一個大時代中個體生命的可貴價值和特殊意義。作為一個晚輩后生,我衷心祝福閔先生健康長壽,祝福源遠流長的中國民樂事業長足而進!(2012年8月16日)
岳峰,河南南陽人。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教授,二胡專業碩士生導師。長期從事二胡教學、演奏和理論研究工作。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理事。曾編著《二胡基礎教程》(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2000年)、《走進音樂殿堂》、《大學音樂》(合作,1998年)等教材;編撰《音樂家儲師竹——儲師竹作品及對他的研究》(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2002年)、《藝壇伯樂——二胡藝術家陳朝儒》(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2005年)等書作。
序一 高風亮節 儒雅謙和
序二
潤物細無聲——寫在《閔季騫民樂人生》出版之際
上篇 文論篇
閔季騫音樂文稿
回憶恩師楊蔭瀏先生
儲師竹與《西城柳》
樂壇巨擘,遺響千秋——憶甘濤教授
甘貢三先生誕辰一百一十周年紀念有感
懷念古琴大師劉少椿先生
師恩不忘教誨永記——紀念曹安和先生百歲華誕
永不忘記恩師程午加
童年吹口琴的記憶
三弦的回憶
古箏的回憶
我的胡琴人生
談談我在民樂教學中的一些體會
《二胡教材》前言
《二胡教材》編寫追記
《三弦基礎教程》出版聯想
編著《少年兒童琵琶教程》的回憶
參加南京樂社活動記憶
對古曲《春江花月夜》傳承與發展的回顧
香港屯門大會堂獲得終身成就獎
論評閔季塞
技藝精湛境界完美——記閔氏藝術世家音樂會
閔氏家族三代同堂聚首臺北奏鳴古樂新曲華麗樂章
為培養一流的民樂人才而奮斗
靜心細味金陵古韻
“金陵古韻”的“古韻”
琴絲為媒情似酒——閔季騫王珊訪日散記
《少年兒童琵琶教程》序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寫在閔季騫教授的《三弦基礎教程》出版之前
琴韻清悠古馨遠溢——記德高望重的民族器樂教育家、演奏家閔季騫教授
勿以善小而不為——紀念閔季騫先生從教從藝七十周年
閔季騫老先生二三事
閔季騫先生從藝從教七十周年紀念感言
恩師難忘——記閔季騫先生二三事
民樂恒深遠弘揚始不輟——民族音樂教育家閔季騫教授
論閔季騫《二胡教材》的時代特征與歷史價值
拜訪我國民族音樂界資深泰斗閔季騫先生
德高為師藝寬無邊
致閔季騫老師
我的啟蒙恩師——閔季騫
我的琵琶啟蒙恩師——閔季騫
琵琶弦上說相思——談談閔季騫先生對我的教育
琵琶弦里別樣情
風水寶地灣斗里
我和爹爹
我和爸爸——獻給爸爸九十壽辰
我的慈父——獻給嗲嗲90大壽
德行家風孝友世澤——祝賀著名音樂教育家、民樂演奏家閔季騫教授從教從藝七十周年
外公的音樂灣
下篇 樂譜篇
閔季騫傳譜及訂譜
(一)手抄清官傳譜23首(簡譜)
春從天上來
四時曲
登樓
八段錦
寒鴉戲水
柳搖金
東流水
混江龍
過溪流
小梁州
合歡令
一枝梅
雁過南樓
霓裳羽衣曲
涼州鼓角
北將軍令
平沙落雁
萬民歡
柳桃紅
春日景和
杏花天
虞舜南風曲
漁樵問答
(二)江蘇民間器樂曲記譜訂譜22首
1.十番鑼鼓:十八拍
2.民間曲牌音樂
定席
朝天子
勸金杯
倒拖船
小開門
中開門
