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士之道,平淡自有滋味:林清玄小語(上)》
本書分為三輯,第一輯各篇文章講述了林清玄對工匠精神、文化、藝術的看法,第二輯以愛情、親情、鄉情為主題,第三輯各篇文章反映了林清玄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反思。文章大多是從身邊人人都能感受到的事例來談大智慧,字里行間充滿著深情,以細膩的內心感覺引發讀者對自身生活的共鳴,讓讀者看清事情的本質,凈化自己的心靈,讓內心充滿寧靜與愛。
《心有沉香,不畏浮世:林清玄小語(下)》
本書分為三輯,各篇文章都將看似玄妙晦澀的佛理禪意與輕松淺顯的語言相融合,讓“佛理”與“世理”相交融,以淺顯的“禪”描繪細小的“俗”,讓讀者在審美的同時,吸收淺顯易懂的禪理,啟發人們對人生的思考與收獲。字里行間流露著自性芬芳,在微細的愛里觀照動人的智慧;時時體現星月光明,在微塵與毫端,探觸無量的有情世界。
匠士之道,平淡自有滋味:林清玄小語(上)
人生一世,即便是轟轟烈烈,幾度輝煌,平淡才是*后的絕唱。平淡才是真,但平淡也有清新、悠長、鮮美、酸、甜等各種滋味。
本書以“情”為主題,精選了林清玄講述愛情、親情、鄉情、世情的文章,內容充分體現了“以清凈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
作者是臺灣一線作家林清玄,作品以禪生活見長,大部分圖書是暢銷書。林清玄30歲前得遍了臺灣所有文學大獎:“國家文藝獎”、中山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金鼎獎、時報文學獎、中華文學獎、中央時報文學獎、吳魯芹散文獎、作協文學獎,曾于臺灣獲得世界華人文化新傳獎、杰出孝子獎、世新大學十大杰出校友獎、成功雜志十大成功人物獎、寶島十大才子獎……直到他不再參賽為止,被譽為“得獎專業戶”。他連續十年被評為臺灣十大暢銷書作家。
繪者是老樹,他是目前網絡上很火的畫家,以禪意圖及打油詩風靡網絡,其已出版的畫作均暢銷10萬冊以上,此次強強聯手,以美文配美圖的形式實現海峽兩岸禪的對話?梢哉f本書是林清玄出版作品中*美的書之一。
《心有沉香,不畏浮世:林清玄小語(下)》
語言平實,清幽而大氣;內容貼近日常生活,在平易中蘊含著感人的力量、醇厚浪漫的情感;文筆清新流暢,道理淺顯易懂卻意義深遠。
浮世是水,俗木隨欲望水波流蕩,無所定止。沉香是定石,在水中一樣沉靜,一樣的香。一個人內心如果有了沉香,便能不畏懼浮世。
在文字中見禪意,在禪意中品味人生。美麗的辭藻總是短暫的,只有真正的思想才可以恒久。
本書以“禪”為主題,文學與禪理相結合,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禪的機鋒和日常生命體悟為一體,讓人在平實的文字中感受深邃而樸實的佛理。繁雜生活中對片刻寧靜的追求,世俗生活中對禪意、詩意的追求,紛亂中對人生方向的追求,成人對過去的懷舊、學生對現實的追訴等,這些都可以通過閱讀此書來獲得一些啟發。
林清玄,1953年生于臺灣高雄,畢業于中國臺灣世界新聞專科學校。曾任臺灣《中國時報》海外版記者、《工商時報》經濟記者、《時報雜志》主編等職,當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詩人、學者。
8歲立志成為作家;17歲正式發表作品;20歲出版首部書籍;30歲前獲遍臺灣各項文學大獎;35歲入山修行后寫成的“身心安頓系列”,成為20世紀90年代臺灣暢銷的作品;40歲完成“菩提系列”,暢銷數百萬冊,被推為當代具影響力的圖書,同時創作的“現代佛典系列”掀起學佛熱潮;45歲錄制《打開心內的門窗》《走向光明的所在》有聲書,當年錄音磁帶總銷量達320多萬盤,被稱為有聲書的經典;50歲完成《茶言觀色》《茶味禪心》和“人生寓言系列”;52歲完成寫作奧秘三部曲《林泉》《清歡》和《玄想》。40多年來,其作品風靡整個華人世界,是臺灣作家中高產的一位,也是獲得各類文學獎多的一位,被被譽為\"當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文章曾多次入選中國大陸、中國臺灣、中國香港和新加坡中小學華語教材及大學國文選,還曾被收入中國大陸高考語文試卷,其作品在華文世界被廣泛閱讀。
第一本匠士之道,平淡自有滋味:林清玄小語(上)
匠士與醬士
這個社會學位被僵化、制式之后,匠士的精神也隨之消失,其實是社會的重大損失。當我們走進美術館、博物館,看見唐的三彩、宋的青瓷、明式家具、清代金佛及無數的玉器、瓷器、木雕、金銅,就會看見許多匠士的靈魂在其中顯影。匠士精神凋零后,誰與爭鋒?
或者,回歸這種匠士的文化,才能使文明回到一個素樸的基點,使每個人都能在自己的才華堅持一生,以臻巔峰。他是用一生的努力發言,而不是憑著學歷說話。我們不會想知道朱銘、楊麗花是什么學校畢業的,就像我們也不必知道貝多芬、凡·高是什么學歷一樣。
百年與十分鐘
對于某些盲目的忙著,忙到沒有時間痛哭一場的現代人,恐怕很難想象,古人拍一張照片要曝光十分鐘,現在,到大規模的快速沖洗店,十卷底片全部洗好,也只要十分鐘的時間呢!
