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人類活動河流發生了巨變,魚類結構發生了改變,河流生態系統恢復需要魚類。但目前基本上河流都沒有留下"自然"狀態下的魚類群落結構數據,缺少修復的參照系和評價標準。本書將不同種類魚類的分類學性狀轉化為數字性狀,借助計算機手段建模型,將不同魚類復雜的數字降維在平面形成簡單的二維圖形態研究種間關系,探討不同的魚類占有的空間位置,根據占有位置,測算出它們的比例,實現從形態信息破譯群落結構信息。本書內容解決了"歷史上魚類群落結構"問題,即通過解譯的魚類群落結構數值,窺知"歷史上的"河流生態環境是怎樣(植食性魚類生態位反映河流有多少水生植物等植被信息、不同的魚類構成反映當時河流的生產力結構等)。書中建立的模型研制成軟件系統,可用于預測"某種魚類的改變"會影響哪些魚的群落構成,從而預知對生態系統的影響,實現為生態修復決策服務。
主持設計建成廣東首個攔河樞紐過魚通道,規劃建成不同類型省級、國家級保護區10余項。獲院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及省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1 項,教育部一等獎 1項;獲專利6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