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役制度關系國計民生,歷來受到國內外史學界重視。就明清而論,已有成果多關注制度條文本身,缺乏對納稅應役的具體場景,特別是縣以下基層賦稅征收實態的細致考察。而挖掘新史料,擴展研究視角和方法成為近年來史學研究的主要趨勢之一,加以中國幅員遼闊,區域差異明顯。因此本專著以明清時期湖南、湖北地區鄉村基層賦稅制度史為線索,著力探討了各類賦稅征收政策的制定、實施過程與基層社會運行實態。
其主要內容大體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部分:第一,基層社會實際征收冊籍之研究。由于"官冊"失實,明清地方州縣為了足額完成任務,不得不依憑冊書手里的"私冊"。冊書們也因為掌控著實征冊籍而實際控制著稅收權力。第二,普通民眾納稅應役具體過程的研究。很多時候,百姓不是苦于稅額太重,而是苦于納稅過程之繁疲和侵吞之無窮。從納稅的諸多環節來看,百姓幾乎要接受層層的盤剝,而這些浮收和勒征構成了惟正之供之外的非正式財政收入;第三,賦役征收所引發的社會問題。明清兩湖地區不同群體之間,包括移民與土著、主戶與客戶、軍戶與民戶、大戶與小戶之間,長期糾葛于賦役分攤不均。19世紀中葉爆發的"鐘九鬧漕""陽大鵬抗糧"等一系列抗稅斗爭,昭示了國家、地方精英與農民的矛盾激化與關系復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