大開門
望妝臺(一)
望妝臺(二)
山坡羊
一枝花
天下同
牌子頭
水龍吟一
哭黃天
江陰小曲
倒拖船
雙鳳凰
春十景
譯八代
3.絲弦合奏:四合如意
《江蘇民間器樂曲》說明 閔季騫
(三)太倉江南絲竹三弦彈奏譜10首
烏夜啼
槐黃
春花秋月
節節高
花花六板
六花六節
南詞起板
龍虎斗
葡萄仙子
八段錦
(四)昆曲琵琶伴奏譜2首
思凡
游園
附錄
閔季騫年表
閔季騫珍藏資料書影幾則
今年(2010年)8月底,林克仁教授對我說:“香港要主辦江南絲竹比賽,特邀你為貴賓顧問。”因為我的老伴去年患腦血栓尚未痊愈,雖然有護工整天陪護,但我還是放心不下,所以不想去香港。但是林克仁先生是江蘇省代表隊的領隊,他堅持要我參加,因為我們是江蘇的代表,很有意義。他說:“關于去香港,辦理簽證和來回機票都由我負責。”并告訴我:“你的一切生活由我的老伴朱繼梅照顧,請你放心。”我感覺到了他的真誠與熱情,為此,我就隨同江蘇隊去香港。
幾天后,我回想到數年前曾經在杭州舉辦的江南絲竹邀請賽,那時邀請我們金陵古韻民樂隊展演《春江花月夜》,由江蘇省音樂家協會朱新華領隊。我們和江蘇比賽得獎的樂隊還專門安排在劇場演出一次和單獨在烏江廣場演出一次,效果都很好、得到好評。我還保存著當時演出的錄像等,為此我建議林克仁去香港時讓我們也參加演出活動,林克仁先生也很贊同。為此我們商定用南京樂社的名義向香港報了名,香港方面知道我們的計劃后也非常高興并給予安排。
但在我們組織演奏隊伍時卻遇到了不少困難,如馬友德先生由于老伴生病而無法出席,讓我們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二胡演奏員,還有的樂社朋友或者工作繁忙,或者身體欠佳,的確很難湊齊,為此我就給閔惠芬打了電話說明困難。當時香港擬聘閔惠芬為比賽的評委主席,但由于閔惠芬前一陣赴日本演出回來后生病并一直在上海住院治療,所以無法赴港,為此閔惠芬建議我與朱昌耀商量解決。后來我打電話給江蘇省民族樂團的二胡演奏員召喚,請他加入我們的展演隊,他回答我:“我不去香港,因為我團參賽的是彈撥樂隊。”最后我們考慮邀請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老師參加。岳峰教學工作實在太忙也不能去,后來她建議她的學生參加。隨后岳峰與學生家長商量,大家都認為年輕人參加很有意義的藝術實踐,是很難得的學習機會,并說學生的家長出錢,去香港的路費和一切生活費用均自理,不用你們操心負責。我和林克仁也就同意了。
9月18日,岳峰的兩個學生王萃、尹莞茹拿著二胡來到我家里,我先放光盤錄音《春江花月夜》給他們聽聽,然后發給他們二胡譜,講解這首樂曲是G調,我要求王萃用26弦演奏,尹莞茹用52弦演奏,并規定弓法推拉要統一,最好能背譜。19日他們又到我家排練,再聽聽我的錄音,同時他倆單獨拉奏,我感覺很好。20日我約林克仁一同到我家里來,林克仁(簫)、閔季騫(琵琶)、王萃(二胡1)、尹莞茹(二胡2)正式排練合奏數次。林克仁表示滿意,我也覺得不差,但是如果有揚琴參加效果一定會更好。因此,林克仁馬上打電話給李家振,希望他能參加。可是他病得嚴重,不能參加。
后來我的侄女兒閔荻芬(閔叔騫女兒)知道我在10月1日去香港演出,我也告訴她這幾天的組織樂隊、排練實況,還缺一個揚琴。她說閔晟(閔曉康女兒)也去香港,參加江蘇新空間集團絲竹樂隊比賽。她原是南京師范大學音樂系揚琴專業畢業,現任南通市藝術劇院揚琴演奏員,由荻芬介紹,建議她參加《春江花月夜》合奏。那時我非常高興。