城市之心
不只是淡水的火車,一切世間的事物如果有了起始,終究會消失的。然而一切事物在形式上雖然逝去,有一些隱藏在形式背后的東西卻會留存下來,那些能穿越時空之流的東西就是對人生的感動與啟示。
在我十幾年幾段忙碌的工作經驗中,看到許多無情可寄的中老年人,他們通常會展現出兩種面目。一是冷酷的工作狂,他們不分日夜的工作,因為不工作使他們立刻失落生命的價值,使他們立刻陷進悲哀與無助中,他們有許多是被認為社會的成功者,有名、有利、有權勢,但我們在這些人身上看不出人的舒緩、自在、從容、坦蕩的風格,這實在是令人悲憫的。
另一種是放浪的麻醉者,他們在長久上班工作后,對人生真實的價值已失去追求,甚至對工作也已經絕望,工作只是糊口的工具罷了。不工作的時候,他們在黑暗的酒色之地把自己灌醉,或者徘徊在麻將臺與舞廳之間消磨最后的壯志,我們在這些人身上看不出人的莊嚴、熱情、積極、承擔的氣質,這更加令人同情。
寄情,是在轉動的世界中,有自己不變的內在風格;是在俗世的花草中,有自己一片清朗的天地。
掌上
許多事說起來簡單,但照顧身口意何嘗容易,如果我們每天攤開手掌問問自己:“我這雙掌過去做了什么,現在在做什么,將來又要做什么呢?”
能這樣,就仿佛手上有一個戲臺,可以演我們自己想演的戲了。
初渡河
渡河真是不難,達摩以一葦就能渡江,郁永河以木船過臺灣海峽,我們三百年前的先民無一不是以木船和風浪搏斗,為我們建設最早的家園。問題是渡河前的決心,以及渡河后是否無悔。只有決心加上無悔的初渡,才是永遠能出發的心情。
鶯歌山之冬
人只要多少有孩子的心情和孩子的夢,冬天下不下雪無關緊要,因為雪總要過去。
享受白云
在這苦樂人間,我們很容易找到一起享用金錢的朋友,但想找到能一起喝咖啡的朋友已經難了,想找到能坐一個下午共同享受白云的朋友,就更難了。
三好一公道
愈接近重商的資本社會,人越容易向物質屈服,越容易受到環境的左右,心靈越快被俗化、冷化、非人化,使我們步行在七彩的霓燈之中,感到無力與孤寂,要使自己更卓越,其實就是維持一些人生的基本信條而已,像“三好一公道”就是很好的信條。
親族
一表三千里,在這么長的世代里,說不定在身旁擦肩而過的陌生人里,就與我們有血緣的關系,大家應該互相珍惜,因為四代以前,誰知道呢?
第二本:心有沉香,不畏浮世:林清玄小語(下)
青草與醍醐
在佛經里,非常確定的就是人的煩惱,凡人必有煩惱的本質,煩惱的起因與反應可以大別為兩種,就是“根本煩惱”與“隨煩惱”——根本煩惱是煩惱的基本原因,隨煩惱是隨著根本煩惱的反應而生出的煩惱。
我們如果過的是無煩惱的人生,必然的,我們就會過無智慧的人生。
八風吹不動
知道人生老死之必然,是中國哲學里非常自然的一部分,雖說人在面對時不免掙扎抗拒,心有不甘,但只要知道了自然的興謝,草木的榮枯,把人生當成自然的一部分,就比較能夠切進生命歷程的核心。
初夏秋冬
其實四季、時間、生命、輪回都沒有斷滅相,春夏秋冬是以一種綿密的姿勢向前推進著,我們所見到的一切斷滅是我們的分別,在孩子的眼中,一片純凈,春天是涼的夏季,秋日是溫暖的冬天,這使得四季都變得親切可喜了。
擁有
因為我們擁有了太多的東西,所以害怕失去,害怕失去才是痛苦的根源,所以有了擁有,就有了負擔,就不能自在。
到了年老體衰,即使擁有許多東西,但不能享用,也就算失去了;最后兩手一攤,不管放什么寶貝的東西也握不住了。
李鐵拐的左腳
在這苦難缺憾的人間,每次一想到李鐵拐,心里就會感到一陣溫暖。我們在人間游行,事無全美,福無雙至,人人都是跛了一只腳的人,而覺悟者的最先決條件,便是承認自己的殘缺,承擔自己的病足。
苦行如握土成金
苦行是這樣,生命中的苦難也是這樣,苦難是人生路上的泥土,只有深切體會苦諦苦境的人,能把泥土握成黃金。
南國
我想,更好的態度是“惜緣”,珍惜今生的每一次會面、珍惜今生的每一次愛情,甚至珍惜每一次因緣的散滅,才使我們能相思、懂得相思,并且在相思時知道因緣的真諦,而不存有絲毫的遺憾與怨恨。
當觀知足
佛陀早就看清不知足是人性的弱點,因此教我們應該觀照知足,有了知足的心才能使心靈平靜,常處于凈土;有了知足的心才不會為世間的俗事花費太多的時間,有益于沉思;有了知足的心才不會計較利害得失,而能反觀自我。
夫婦的因緣
看清人間聚散的因緣,并不表示要否定相互的情義,也不表示夫婦是無法共患難的,而是要我們能超越情愛的束縛,既要珍惜夫妻的情義,也要共同超升來創造一個更好的因緣,人假若無法看清生命的真相,即使是巫山云雨,到最后也只有枉然斷腸了。
……