荻芬立刻寄去揚琴譜和CD錄音,并叫她努力練習,閔晟也非常高興,并確定23號下午來南京排練《春江花月夜》。我就通知了林克仁、王萃、尹莞茹。那天上午,我在荻芬家里安排好合奏座位、譜架。那時突然閔晟來電話,說是不能來南京,因為中秋節她單位組織演出活動,等完成任務,通知我們。因此我立即通知其他三人,后來推遲到9月28日上午同她的母親帶著揚琴從南通來到南京,在閔荻芬家里,我們五人排練三個多小時,荻芬站在旁邊很高興并鼓勵我們:“到香港有機會要排練”。閔荻芬是一個孝順的女兒,我在香港5天,她每天來我家里看望小嬸嬸,同時還帶著水果、雞、鴨等熟菜來。
10月1日,林克仁的學生家長畢勇老師開著自家的汽車送我們三人到祿口機場去深圳,林克仁關照畢老師,閔季騫老師5號獨自回南京,請你到飛機場接他,畢老師一口答應,同時林克仁給我留了畢老師的手機號碼。
飛機到了深圳,在賓館遇到南京教育學院、第七中學等參賽隊,他們都認識我,每個隊員要求和我拍照留念。晚上在餐廳,我與林克仁夫婦同桌。坐定,忽然有人叫我另一桌聚餐。坐在我右邊的一位我不知是誰,看他事情很多,我們也沒有機會交談,到了香港才知道是組委會主任鄭濟民先生。他派他的助手劉金文(32歲)在賓館與我住同一房間,照顧我。他白天工作雖然繁忙,但到吃飯的時候,他總是帶我一同到餐廳去。我從賓館到比賽、演奏場,他開著汽車送我去。確實他對老年人非常尊重。
10月3日晚上,我們與得獎參賽隊同臺演出,鄭濟民是節目主持人。這次演出之前,我們在后臺排練了幾遍《春江花月夜》,上臺演奏不慌不忙,效果非常好,很受臺下觀眾歡迎。演奏結束,我們剛走進后臺,忽然緊跟來了一男一女,捧著一束鮮花獻給我,還有一個紅包。我問你們是誰?原來這位女士(劉昭華)是南京河海大學劉德友老師的女兒,小時候曾跟我學過琵琶,現在他們在香港工作多年了。這次我來香港演出,是她父親來電話告訴他們的。當天晚上,舉行發獎儀式,南京師范大學絲竹小組參賽曲目絲竹三重奏《云慶·中秋》得二等獎,岳峰得到指導老師獎。我代表南京樂社展演隊得到“終身成就獎”。
10月4日,“江南絲竹的繼承與發展”研討會舉行,主持人是顧冠仁,因為這次研討會參加人數很多,規定每人發言不能超過10分鐘,指定發言有9個單位代表發言,然后可以自由發言。開始是閔惠芬女士書面發言,接著江蘇省音樂家協會代表朱昌耀發言,浙江省音樂家協會代表、上海……林克仁代表南京師范大學及南京樂社發言,我準備發言,但是想發言的人實在很多,沒有時間了,我覺林克仁的發言是我所想象的內容,我也很滿意的。
10月5日,我獨自一人回到南京,因為林克仁夫婦要去香港、深圳玩幾天回來。鄭濟民和他的女秘書喬珊(彈古琴的)二人開汽車送我到深圳,上飛機,用輪椅推我上去,我不要,我能走路。他說這樣在飛機上的護機員會照顧你的,同時他打電話給南京畢老師,請他在南京飛機場出口處等著,坐著輪椅的就是閔季騫老師。飛機到達祿口機場,畢老師準時等著我,他開著汽車送我到南京師范大學家里,已是晚上10點鐘左右,我送給他一盤CD。
在深圳飛機場,坐在一起談天,鄭濟民說,我是南京藝術學院老師的女婿。我問他的岳父大人是誰?他說是彈古箏的涂永梅。啊!涂老師和我們經常在一起參加演出活動。鄭濟民還講到在加拿大、香港、深圳經常活動的情況,我也知道涂永梅在加拿大女兒家里的情況。
我、林克仁、涂永梅是江蘇省文史館館員,經常在一起活動。我與鄭濟民友情之深難以言表,我贈送給他一冊今年出版的《三弦基礎教程》以作留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